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刘周海
论服装产业结构转型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广东 刘周海
我国服装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职服装设计专业需要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企业急需的优秀技术人才。
产业结构转型;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受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人力资源成本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服装产业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产业发展面临困境。如何应对挑战、走出困境?这是当前我国服装产业急需破解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必然之路。
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要改变办学观念,把握形势,认真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影响,及时改进传统专业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企业成功转型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下面就针对我国服装产业结构转型来谈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
产业升级实质是价值环节的升级,不论是在传统产业还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内,升级就是从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环节的提升。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转型,实质上是提高我国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以及信息与管理密集产业的比重,引导企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可以预见,资本运作、技术创新、信息管理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将是产业转型后企业所急需的人才。因而,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再结合高职的培养目标,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目标定位应将国际文化视野、国内外服装市场信息处理、思维创新、经营管理、企业现场问题解决等知识和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当中。
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大的影响。产业结构转型会带来服装就业岗位和岗位要求的变化。所以,品牌策划、设计、企业跟单管理、品牌营销这些就业岗位则会有较大的需求。另外,但伴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单一的技术型人才,而是多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而,这就要求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必须要根据这样的变化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
目前,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相对较多,有美术设计基础、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基础、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服装CAD、时装效果图技法、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史、立体裁剪、电脑美术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面料设计等诸多课程。从课程设计上来说,这些课程横跨了技术、经济、管理、营销四大领域。要将这些领域的知识很好的串联起来,并以课程的方式来展现,是需要深入的分析和仔细研究。首先,要依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分析主要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然后设计可承载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即支撑专业的主干课程。
专业主干课程只是构建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要使框架之间能形成有机的整体,还需充实框架外围和内在的知识体系。例如,服装设计这门课程,其外围的知识有流行审美、材料应用、思维创意、技法表现等,内在有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饰图案、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职业装设计、品牌设计等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不可能以一门单独的专业课程来开设,因而要进行优化整合,有选择性的来开设。
首先,要根据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确保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与先进性;其次,要将实用性、针对性、渗透性和可操作性强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转化为课程项目内容,形成项目化课程;再次,要突破传统课程强调系统知识学习的思维模式,突出实战性、情景性、应用性教学特色,改变以往课程面面俱到、无所侧重、偏重理论的局面。下面还是以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材料》课程为例。这门课程原来的知识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服装纸样岗位,是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服装材料知识,而掌握这些知识最终目的是能够应用,即如何选择、鉴别、应用服装材料。因而,服装材料的选择与鉴别也就是本课程的核心所在,围绕核心来设置项目就简化了过多的理论,教学就可以围绕材料选择、鉴别、应用三个方面展开,这样内容既有很强的项目操作性,还能跟企业的要求完全保持一致,同时又有利于实现项目化教学。另外,也可以从课程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这门课程。如:服装设计、服装纸样、服装工艺等课程,原来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各成体系,有些课程之间虽有联系,但还是单独成章,各自为政。而在新形势下,无论从岗位要求的角度还是从教学对象的角度,都必须打破课程这种独成体系的局面,要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因为一方面从企业实际生产的角度看,服装设计、服装纸样、服装工艺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设计师、服装纸样师必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术;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由于环境和文化基础的原因,其个性和学习行为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较大区别,高职学生在系统性思考问题和理论学习方面是明显要逊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对于实践动手的操作,他们则有比较大的优势。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将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整合为裙装设计制板与工艺、裤装设计制板与工艺、上装设计制板与工艺、成衣设计制板与工艺四个教学项目,取消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使课程往实践项目化转变,其它的相关课程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改造,这样,整个专业就形成以主干课程为框架,以项目任务课程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要满足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要求,除了对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以外还要对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内容改革,首先要对偏离现有生产实际,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做到推陈出新、跟踪前沿;其次要广泛选取专业最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知识来补充、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三是要将能力培养放在课程改革突出的位置,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另外,还要改革课程教材的内容。目前服装专业的教材门类繁多,但真正适合专业课程教学的教材却非常少,尤其随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推进,要找到与课程相一致的教材几乎不可能,因而,还要加强专业教材的建设,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编写适合专业教学的项目化课程教材,使课程教学内容能与教材内容很好的衔接起来。
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程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转换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课程教学,实现教师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其次要变教为导,实现教师从“单一主导”向“行为引导”转变;三是要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摹仿”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转变,并通过项目情景化教学,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岗位工作意识;四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课程教学。
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是影响教学方法手段的重要因素,也是改革能够否成功的关键。师资队伍是专业办学的重要条件,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主观要素,也是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尤其在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对专业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求专业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求专业教师要懂得项目组织、管理,还要能够管理学生,驾驭各种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师资的整体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是高职专业教学与企业岗位对接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是高职服装院校与服装企业开展合作的主要内容。伴随着服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服装院校与服装企业的合作也需要全面升级,“产、学、研”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入。
“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科研单位的环境、人才、设施等优势资源服务专业教学,带动学校教学与横向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将一些企业项目让学生来参与,企业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项目创意方案,也能节省一定的项目运作费用,这样能够使学校与企业获得双赢。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既可以将企业引进来在校内创办产、学、研教学工厂,也可以走出去在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有条件的可以将企业引进来,由学校提供场所,在学校建立产品研发与产品展示工作室,开展企业产品研发和企业品牌产品展销活动,让学生与企业员工共同参与经营,让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研发和产品营销活动。也可以将学生带出去,带领学生去企业参加生产实习或顶岗实习。通过生产或顶岗实习,进一步缩小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对接距离,为学生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服装产业结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我们的教学理念要不断的更新、发展和完善。面对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高职服装专业应该大胆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思路,及时调整专业办学方向,使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1]杨艳.高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学园,2010.
[2]宋艳辉.高职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研究[J].职教论坛,2009.
[3]陈珊.高职服装设计专业项目模块化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11.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编辑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