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毛龙审美特征刍议

2011-08-15 00:42周菁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仡佬族扎龙动态性

周菁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563002)

仡佬毛龙是贵州省石纤县仡佬族世代相传民间信仰的表现形式,其主要盛行地为石纤县龙井、汤山等乡镇的宴明、龙凤等仡佬族村寨,辐射范围涉及到全县各地的侗、苗、土家诸民族之中。仡佬毛龙主要在元宵节期间活动,其核心为龙崇拜。关于仡佬毛龙的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仡佬毛龙源于古代仡佬族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此说也不无道理,因为仡佬毛龙是用竹子构扎且其表演中有“求子”功能;关于仡佬毛龙的流行状况,据民国《石纤县志》所云: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仡佬毛龙一直在全县各民族村寨中盛行。“文革”期间,仡佬毛龙被列为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而遭到禁止。改革开放以来,年青人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再热心于毛龙演出活动,加之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欣赏仡佬毛龙的群体逐渐囿于老年人群,这就使得抢救仡佬民族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仡佬毛龙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凸显出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社会功能的多样性,是研究古代仡佬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仡佬毛龙的审美特征很少有人涉及,这就成为仡佬毛龙研究中的一大缺憾。基于此,本文以现有的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爬梳钩沉以淡出其审美特征,期冀对弘扬民族文化有所裨益。

具体说来,仡佬毛龙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表现性与再现性相结合

在通常情况下,民间艺术的存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譬如:湖南传统民间艺术花鼓戏就是融唱、跳、演、奏为一体;苗族芦笙也是融吹奏、舞蹈、唱歌为一体。仡佬毛龙也不例外,它是融多种表演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既包括舞蹈、音乐、文学(龙句子)等艺术,这些艺术主要在“耍龙”过程中展示出来,又包括造型艺术,这种艺术主要在“扎龙”过程中体现出来。所谓表现性艺术是指“那种侧重于对内部主观世界的表现,通过内部主观世界间接或曲折地表达外部客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1]P145如音乐、舞蹈、杂技、建筑等,它们通过主观情感间接地反映外部客观世界,侧重于对人类情感进行表达。而再现性艺术是指“那种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通过外部客观世界表达内部主观世界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1]P145如绘画、传统雕塑等。由此不难推知,仡佬毛龙在演出即“耍龙”的过程中主要为表现性艺术,因为在此过程中,有舞蹈、音乐,还有“龙句子”(“耍龙”时,拿龙头者所说的吉利话)。而在“扎龙”过程中则体现为再现性艺术,因为在此过程中,扎龙技师要用“篾条”构扎龙头和龙脊。质言之,仡佬毛龙蕴含内容丰富,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侧重于情感的表现性艺术,也有侧重于真实的再现性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活动,还可以说是一场赏心悦目的视听盛宴。

二、动态性与情景性相结合

仡佬毛龙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活动,与戏剧艺术、电影艺术颇为相似。它是一个动态的表演过程,并辅之以音乐和文学,在情节上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仡佬毛龙表演所需技巧性很高,舞龙的艺人要将各个环节的表演仪式串联起来,从而使舞龙过程富有高低起伏的情节感。仡佬毛龙表演活动中的主角毛龙由排灯引导,从“二龙抢宝”到“懒龙翻身”再到“单龙戏珠”等,每个情节环环相扣,以激发观众对整个故事情节前因后果的丰富联想。详言之,一方面,舞龙过程是一个动态连贯的过程,且舞龙者的表情也是丰富的,这一点具备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用动态性的肢体和生动性的表情展示情景,具有动态性与情景性相结合的审美特征。另一方面,艺术审美的实质就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观众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是一种接受,更是一种创造。俗语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因其个性、文化、素养、环境等差异对同一艺术作品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研究少数民族艺术也不例外。观众对于仡佬毛龙的表演活动,其观赏效果因个性、文化、素养、环境等差异而有所不同。不仅如此,观众还会通过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进入不同场景和情境,这就是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仡佬毛龙表演艺术在其动态性展示过程中,为观众即审美主体提供的就是这种可创造性情景,因其根源蕴藏着远古神话和图腾崇拜,意蕴十分丰富深刻,启发人无限遐想。在这个动态性审美过程中,观众即审美主体将被带进不同情景,实现不同审美体验。因此仡佬毛龙表演艺术对观众而言具有动态性和情景性相结合的特征。

三、虚与实相结合

在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虚实相生”的技巧,这种技巧就是在留白的宣纸上画上花鸟虫鱼或某个简单物体,不做任何背景勾勒,让留白部分的“虚”与绘画部分的“实”相结合,使人产生联想。如齐白石的虾,简单几笔勾勒,背景留白,可让人联想到满纸清水,虾跃然于纸上。其实,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存在很多虚实的手法,如造园艺术的空间处理、京剧艺术中的“刁窗”(用手势模拟开关窗户)等。如此虚实结合,就会使艺术形象更加逼真,同时还为欣赏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仡佬毛龙也在其表现性艺术(耍龙)和再现性艺术(扎龙)中运用了虚实手法,从而使整个表演过程更加生动逼真。首先,从“扎龙”来看,扎龙的主要材料是竹子。扎龙技师用粗长的“篾条”(破开的竹子)构扎龙头和龙脊,龙不像簸箕一样编得很紧实,龙骨本来就是通透的,既有实的部分也有架空(虚)的部分,从而使整条龙显得并不呆板,再涂上颜色,点上龙睛,整条毛龙恰似活将过来,灵气逼人。毛龙传说是“金骨老龙”的长子,这样,神话故事的融入使现实中的毛龙与传说中虚幻之龙子相互交融,让人分不清哪是真实,哪是虚幻。其次,从“耍龙”来看,耍龙的过程是一场赏心悦目的视听盛宴。伴随着马锣(毛龙表现活动中所使用的铜质乐器)和鼓的节奏韵律,毛龙在艺人的手中翻转飞舞,进行各种仪式表演。如“二龙抢宝”、“懒龙翻身”、“倒挂金钩”、“单龙戏珠”、“天鹅抱蛋”等,每个仪式都蕴含一定的寓意,其中,“交宝”这个环节是整个毛龙活动的高潮,其寓意就是“祈福求子”。据此可见,仡佬毛龙表演不是简单机械的动作展示,而是丰富寓意的折射。如果说,其寓意是虚的部分,既融会了仡佬族人对神龙和竹王的敬仰之情,也展现了仡佬族人对生存繁衍的高度重视,那么,其具体仪式就是实的部分,即具体的声色形象。许多舞龙动作与戏剧表演、甚至影视艺术一样具有假定性,假定性的介入使表演更加亦实亦虚、自然逼真。胡经之先生在其《文艺美学》一书中提道:“艺术意境所具有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2]P249仡佬毛龙仪式中所涵盖的神话、寓言和传说,正好成为了其民族艺术的一种境(虚),这种境与毛龙活动中的象(“扎龙”、“耍龙”)相结合,产生了意境,从而体现出仡佬毛龙艺术审美的高级特征。

四、人与自然相融合

从祭山节(仡佬年)到吃新节、拜树节、牛王节、毛龙节,仡佬族节日都渗透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扎根于仡佬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其民族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审美理想之一。仡佬族是善于感恩的民族,他们供奉所有赐恩于他们的神灵,如拯救过他们的葫芦神鹰、为他们带来丰收的牛王、保护他们民族子孙繁衍的竹王以及为其带来风调雨顺的龙神等。如果说,这些事物代表自然,那么,各种节日庆典就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仡佬毛龙根源于龙神和竹图腾崇拜。这种精神根源实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和谐达到人文与自然形式和内容上的交融,产生一种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感恩于自然的向善、向美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影响仡佬族人自身,也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有一定引导和借鉴作用。

综括全文,仡佬毛龙审美特征是民族艺术宝库中一朵奇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必须以文化强国为目标,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1] 龚妮丽,吴秋林.艺术概论[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

[2] 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仡佬族扎龙动态性
自组织多主体系统动态性的推理研究
离群动态性数据情报侦查方法研究
管理者认知视角的环境动态性与组织战略变革关系研究
带春回扎龙
鹤之灵
少数民族音乐
初秋游扎龙湿地有感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七绝·游扎龙湿地(外一首)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