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扬
(山东理工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山东淄博25504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长时段的粗放外延发展之后,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已成为各高校的理性抉择。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理性和多元化,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且越来越多样化,既需要专门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实施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办学之路,已成为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大学特色建设进程中,要牢牢抓住学科建设特色这个根本才能办出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特”指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色”指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引申为特质、品质义。特色是着眼于同类事物的独特差异性,是比较意义的产物。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以凝练的办学理念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依靠优势学科对社会的贡献来体现;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靠其教师和毕业生的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支撑。[1]
大学办学特色是一个系统概念,内涵丰富。大学办学特色是继承性与稳定性的统一。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大学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累积形成的,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发展方向不能任意改变。大学办学特色是独特性与优势性的统一。特色是格外突出的风格和特征,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大学办学特色必须是在比较意义上的区别与不同,并且这种区别能够转化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比较优势。大学办学特色是发展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大学办学特色“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需要着眼于大学的发展前景和战略规划”。[2]这要求高校随着时代进步和环境变化发展,赋予办学特色以新的内容,创新发展。大学办学特色是集中性与有限性的统一,大学办学特色体现在方方面面。但市场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和高等教育的规律要求,使得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方面,通过学科特色发挥有效辐射、延展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特色。
广义的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一个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狭义的学科是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学研究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建设中“学科”的含义侧重后者。学科是高校的细胞组织。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学科的高校,高校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离开了学科,就不可能有人才培养,不可能有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有社会服务。学科建设就是将师资队伍的主体要素、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客体要素,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要素等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学科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3]
大学办学特色包括学科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社会服务特色、科学研究特色、大学管理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其中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特色的标志和根本,是社会判断学校特色的主要依据,是高校特色办学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是龙头,学科特色在办出学校特色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教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还是科学研究特色的形成,都直接依赖或取决于学科特色的支持。”学科建设是一项事关高校办学的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系统工程,在地方大学发展中承担了引领科研、凝聚人才、支撑未来的重要作用,在地方高校的办学实践中具有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大学根据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显著成绩,是地方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局部。整体和局部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局部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就高校而言,学科建设这个“局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学科建设与大学整体办学特色的特征表现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办学特色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去认识学科建设,提出特色学科建设的对策。
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建设必须立足办学传统。优良的办学传统是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英国教育家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其重要的财富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大学传统的形成过程,往往也是大学办学特色逐步形成的过程。没有传统,办学特色的形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办学传统的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方面,学科建设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办出特色,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强势、特色学科均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努力的结果,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清华大学的工科等均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成为顶尖学科的,而这些一流大学的优势学科的形成又为其长效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保证。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学科特色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要认真梳理自己的优势、特色学科集中在哪些方面,明确学科建设的定位和方向,才能有效发展,不断打造学科特色。
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建设应在学科建设的不同方向做文章,重点围绕交叉新兴学科寻求突破。在传统学科建设领域难以突围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建设必须另辟蹊径,在二级学科的不同方向,重点围绕交叉新兴学科寻求突破。
特色学科的价值体现于其特、其少、其优。少是特存在的表象,优才是特存在的价值。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特色学科或体现前沿,或体现需要,它不是应景之作,不应为特而特,应特在水平。
当前,从学科发展趋势看,学科特色发展重点在于自行设置的二级学科及专业上。《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要突出特色和优势,在重点方向上取得突破。”[4]这一思路也为我国地方高校的二级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应在合理调整、科学设置二级学科基础上,围绕地方特色和现有学科基础,整合学科资源,实现学科研究方向布局的平行性、关联性和互补性,逐步优化学科内部格局,从学科交叉与创新中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提炼学科特色,在学科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优势互补培育学科特色,从而避免学科“同质化”现象,形成独特的学科优势。
应高度重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注重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学科、专业结构的专门化使知识的统一性割裂开来,关联度降低,但大学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心,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的问题,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理论和视角已经无能为力,因此,学科、专业结构的综合性和交叉化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大势所趋。新学科的培育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生长基础,地方高校应努力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发现和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联合多学科的力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而且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各高校基本面临相对平等的竞争平台,谁能率先抓住这些新的学科生长点,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
特色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建设应立足地方,因需而变,因时而动,紧紧抓住地方建设发展需要,在自身传统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扬弃”和调整,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高校特色学科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形成、不断发展创新的。
地方高校大多是以应用性学科为主要学科专业的院校,其社会价值和办学特色只有在为地方、行业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办学成功的过程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在查理斯·范海斯校长的领导下提出了“威斯康星理念”。范海斯认为,威斯康星大学要在一个农业大州中生存和发展,教授的皮靴上不能不带有粪便,大学必须把整个州作为大学的校园。威斯康星大学要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在为州服务的过程中,威斯康星大学在学科方面也办出了特色,其畜牧科学、生物科学和细菌科学等学科迅速取得全美领先地位。
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创出特色。诚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曾经指出:“我们所依照的摹本既不是柏林大学,也不是纽黑文,它应该是这个州的一所特定大学,它必须适宜于这里的人民,适宜于这里公立和私立的各种学校,适宜于这里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适宜于这里新的社会和这里还未得到开发的资源的需要。”[5](P313)一言以蔽之,地方高校的特色就是身处的那个地方的特色,是那个地方的文化、经济、传统、发展特色。只有立足地方,地方高校发展也才有保障。如广西大学依托广西糖业支柱产业优势,建设了制糖工程特色学科群,其中甘蔗糖业工程学科的糖品系列加工及甘蔗(渣)纤维综合利用等学科方向已达到国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6]浙江工业大学始终以浙江社会需要为导向,合理规划专业布局。学校三分之一以上的本科专业和二分之一的硕士学位点直接与浙江省的四大主导产业即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和医药工业相关,并且在这些领域己形成强势专业群,在人才培养上对浙江经济做出了贡献。
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建设应采取差异化不均衡发展战略。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学科建设思想,以投入为导向,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学科建设,在竞争中做到“和而不同”,打造品牌,凝练特色。教育资源总需求与总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社会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永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效策略。这是地方高校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
优势富集效应显示对于已经错过第一时间的后发力量而言,特色突显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进取策略。特色突显在形态学上又可称为“点突破”、“峰顶论”,它是相对于综合优势而言的单项优势,相对于整体系统而言的要素突显。比如大多数的中小城市和中小企业,虽然不能全面赶超领先者,但却可以重点突破,义乌的小商品市场、重庆的摩托车工业、温岭的制鞋业就是一个典型。一旦形成特色,形成“峰状”突显,富集效应同样会导入。后发者的突显,其决定性的策略应是“反木桶理论”,是指对于某个积极争取中的后来者,不能没有致命的优势。[7](P86)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领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正如美国教育家、科学家田长霖所指出:“任何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上有所发展,而必须集中力量先在一、两个学科上有突破。”因此,有学者就提出学科建设一定是扶强不扶弱的,所以在学科建设上不会搞平均主义,在学科建设上不会进行公平选择,它一定是效率选择。[8]
地方高校在发展基础、学术底蕴上与一流高校不存在可竞争性,而且在行政主导模式下,人才、科研、财力等办学资源愈来愈集中到中央、省重点高校。在这样的环境下,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建设更应采取差异化的“点突破”建设思路,立足地方发展,凝练学科方向,设立学科“特区”,形成“峰状突显”,培育和造就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富集效应才能不断导入,引领、示范、带动其他学科发展,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形成学科建设的群体特色。
同时,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围绕特色学科建设富有学校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这是地方高校建设师资队伍的关键,也是学科建设办出特色的关键条件。要引进培育学科建设领军人物,重点抓住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学科梯队的培养工作,注重学科建设平台的布局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
[1]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3).
[2] 孟卫东.彰显大学特色办学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3] 徐显明.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十大主流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9-04-13
[4] 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Z].2006.
[5] 王生洪.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6] 余瑾.特色办学:地方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J].高教论坛,2004,(6).
[7] 王健.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 徐显明.在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站,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