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丽 门九章*
门九章教授用金匮肾气汤治疗消渴的经验
徐春丽 门九章*
消渴的阳虚证是临床常见而又难治的病证,门九章教授认为,其病机为肾阳不足,温化无权,治宜补肾助阳,善用肾气汤加味,常取得满意疗效。
肾阳虚证;肾气汤;消渴;中医药疗法; 名医经验;门九章
肾气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至今仍在中医临床被广泛使用的名方之一,古代医学称肾气汤为“千古补肾之祖方”,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展,该方临床应该广泛,吾师门九章教授善用此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均取得显著疗效。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过程中,对消渴的辨证治疗颇有感触,现介绍如下。
《金匮要略》所载,由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组成。方中以附子、桂枝壮肾阳,补命火,助气化,散寒饮,地黄、山茱萸、山药滋阴补肾,于阴中求阳,茯苓、泽泻淡渗利水,牡丹皮清肝,以补中寓泻,合方具有补肾阳,助气化,滋肝肾,利水湿之功用。原书谓主治“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及短气,有微饮,消渴,小便多,妇人转胞不得溺,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根据消渴的临床特征,主要是指西医学的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多数认为是一种与遗传、肥胖、内分泌失调以及代谢紊乱相关的临床综合征。近代研究认为,肾虚与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活动失调密切相关,有人发现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升高;肾虚患者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亦有明显变化,肾虚越重,血清性激素变化越显著,T2DM伴有性功能障碍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即明显减少;同时还发现肾虚、卵巢功能低下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老年糖尿病患者存在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的受损;此外,大量实验还正面肾虚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均证实了糖尿病发病的本质在于肾精不足[1-4]。
吾师认为,消渴病开始可以出现阴虚燥热,但消渴病的病程漫长,久病必伤阳气,故阴虚诸证可以演变为阳虚之证,阴损及阳,加之“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肾阳虚证最为多见;并且一个人的禀赋不足时更多的是阳气的不足,即面对一个消渴病患者可能一开始就是阳气不足,由阳损阴,而表现出阴虚来,反过来阴损又可以及阳。由于阳虚气弱,肾阳衰微,无以蒸腾气化,气不化津,水液不能上承,故患者亦可表现为口渴多饮,饮不解渴,小便量少或小便清长。但患者不伴有燥热内盛的表现,可伴有舌质偏淡,边有齿痕,苔滑,体倦乏力,不耐疲劳,浮肿少尿,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四末不温等症。此时患者的口渴多饮,饮不解渴,并不是由于燥热消灼阴津而造成,而是由于阳气虚衰,气不化津而致。此类患者多为素体阳虚、气虚之人,或为消渴发病多年,阴损及阳之故。故临床上,消渴病久不治,或久治不愈,或治疗过当,往往产生诸多变证,此时其病机已不局限于“阴虚燥热”气血阴阳之虚实盛衰,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临证时唯宜知常达变,详审病机,审慎施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以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等为主要症状的肾阳虚证中,门老师提出当以补肾助阳,化气利水为治则。
王某,女,70岁。于2010年5月10日初诊。主因口干2年余加重3月,伴眩晕,走路不稳,下肢关节疼痛、不肿,有时乏力,稍恶寒,手足冷,纳一般,不能进食凉物,大便偏干,舌质暗红,舌苔白,脉细弦。有高血糖病史5年,2010年5月8日示空腹血糖7.2mmol/L,早餐后 12 mmol/L,平时服拜糖平控制,效欠佳,故欲用中药调理,曾用过其他医生养阴之中药无效。方选肾气汤加味。药用:制附子6g,熟地黄18g,山萸肉10g,山药15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15g,生牡蛎15g。10剂,2日1剂,水煎晚饭前服。二诊自诉口干大有缓解,精神、下肢浮肿均好转,眩晕有减,纳食一般,血糖已控制平稳,后用小柴胡汤加减晚上服,调理肝脾,同时嘱晨服金匮肾气丸,继续巩固,后随访血糖控制平稳,余无不适。
本例患者因用降糖药控制血糖使糖尿病原有的症状表现的不典型,但捕捉到患者有恶寒,手足凉,且考虑到久病必阳虚、久病及肾,可以辨为肾阳虚,影响水液正常输布,不能蒸腾水液上乘于口而出现口干,不能下达于肠则便干,故以肾气汤温补肾阳,加生牡蛎敛汗固脱。肾气足则人体的功能强盛,口渴、便干诸症自然缓解,故方中未加用一味止渴和通便之药。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肾虚有密切关系,或曰肾虚是消渴发病的关键因素。早在《灵枢•五变》篇即有“肾虚则善病消瘅”的记载。《小品方》中认为“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也就是说,肾虚是致生消、渴,及小便至甜的关键之所在。并引张仲景言:“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临床治疗消渴从补肾入手者并不乏其人。明代赵献可于《医贯》中云:“治消渴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强调了补肾是消渴病的重要治则。
吾师常言,肾气丸的症候要点是阴损及阳,肾阳衰微,固摄无权,蒸腾气化无力。久病必阳虚,在捕捉到病人腰困,恶寒、口渴喜热饮或不欲饮,四肢厥冷,脉沉细等即是肾气汤的特殊指证,但见其中一二证便可,临床遇到此类患者可大胆应用。
门九章教授认为,在消渴的临床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治疗消渴重视下消,但不可忽略上消、中消,否则可能会把病邪长期留在体内,影响疗效或延长疗程,因此要适时地治疗上、中消,而病程较长者,上消、中消都是下面的火浮游而上的,不能随便泻,应该把游荡的火引回来,用八味丸引火归元;其二,现在的大部分病人,当诊断为糖尿病时,首先会用西医,用上西医基本上抹了消渴的症状,当用了很长时间西医后才找中医调理,这时基本上没有多少症状可供辨证使用,因为症状都让西药给控制了,这时无形中会对辨证治疗造成影响,从治病求本的角度出发,从肾治疗为一较佳的途径;其三,当病人表现出的水液代谢障碍较明显时,如口干,尿多等,先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消除体内的水液代谢障碍,继用肾气汤温补肾阳,有治疗的先后缓急不同;其四,门老师特别告诫病人注重平日的调护:应控制饮食,少吃多餐;忌生冷之物,以防影响机体的各种正常代谢;同时宜进行长期、适量、有规律的运动。《小品方》治疗虚冷消渴用方遵张仲景,宜服此八味肾气丸以温肾阳,并不食冷物及饮冷水,今亦不复渴,比频得效。除药物之外,灸消渴法也以温肾为要,灸关元一处,又挾两旁各二寸二处。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中医从肾论治糖尿病是有其内分泌学基础的,认为补肾治疗通过恢复正常生殖机能中的重要物质——雄激素水平使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为其更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 徐进华,谌剑飞,马雅玲,等.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垂体—肾上腺腺轴激素的关系研究[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0,13(3):141-142.
[2] 吴汉妮,张淑玲,沈迪.NIDDM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9,28(4):335-337.
[3] 魏军平,林兰.老年糖尿病肾虚证防治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1,19(5):477.
[4] 李明煜.老年糖尿病中医辨治探析[J].四川中医,2003,21(4):10-11.
10.3969/j.issn.1672-2779.2011.02.011
1672-2779(2011)-02-0021-02
2010-11-30)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24)
*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