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武,彭智朝,羊四清,李曾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湖南 娄底417000)
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思考*
陈代武,彭智朝,羊四清,李曾妍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湖南 娄底417000)
我国从2003年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以来,作为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教育部文件中规定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列为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主要的观测点。文章就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深层次整合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的内涵,分析了整合的研究现状:即存在“上热下冷”和“外热内冷”现象。重点论述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的方法: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精品课程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精品课程新型教与学方式,构建精品课程新型教学结构。
现代信息技术;精品课程;整合;教学环境;教学结构
教育部于2003年颁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1]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中强调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2]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各高校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纷纷推出了各自的 “精品”,争相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从2003年到2009年这7年里共评选出了304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全国高校各级别的精品课程门数已上万门,这项伟大的工程无疑对高校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要建设这样具有特色和一流水平的课程,必须具有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在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提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要“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列为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主要观测点。
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虽然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不清楚,即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二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不了解,即不了解什么是整合。三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不掌握,即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3]那么,“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整合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思索和探讨。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高技术,它以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光电等技术为基础,是产生、存储、转换和加工图像、文字、声音及数字信息的现代高技术的总称。[4]它的核心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产生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教育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现代信息技术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的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国内不少知名专家 (如南国农教授、何克抗教授和李克东教授)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描述。其中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的定义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4]
按照何教授的定义,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的内涵也应包括上述三个方面,即: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5]
1.上热下冷,对整合的认识还不够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的研究,表现出“上热下冷”:即专家积极研究,但基层教育工作者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国内知名专家潜心研究,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术专著。在专著中总结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他概括为:“硬件设施大幅增长,应用大大落后于硬件设施建设。……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方法的认识与掌握有待加强”。
从CNKI搜索显示,到2009年,以“精品课程”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共发表了6084篇,其中近三年发表了3988篇。但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的文章则很少,还没引起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这也反映出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的认识还不到位。
2.外热内冷,整合的深度还不够
对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整合,表现为“外热内冷”:即表面上看整合得“华丽”,但实际上整合还是肤浅的,内部深层次的整合还是不够的。
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教授对信息技术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进行探讨,在其发表的研究报告“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分析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是,教育技术:一是促进了数字化课程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应用;二是促进了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三是促进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数字化资源以电子教案、试题库、在线录像、链接资源为主,单一媒体的资源表征形式仍占较大比重,资源共享与交互的方式以资源下载为主,课程资源更新与维护不足,课程对学生学习支持力度不大,课堂教学模式以讲授型为主等。也就是说数字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单一,教学的交互性功能体现不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不够,教学模式单一。[6]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面对上万门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是一个值得大家积极探讨的重大课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努力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与高校精品课程进行深层次的整合,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题。课程建设者使用不同的技术、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着不同的整合方法,需要结合各自的教学实践去探索。何克抗教授总结多年的整合实践和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5条实施原则:一是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二是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三是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法;四是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学科教学资源;五是创建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各学科模式。这5条原则对于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可用来指导我们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精品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精品课程信息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学校教学环境由物理教学环境、技术教学环境和情感教学环境三个要素组成。[3]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所创建的教学环境,是信息化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与条件。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时空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等。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具有特色和“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信息化教学环境,要体现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即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要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目标。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营造这样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品课程信息化硬件环境。
针对信息化教学环境特征,在硬件环境建设方面,必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因特网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各高校校园网从开通到现在已进行了多次升级换代,网线进了教室、寝室和教职工家中,为师生上网查访精品课程教学网站提供了条件。适宜于信息化教学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硬件平台,但是,目前硬件资源闲置的现象依然存在。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品课程信息化软件环境。
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各种教学资源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和教学服务系统相继出现,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相继建成,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涌现。国家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更加强调先进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应用。[4]信息技术在促进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说,软件环境建设滞后于硬件环境建设。网络建好了,而且配置不低,都是品牌设备,但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种状况有人形象比喻为“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有货无用”。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品课程信息化时空环境。
在时空环境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具有时空优势。从学习的时间看,学生不再受“上课时段”的限制,网络教学资源随时可以进行查访,网络教学课堂随时可进入,学生可以“随心所欲”。从学习的空间看,只要“带宽”允许,网络空间无限宽广,学生不再为抢占教室座位而发愁。构建这样一个良好的时空环境,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但目前由于网络教学资源还不丰富、网络教学课堂形式单一,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品课程信息化文化心理环境。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文化欣然兴起,网络文化对网民思想的影响是很大的。在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环境中,建设者们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自觉地进行学习。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对于难懂的内容学生可以反复多次学习直至学懂为止,也不会有人来说他“不聪明”,学生没有任何接受能力方面的思想负担,这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心理环境。当然,由于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环境毕竟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所以,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交互性,多提供“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功能。目前,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环境中交互功能体现不够,亟需增强。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品课程新型教与学方式
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是指 “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更有利于实现上述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发挥“双主作用”,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这些都需要由“教师”来主导,并且不是一般的主导,而是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主导。首先“教师队伍”本身应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而且其表现的形态需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加工处理 (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方法”不能再是传统的“灌输式”,而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材”不再只是一本纸质教科书了,还包括多媒体音像教材在内的网络环境下所有数字化学习资源(如精品课程教学网站),数字化学习资源本身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工出来的;“教学管理”要规范化、现代化,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也少不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体现这种主体地位,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发优质的学习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其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所以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精品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不仅仅是营造精品课程信息化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这种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才能体现“深层次整合”。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精品课程新型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新型教学结构是指“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4]
构建精品课程教学系统新型教学结构就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系统四个组成要素中去,使各要素在教学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从而使之构成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在精品课程教学系统中,“教师”是精品课程的主要建设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应掌握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由于精品课程的学习环境是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所以,要求学生应具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内容”在精品课程中表现为多种教学资源,具有数字化、网络共享等特征。“教学媒体”在精品课程中表现为图文声像俱备的多媒体,即用现代教育媒体去展现数字化学习资源、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系统的四个组成要素中,才能在精品课程教学系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一种新型教学结构。这才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深层次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现在的整合现状是: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上热下冷”和“外热内冷”现象,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重建设轻使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整合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大现代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整合的力度,率先实现精品课程现代化,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5(5):43-48.
[4]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何克抗.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9(10):5-14.
[6]谢幼如,姜淑杰,张艳红.教育技术支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分析报告[J].中国远距离教育,2008(1):44-48.
G642
A
1673-8454(2011)03-0009-04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XJK08CXJ010)、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湘教通[2010]243号No.402)、湖南省“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学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计算机网络”校级精品课程资助。
(编辑: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