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李志军
加快农村人才培养 提高农民致富能力
黑龙江 李志军
农村人才培养是爱辉区农村人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爱辉区职业学校经过多年努力,在农村人才培养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总结了学校在农村人才培养中的经验和做法,希望能对黑龙江省面向农村发展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农村人才;经验;职业教育
爱辉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陲,是黑河市政府所在地,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辖11个乡镇89个行政村,面积14,446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9万,是黑龙江省高油大豆生产基地。爱辉区职业学校是一所集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示范、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多年来,职业教育在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及非农从业人员培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城务工人员素质和技能提高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区领导坚持每年到职业学校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优先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确立了全区“职业教育政府主导,部门配合,教育主抓”的发展思路及“以农为主、面向农村、服务社会”的工作方针。把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办学育人、科技推广、产业开发于一体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体系,把发展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的“学校+公司+农户+客商”的办学模式,在中国教育报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并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展览。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实践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部门合作办学的模式,开门办学,举办社会急需、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各种长、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增强学生技能服好务,为经济发展服好务,为社会建设服好务。目前,学校正实践应用“高纬高寒地区农村教育整体改革‘教科经’办学模式”。
深入开展农村人才培养,更快更好地提高广大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根据我区农业实际情况及教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支熟悉农民培训、熟悉“三农”、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除每年组织校内培训、竞赛、实行多层次的师资培训外,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师资培训和考察学习,使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此外,由学校牵头把市区各部门农业技术专家组成了科技培训工作组,建立了专家型师资服务平台,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定期发布最新的市场动态,为农民传递最新的科研成果信息;注重对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力争做到最完善的科技服务,避免服务盲区,使农村人才培养工作更为扎实、更加稳健,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有效地解决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应用“一公里”的问题,实现科研成果推广一步到位,成为农民真正的良师益友。
学校在各乡镇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规模生产、科学管理的实验型、示范型、效益型的新优技术成果示范基地,通过基地建设,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快了种植业产业化进程,初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链条式经营模式及订单农业的雏形,使广大农户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几年来,在全区十一个乡镇推广小粒芽豆生产等新技术、新项目9项,累计为农民推广良种二十万公斤,较对照村屯增收8-10%,为农民增加纯收入2000余万元。2005年,在爱辉区西岗子镇坤站村建立了225亩的高油大豆核心展示区,每亩增收40元。2006年,大豆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增加到1500亩,增加收入60万元。2008年又建成面积为5000亩的高油大豆良种生产繁育基地,为爱辉区及同积温带市县提供大豆优良品种150万斤,累计为农民增收6000万元以上。
一是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工程,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2005年以来,学校通过举办成人中专班、“科普之冬”送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科技咨询、现场指导等实用技术培训及为农服务等活动,组织专业教师进村入户,培养了一批学历较高、头脑灵活、懂科技、善经营的农民,用他们率先增加收入的事实来带动全村农民共同致富。在培训中做到学员专业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基地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无处不在、真正达到了培训灵活,点、面并进,随时为农民排忧解难。学校还主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二十余户农民脱贫致富;其中,张地营子乡霍尔沁村吴德良、王宏,泡子沿村张莹,二站乡东山村王明秀、郑喜忠、阚长伟等已成为当地产粮大户,大豆平均亩产比其他农户产量提高10%。
二是实施特色产业培训工程,造就新型农民。
学校结合农民实际需求,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积极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紧紧围绕各村特色产业,开展“一村一品”、生产管用、农民易学、经济有效的实用技术培训。接受培训的农民85%掌握了1-2项新技术,10%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10%成为养、加、销大户。学校坚持每五年召开一次“黑河市爱辉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校友联谊会”,召集各村领导、种植、养殖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参加会议,根据个人能力及特长,组成各种协会及中介组织,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带动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产地与市场对接,为洽谈贸易、寻找订单农业提供平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张地营子乡霍尔沁村李静娟、泡子沿村唐立杰、赵红,坤河乡黄旗营子村何铁虎已成为当地农村知名经纪人。北三家子村支部书记俞良春通过学习,掌握了西瓜种植技术,回乡后成立了西瓜协会,注册了“北三家子”牌西瓜商标,全村种植面积由最初的几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亩,累计增加农民收入100多万元。毕业生郝华等四名村干部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被区委区政府公选为乡镇干部;赵红等多名毕业生运用所学知识先后组建了大豆协会、养殖协会、芸豆协会等,他们运用专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为农民增加收入9000万元。让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
三是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致富能力。
学校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各种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注重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做到农村人才按需培训。其次,采集劳务市场信息,广泛联系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此外,我们集中筛选一批适应能力强、发展好、致富快的劳务典型,采用言传身教、典型引路的方式,广泛开展引导性培训。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教学网络资源,在各乡镇设立的分校开班培训,减轻了学员的学习支出,便于学员参加学习,学习效果显著提高,参训人数逐年增加。几年来,举办的商务俄语、焊接、机动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餐饮服务等专业的技能培训,每年受训人员达1500人左右,其中90%的学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人额外又有了可观的收入。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职业教育将发挥巨大作用。学校将牢固树立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思想,主动适应当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在为农服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进程中,寻找新途径,探索新出路。
【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FFB090557,子课题项目“中职学校农科专业‘教科经’办学模式探索”。
(作者单位:爱辉区职业技术学校)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