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李立实
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黑龙江 李立实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是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生命力所在。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是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丰富的专业知识外,适当运用语言艺术还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本文总结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的经验,旨在提高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修养,以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语言艺术;语文教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学语言是完成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对于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启迪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在:首先,语言艺术是教师顺利进行课堂教学的保证;其次,语言艺术能美化学生心灵,铸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第三,语言艺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第四,语言艺术可以提高师生的思维能力,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智力不断提高。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在语言艺术的运用上,应注意以下技巧和艺术。
语言亲切,富有情感是师生之间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对那些本来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不大的学生,教师再用刻薄的语言进行严厉的批评,他们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上进心受到挫伤。反之,教师一个温和的眼神,对学生都是激励,教师要亲切热情,就是在教学中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多鼓励,以宽为主,以严为辅。比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时学生一般比较紧张,教师应微笑着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不要紧张,胆子大些,错了没关系。”这样让学生感到教师和蔼可亲,进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胡适曾说过,“幽默是睿智、豁达、善意为内核的风趣、诙谐、滑稽及表达与欣赏它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语言可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能有效启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让其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敏捷思维。因此,趣味语言是愉快教学的必备手段。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深入浅出,化枯燥为风趣,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语文的内容虽然多数较简单,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只有思路有序,语言才有逻辑性,讲解才能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理解透彻。
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语言的音量、音质、节奏等,都有较严格的要求。巧妙的对声音加以控制,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对于声音控制不当,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声情并茂,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因此,合理控制教学声音是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答案、结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知识的无声语言。变学生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启发,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广泛开阔的联想活动,有着宽广的领域。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这样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教学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应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力气去摘取。”可见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的启发式教学语言,能加快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还应巧妙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课堂提问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变换方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教师在设问或提问时都要注意推敲自己所用语言的准确性,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不是简单地问“对不对”、“是不是”或“好不好”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如宋代思想家王安石所说:“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留下一些暂时的空白,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急于填补空白的心理,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优劣紧密相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故语文课堂教学应精心创设情境,提高教师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的运用。语文教师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实现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如此我们的教学水平必将会不断提高。
[1]谭淑香.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教学研究,2009,(16).
[2]宋阳.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D].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6.
[3]杨晓华,郑所.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7).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劳动就业训练中心)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