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幼樵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管理系,江苏 镇江 212003)
随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在各方面取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经济方面更是有突出的表现。年均经济增长率达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 791亿美元[1],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第三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均面临负增长或停滞困境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
伴随着经济高速的增长,经济领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尤其以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最为严重。人们担心,如果继续沿着原有的产业结构模式运行,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头极有可能受到遏制,难以保证持续稳定增长。
近10年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其间产生的许多矛盾使人们陷入两难的境地。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下调经济增长率为7%的用意之一,就是希望以一定的经济代价来换取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对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和根源的探究,是我们寻求解决之方的必经之路。
1.1 高油价与高能耗的矛盾
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能源紧缺程度重要指标的原油价格,便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上涨。即使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原油价格也只是短暂的下跌,尔后又迅速重回100美元以上,并有逐步攀高的趋势。我国前期经济发展的弊端之一,便是生产中的高能耗。其万元GDP能耗远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从而使我国在成为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的同时,也成为能源消耗增速最快的国家。虽然在“十一五”计划中首次提出降低能耗20%的指标[2],但是其完成情况却令人担忧。高能耗推动高油价,高油价又反过来抑制经济的增长。为此,人们也在不遗余力地寻找替代能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短时间内取得突破的可能性极小。
1.2 出口导向型经济与人民币升值的矛盾
我国经济近10年来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国家采取了出口导向型的战略。除了我国在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外,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汇率政策为出口的高增长提供了重要保证。然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一个主要缺陷是:其拉动经济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发达国家是否愿意大量进口其制成品[3]。就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前后,来自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开始显现并不断加剧。目前我国与西方国家对于人民币升值已达成共识,异议主要在于在多长时间内升值的幅度有多大。据此可以推断,我国为数不少的依赖于汇率政策生存的微利企业,将会面临极度危机。
1.3 “民工荒”与低工资的矛盾
今年年初,媒体纷纷报道,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象。然而就经济理论而言,所谓的“民工荒”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随着工资率的浮动,劳动力供需双方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定会达成新的均衡。而“民工荒”的存在,本质上是由于许多本就利润微薄的小企业难以承受不断上涨的市场工资造成的。特别是那些采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并高度依赖出口的企业,在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高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工资的上涨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企图以低于市场的工资雇佣工人,只会造成所谓“民工荒”的出现。这类企业如果不能适时做出调整,其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种种矛盾,加上诸如减排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凸显出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已到了亟需进行调整的地步。因此从“十一五”末到“十二五”初,学术界和领导层都常常提及我国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在“十二五”规划中将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就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各方却有着不同的见解。是以政府政策为导向,还是以市场为导向,成为目前产业结构变动路径选择的关键。
从理论上讲,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产业政策。它们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日本和法国为代表的政府正式直接加快特定产业发展的直接产业政策,另一类是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不太正式的间接产业政策。直到今天,学术界对二者的优劣依然莫衷一是,而从实际效果来讲,也难分伯仲。
2.1 直接产业政策的利与弊
直接产业政策的支持者坚信,一国政府对新兴产业的扶植可以起到重大促进作用,使其从低技术产业转型为高技术产业,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保持并加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保证其经济长期而稳定的增长。支持者们相信日本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他们认为,二战后日本政府实行的适时变化的产业政策促使其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令人瞩目。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和支持,这些产业不会具有如此的竞争力。
然而,反对者的声音也值得有识之士玩味。首先,政府的选择失误并不少见。例如日本的计算机和石油化工等产业的选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结果。即使造船和钢铁这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也面临长期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其次,日本最为成功的产业中,有一部分并不是政府选定的目标产业,其中最典型的是家用电器行业。政府在选择上甚至出现重大失误,可以观察到的是,日本政府曾试图阻止本田公司进入轿车行业,而最终本田公司在这一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3]。据此,反对者相信,直接产业政策会产生高昂的隐含成本,一方面是干预产生了原本可以避免的成本,另一方面干预的成功可能会导致为此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产业政策的失败表明,政府在挑选“千里马”方面并非是一个伯乐。
2.2 间接产业政策的利与弊
间接产业政策并不制定协调性的产业政策,影响特定产业的发展,而是注重宏观经济政策,利用这些政策实现政府的经济目标,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促使经济增长的机会更高。最为典型的就是农业政策。在农业领域,一个农民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常常很容易被其他的农民所仿效,他们可以在不承担创新风险的情况下,却能够攫取创新的收益,因为市场的力量在此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因此,应由政府来承担农业的技术研究,并向农民传播技术信息,兴建大规模的农业项目,以促进农业生产的不断提高和进步。这一做法在诸如国防、能源和交通等方面较为普遍。虽然像美国这样信奉自由市场理论的国家也有运用直接产业政策的例子,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法律的承认,而且其运用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日本。批评者质疑,政府的税收收入以低于私人机构的利率或以补贴的形式进入到企业,实际就是将收入再分配给了厂商,并扭曲了市场,甚至可能造成经济泡沫。
美国和日本的产业政策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前者长期保持世界第一位置,后者的快速进步则令人惊讶。关于二者的孰优孰劣,因为缺少明确的相关数据检验和难以直接对比,长期以来争议不断。但就可以长期观察到的经济总体结果来看,美国和德国等主要运用间接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更有保证。而日本和法国等主要运用直接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的健康状况则令人担忧。尤其是日本高增长后的长期衰退,更是证明了政府对于经济过多的介入干扰了市场机制的高效性和灵活性。虽然在短期内促使相关产业更具竞争力,但是其应变能力则明显不足,造成经济缺乏弹性,难以摆脱经济的衰退。
我国采用的产业政策更倾向于直接性,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清醒认识。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情况报告中,在绝大多数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情况下,恰恰是反映经济结构的四个指标中有三个完成情况低于预期[4]。这一事实说明了人为的力量不可能超越经济规律的作用,即使依赖人为的力量勉强完成预期的目标,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将来付出隐含的高昂成本。一个产业或技术在商业上的成功,首先要具备丰富和专业的知识,保证这一产业或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其次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掌握市场对新产品或改进产品的需求;最后还必须把握好适当的时机。相信在上述三方面,市场的选择要比政府的选择更为出色,政府理应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弥补其不足。因此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间接产业政策应该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十二五”规划的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更加注重让市场来选择具有发展空间的产业。因为无论是强大的政府或是聪明的人们,其应变能力都不足以抗衡自由市场。
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强劲增长,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这是任何人力所不能企及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削弱市场的作用,而应不断地深化和完善市场机制。在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运用上,也应坚持这一指导方针。一个成功的产业政策理应在市场和政府的功能上有所区分,挑选产业的重任由市场承担,政府的功能是支持突破性的技术研发活动,因其高风险性使市场的力量不能有效推动这类研发,而这些技术又能有效地刺激经济的增长。这样才能使得经济有更大的增长机会,并使经济的发展在可持续性方面有更为出色的表现。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新发展新跨越新篇章[EB/OL].[2011-03-05].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01_402706119.htm.
[2]王冰凝.“十一五”单位GDP能耗要降20%[EB/OL].[2010-03-01].http://finance.qq.com/a/20051027/000362.htm.
[3]罗伯特·J·凯伯.国际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冯悦,张华杰.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反映经济结构3/4指标完成低于预期[OE/BL].[2010-12-25].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081224/2784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