黑龙江 赵岩铁 谭雨来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背景下软实力的提升
黑龙江 赵岩铁 谭雨来
一所高职院校要成为一流院校,不但要有一流的硬实力,还要有一流的软实力。而软实力建设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长期建设的。正确认识高职院校的软实力,探索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示范高职;软实力;提升途径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就是要提高建设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和推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能力,建设院校的综合实力是发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推动区域高职教育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建设院校的综合实力即要提高建设院校的硬实力,也要提高软实力。高职院校的硬实力包括开办专业数量、教职员工数量、在校生数量、占地面积、办学设施、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办学经费、图书与网络等。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高职院校的文化、组织、制度、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等是软实力的源泉。
1.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延伸
高职院校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如同计算机的软硬件。软件是基于硬件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没有硬件再好的软件也是空中楼阁,硬件是软件功能发挥的基础;如果软件脱离硬件的水平,就不能发挥出软件应有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协调硬件开展工作,软件是硬件功能发挥的保证与延伸。软硬件彼此协调,相互适应,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智能化、高速度的优势。高职院校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正是如此,硬实力是软实力的载体与精神物化,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先导与延伸。我国排名在前的大学无一不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大学精神、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良的校风、创新能力强、对社会贡献大、汇集一批精英学者、培养出卓越的学生,也就是有强大的软实力。正如美国国防部所悬挂的尼米兹航母照片中所书写的“九万吨级外交”所揭示的,软实力不能脱离硬实力独立地存在,不存在没有硬实力为后盾的软实力,同时硬实力需要软实力的丰富与延伸。因此在强调高职院校软实力建设的同时,绝不能放松硬实力的建设。
2.软实力不能通过交易获得,需要长期的积淀与凝炼
硬实力是有形的、是物质形态的。硬实力是可以通过交易、采购获得,只要资金充足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一所高职院校的硬实力水平大幅度地提高,甚至在短时间内使一所高职院校的硬实力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世界一流水平。软实力本质是精神性的、是无形的,是基于高职院校本身、全体师生的存在而存在着的精神、理念、校风、学风、教风、氛围、态度、气质、风貌等,这种属于高职院校和师生的气质、风格是用钱与交易物买不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积淀与培育,需要经过教育与引导、认知与实践、约束与激励等过程才能形成。一所高职院校要成为一流院校,不但要有一流的硬实力,还要有一流的软实力。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大学在经过上百年的建设才成为世界的一流大学?其根本原因是大学软实力的建设必需经过自己建设才能获得,不能通过交易获得。软实力建设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长期建设的。
3.提高高职院校软实力必先浚其源泉
高职院校软实力外在表现是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称为五力。形成五力的内在源泉是高职院校文化的建设、组织与制度创新、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人才的培养能力。文字表述的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价值观、大学制度、大学行为规范、大学模式等不是文化力,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文化建设、文化活动,使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价值观、大学发展战略、大学制度、大学行为规范、大学模式被全校教师学生所认同,并成全体师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学校发展目标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追求,学校成为教职工的事业发展平台时文化才对全体师生具有影响力、亲和力与凝聚力,也就是大学文化只有通过文化认知、文化实践、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才能形成文化力。大学制度、大学组织是大学精神、理念的结晶与具体化,具有促进自由、民主、和谐、独立精神的弘扬,延揽人才、汇集社会精英,推进学术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与组织,才能形成对人才、优秀学生的吸引力与亲和力。学校的毕业生既是学校的“人才产品”,也是学校的“品牌形象”。他们的人格魅力、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和社会贡献,标志着学校的教育质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校精神的体现,他们的社会认可度、赞誉度越高,母校的社会知名度也就越高、影响力也就越大。
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外在表现是由内在要素丰富所决定的。只有扎实开展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组织制度创新,增强对社会的贡献度、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是提高学院软实力的根本之道。
4.高职院校软实力建设先要增强对内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战略没有得到师生的认可,大学的理念与价值观没有得到全体高职院校人的认同,大学的组织与制度限制师生追求真理、追求学术自由,阻碍师生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干部与员工、同志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指责、学术相互攻击,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学术上相互封闭,师生与学校离心离德,这样的高职院校就根本不存在对全体师生的亲和力、凝聚力。这样一个没有亲和力、凝聚力的大学是不可能在社会上有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凝聚力、亲和力、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首先形成的是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其次是对校外的影响力、吸引力、感召力。也就是高职院校在学校外部形成的软实力是基于在学校内部的软实力形成与作用之上的。在推进高职院校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必先要增强学院思想、理念、政策、决定等对全体师生的影响力、号召力,在学校的发展目标下凝聚全体教职员工、学生的智慧与力量,营造和谐校园,形成想干事、能干成事的氛围与风气,增强干群的亲和力,员工之间的亲和力,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师生与学校组织的亲和力。
1.提高软实力要以加强文化建设为核心
大学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核心。其核心作用在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价值观是大学及全体大学人多年精神财富集中的体现,是大学与全体大学人的精神支柱与行动指南,大学制度与行为规范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具体化与支承。我院在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加强学院文化建设,制定了《加强学院文化建设的意见》、《加强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进行了VI设计,编撰了学院文化手册,对学院文化建设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不但提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办学理念,明确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技能的人”的育人理念,确立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示范性高职强校的发展目标。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指导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创新与改革,开展办出有特色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与力量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示范性高职强校的发展目标上来,使改革、创新、办出特色与一流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追求与价值取向。与此同时学校开展了加强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的三风建设活动,相继开展了质量年、管理年活动,开展师德讲座、评选名师等活动从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使爱校、爱生、爱职业教育成为风气。同时学院大力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把这种理念贯彻到学校的办学与育人实践中去。特别是结合职业知识传授、职业技能训练开展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礼仪教育,突出职业素养培养,寓职业文化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使所培养的学生不但具有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学院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借鉴国际上先进职业教育经验与模式,组织全体教师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型课程的开发、行动导向课程实施模式的探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形成了“校企双主体,共育工厂化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361路径,为我省示范性院校建设提供经验与模式借鉴,有利地推动了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增强了学院推动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增强了学院的影响力。
2.提高软实力要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
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是围绕“质量、特色、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是靠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教育要素效率的提高而得到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也就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通过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而得到的发展。高等职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发展能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特色创新能力。我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明确提出学院要实现内涵式发展,着力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教师出国培训、国内交流、校内教学改革实践,着力提高教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与教育规律,增强学院推动黑龙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围绕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学院重点发展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工业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物流等领域的专业,增强学院服务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能力;学院在示范性院校刚刚验收之后,开展了专业建设评估与特色专业遴选工作,进一步梳理了各专业的特色点与建设重点,使学生有特长、教师有专长、专业有特色、学院有特色,扎实推进学院办学特色的培育与打造建设工作。
3.提高软实力要着力提高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创新是大学的四大任务。文化创新、服务社会除繁荣文化、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外,更重要的是引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纵观世界与国内一流院校,无一不对社会贡献巨大。对社会有贡献,推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学校才能赢得区域内的组织、人们的尊敬、信赖,进而成为区域组织与人们的骄傲,这样的院校才有大的影响力。近几年来学校秉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不求“顶天”但求“立地”。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继续教育学院,拥有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站、黑龙江省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所,以技术服务、技术培训、职业技术鉴定为主要服务方式,校企合作中着重于为企业服务,当好科学技术的“二传手”,企业员工技能提高的“助推器”。学院主动承担省农村创业培训、村里明白人培训、农机新技术培训等工作,服务于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以企业的产品、技能、职业行为规范、操作规程为依据推动专业与岗位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校人才质量评价标准与企业员工标准对接,合作企业积极参与订单班的教学过程与育人过程,除接纳学生生产实习外,多家企业还在学院设立奖学金,向学院提供技术资料、选派技术人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学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创了我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工作的新局面。
4.提高软实力要着力推进和谐社区的建设
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成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社区、和谐单位与和谐家庭所组成。大学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产物,也就是其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的成果。大学受惠于社会,因此大学有责任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服务。大学里往往聚集了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最优秀的学者,他们不仅掌握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大学文化的长期浸润中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大学具有服务社区的文化设施,因此大学有能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大学活动是文化传播、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活动。只把大学在校生作为这些文化活动的受益者、参与者,就没有充分发挥大学文化中心的这一功能。我院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示范高职强校工作中,确立了为社区文化发展做贡献的理念,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为社区服务,为学习型社区服务。几年来学院为当地社区开放图书馆、体育馆、俱乐部等设施为社区学生、公民学习、健身、娱乐提供服务。在学院所在地王岗地区市政建设造成道路灰尘较大的夏季,学院出动洒水车为道路降尘,在推动和谐学院建设的基础上为建设和谐社区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编辑 吕智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