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熹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孔广森(公元1752—1786),字众仲,一字撝约,别字顨轩,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世孙。清代著名学者,官至翰林院检讨。顨轩秉承家学①,并曾受业于休宁戴震,得“尽传其学”[1](P183)。又工骈文,能作篆隶书。著有《经学卮言》、《诗声类》、《诗声分例》、《礼学卮言》、《大戴礼记补注》、《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少广正负术内外篇》,又有《骈俪文》三卷。顨轩长于经学、礼学、天文历算、声韵之学。其于《大戴》、《公羊》,卓有开辟之功;阴阳对转,几为不刊之论。阮元《畴人传》谓“其年甫逾三十,而所学无所不通。一艺之分,他人白首不能到”[2](P184),诚为的评;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称其著述“诚通儒之言”,“足以起疴砭废”,“自成名家,真近世之颜子矣”[3](P65),推崇备至。在清代学术史上,顨轩可谓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然而天不假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突遭家难,扶病奔走,阅岁,居父及王母丧,坐哀毁卒,时年三十有五。
孔继汾(1725—1786),字体仪,号止堂,山东曲阜人,广森之父。官至户部广西司主事。著有《阙里文献考》一百一卷,《乐舞全谱》二卷,《孔氏家仪》十四卷,《匡仪纠谬》三卷,与侄广柞共录《嫡系小谱》十卷,又有《行余诗草》二卷,词附。
关于孔继汾的生平,不唯正史无传,各种清人传记也鲜有提及,或有题及,但语焉不详。其知交亲属的诗文集中绝无一首唱和诗篇与往来书信。然而,观其弟继涑(谷园)、继涵(荭谷)及其子广森之交游与姻亲,皆为当世贵胄名流。如果“(继汾)谙悉历朝掌故、朝廷典礼及一切金石图象,前言往行莫不统会源流。在京供职,一时名公卿争礼之”(《[光绪]山东通志》卷百七十二《人物志》“国朝”)[4](P4967)之说不诬;则可以想见继汾亦应是显赫一时的人物。身故前一年,继汾因文字系狱,遣戍伊犁,著述悉遭毁禁。虽赖广森奔走纳锾而获宥,殆一时亲友噤声,人人自危,因此记录寡要,至于卒后,其生平行事便更加暗昧而难于考索了。
本文披寻正史、实录、传记、方志、清人诗文集等材料,于前贤时彦之考索亦择善而从,旨在勾勒父子二人行己处世交游之辜较,条绪广森著述之先后,稍详于继汾一生三罹讦讼——罢官、遣戍、获释之始末,庶几具知人论世之小裨云。
孔氏世系,千百年来编辑完备,昭然可循,兹不赘述。但自顨轩始,追溯数世,权为行文之需。
高祖孔兴燮,字起吕,孔子六十六代孙,袭封衍圣公②。加官至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卒。《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三有传。
曾祖孔毓圻,字钟在,自号兰堂。孔子六十七代孙,袭封衍圣公。雍正元年卒,谥恭悫。《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三有传。
祖父孔传铎,字振路,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圣公。雍正十三年卒。《清史稿》有传。
传铎长子继濩,先已亡故,长孙广棨袭爵。
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继汾生,一岁。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云:“汾年十一而孤,太夫人督之严。”[5](P473)按传铎卒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6](P13308),然则止堂当生于雍正三年(1725年)。
雍正五年丁未(1727年)三岁。
同母胞弟孔继涑生。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三《孔信夫墓志铭》:“初,衍圣公夫人□氏,生冢子继濩,继夫人徐氏,生户部及君。”[7](P145)按,户部即止堂。继涑字信夫,号谷园,清代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号“南梁北孔”。清李放《皇清书史》卷二十三有传。
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十四岁。
春,乾隆临辟雍讲学,诏衍圣公广棨率孔氏子孙陪祀,止堂与焉。《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云:“乾隆戊午春,我皇上有事于辟雍,召取衍圣公率圣贤子孙入京陪祀,汾与观。礼成,随宗子诣阙谢。召见乾清宫,赐予殊渥,俾肄业国子学。”[8](P473)
乾隆九年甲子(1744年)二十岁。
参与修纂孔氏谱牒。[9](473,233)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二十四岁。
乾隆皇帝幸山东,释奠,“汾以讲书导驾,被恩命,授内阁中书舍人”[10](473,512-515),随即任官京师。《阙里文献考·叙考》:“寻被选入军机处,旋擢户部主事。”[11](473,512-515)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年)继汾二十八岁。广森生,一岁。
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年)继汾三十岁,广森三岁。
夏,继汾随刘统勋赴西安。《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甲戌之年夏,今相国诸城刘公筹饷西鄙,奏以汾偕行,受任简书、军檄、旁午、编录之事……”[12](473,512-515)
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年)继汾三十一岁,广森四岁。
乾隆皇帝欲于二十一年(1756)春幸曲阜,继汾先行东归迎候圣驾。《阙里文献考》卷一百《叙考》:“其明年夏(按,谓乙亥年),达瓦齐就俘,蒇事还京。会天子以武功耆定,重幸阙里祭告。汾以圣裔蒙恩,擢用至此,高厚无可报称。今大礼将举,冀得先驱归鲁,扫除涂茨,效犬马奔走之勤,然后伏道左,遹观庆成。庶有以竭愚忱而宁寝息,随据情上请。得旨报可。”[13](473,512-515)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继汾三十二岁,广森五岁。
正月,衍圣公昭焕上告山东地方官吏额外派办庙户,及邹县知县大章私毁孔孟遵例免差碑碣事。其奏云:
至圣庙户在朝纳丁供差,一切本身徭役,俱蒙恩优免之人,历来遇地方官有额外派办派买事件,难以随心呼应,每事调剂,殊属非易。请将现存户丁酌留五十户,其余户丁改归民籍,交地方官编审,与民籍一体当差。[14](P358)
又,据《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昭焕另有一折,云:
又邹县系圣驾并不经由之地,上年知县大章私毁孔孟遵例免差碑碣,欲全行删除恩例,抚臣处亦有司县详禀,应听抚臣据实奏覆。[15](P527-528)
乾隆皇帝降旨著时任山东巡抚白钟山查明,据实具奏。数日后,白钟山查覆,对于邹县事,称“……私刑刊碑。该县阻其竖立,亦无违例不合之处,与私毁旧日立定之碑文不同。衍圣公孔昭焕遽称私毁碑碣,显系归咎有司”[16](P528)。于派办事,则称“并无派累之事”,同时反诘“有粮之家,依托庙户,影射居奇,及饬该县退还价贾粮石”,并云“孔昭焕少年怯懦,皆伊叔祖孔继涑、孔继汾主持怂恿”[17](P370),矛头直指继汾、继涑兄弟。乾隆皇帝震怒,以为“折内情节,名为裁减庙户,拨归民籍,实则谓庙户不免派累,归咎有司”[18](P358),认为此系缙绅之家干预地方公务。乃诏曰:
其凭借家世,把持生事,殊不能安分自爱。孔昭焕虽云年少,已非幼稚无知可比,本应交部知罪,姑念其为圣人后裔,著加恩,免其交议,孔继涑、孔继汾著交部严察议奏。[19](370)
二月己酉,吏部议奏:
孔昭焕袒庇庙户,武断滋事,应革去公爵;主事孔继汾、贡生孔继涑主持干与,应革去主事、贡生。[20](P393)
最终,乾隆诏命“(昭焕)免其革退公爵”,余皆依议,止堂由是免官居乡。此后,“天恩湔洗,旋予赐环”,继汾却以“变化气质,惟在读书”[21](P474)为由,推辞不就。
四月,山东巡抚白钟山奏请“曲阜县知县改为题缺”。谨案:唐末五代,以文宣公兼曲阜令。宋用孔氏支子,明至清初因之。乾隆六年,有衍圣公广棨与曲阜知县孔毓琚互讦之事。此次白钟山奏请,乾隆遂依议而行,曲阜知县一职归部改铨,另设世袭六品之官,令孔氏拣选充补。③
是年,王念孙父王安国(谥文肃)兼管工部尚书事,设馆于家,延聘戴震,使石渠受学,东原因此名动京师。阅一岁,文肃病卒,石渠扶柩返里。[22](P5)石渠与顨轩有同门之谊,而其受业于东原只此一载。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继汾三十七岁,广森十岁。
《阙里文献考》初成。自云历时“十有六年”。[23](P473)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继汾三十八岁,广森十一岁。
《阙里文献考》书成,进呈御览。[24](P1-2)
是年衍圣公孔昭焕续娶,咨问仪节于止堂,止堂之友江衡遂劝其将家庭吉凶诸事撰成仪注,止堂于是草创《孔氏家仪》。[25](P359-361,530-531)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继汾四十一岁,广森十四岁。
是年《孔氏家仪》刻成。[26](P531)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继汾四十四岁,广森十七岁。
顨轩与其叔继涑应会试,同举于乡。姚鼐《孔信夫墓志铭》云:“乾隆三十三年,余主山东乡试,得君及君兄户部之子广森。”[27](P145)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继汾四十七岁,广森二十岁。
二、三月间,乾隆皇帝与太后谒岱岳,幸曲阜。衍圣公昭焕命顨轩为献寿之诗九章,乾隆诏以前次殿试“四极四和”题目试顨轩。顨轩“时已入京师应礼部试”[28](P368),闻命后如题命赋。《四极四和赋》今见顨轩《骈俪文》。
四月,顨轩试恩科,成第三甲第十名进士。[29](P114)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年)继汾四十八岁,广森二十一岁。
三月,顨轩授翰林院检讨。
秋九月,顨轩与辛卯同年进士会于京城西陶然亭,作《壬辰九月陶然亭宴集序》[30](P383-384)。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继汾四十九岁,广森二十二岁。
顨轩盖于一、二月间乞假,奉母归乡。途中寄诗与族叔继涵,继涵次韵报之。孔继涵《红榈书屋诗集》卷三《从子广森乞假,奉嫂氏归里,途中寄诗六首,次韵,示之别侄广林,次出都韵》:“北来从子未惶安,旋奉高堂动定看。疴痒扶持途十日,别离先后去双难。怀归频岁心空切,羁宦今春侣更单。传语髥奴葺窗宇,恐防花竹怨寒。”[31](P413)
姚鼐时在京中,书序赠顨轩,申谆谆之教诲,托殷殷之嘱望。姚鼐《赠孔撝约假归序》:
……然吾闻士之自待,与人之所以待己者不同。撝约年仅二十,而有高才广学,而远志蕲为古人而不溺于富贵,然则必不以人之所以乐之者自乐也。……今年春,撝约以亲疾假归省焉,其行也,官于朝者,皆眷然不欲离,余乃别为之说以赠。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桐城姚鼐序。[32](P83-84)
顨轩之仪郑堂草创于是年,而以“仪郑”名之,则在四十二年致仕之后。其《上桐城座主姚大夫书》云:“蜗角荒庐,蛇年草创。东邻萦映,顾惭拙宦之居;北市嚣尘,差远小人之宅。”[33](P374)顨轩瓣香郑康成,自谓“私淑于赵商、张逸之间”(见《上桐城座主姚大夫书》),故名焉。
戴东原于三十四年赴山西,三十七年主讲浙东金华书院,间或入京参加会试,短暂羁留,至三十八年癸巳仲秋奉召诣阙,入四库馆。顨轩受学,当此其后。[34](P230-233)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年)广森二十五岁。
是年,大小金川平定。乾隆于三月至曲阜,谒孔庙释奠,告平两金川功。[35](P504-505)顨轩《武成颂》[36](P369-372)应作于此时。
夏,读同年洪榜《赤婴母赋》,甚爱其词,同题复作[37](P369)。《文献征存录》卷八《洪榜传》云:“(榜)尝为《赤婴武(母)赋》以见意。……广森骈俪之词甚工,亦成一篇。……既出,时人以为清英双绝,不减袁谢。”[38](P437-440)
九月,顨轩同年挚友翰林院编修林澍蕃病卒,时年三十五岁。顨轩作《林编修诔》以为悼念。十月、十一月之间,林澍蕃之遗腹子夭亡,顨轩作《林氏子哀辞》。《林编修诔》云:“维乾隆丙申秋九月初六日,清故承德郎、翰林编修侯官林君卒。”[39](P391)《林氏子哀辞》云:“予友林编修亡后匝月,而其子永健生,生二十四日而夭。”[40](P394)
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年)继汾五十三岁,广森二十六岁。
五月二十七日,戴东原卒(见广森《〈戴氏遗书〉总序》,详下文)。案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云:“盖《大戴礼》一书,讹舛积久,殆于不可读。先生取雅雨堂刻,一再雠校,然后学者始能从事。至癸巳,召入四库馆充纂修官,取旧说及新知,悉心核订。其书上于先生既殁后一月。自后曲阜孔广森太史因之作《补注》。”[41](P225)《大戴礼记补注》盖草创于是年六月之后。
时顨轩叔父继涵已刻《戴氏遗书》六十四卷,顨轩为之作总序。陈宝琛《〈八家四六文注〉序》称“观休宁《遗书》之《序》,家法无忝”④。江藩撰《汉学师承记·孔广森传》录《序》文全帙,并云:“广森深于戴氏之学,故能义探其原,言则于古也。世人徒赏其文词之工,抑亦末矣。”[42](P105)
秋八月,顨轩与朋旧再会于陶然亭,作《丁酉八月陶然亭宴集序》。[43](P384)
为孙星衍亡妻王采薇作诗集序,并寄赠。孙星衍《〈仪郑堂文〉序》:“顨轩从都门为余亡妻作诗序见寄,故未相识也。”[44](P13)按采薇卒于丙申年,于该年年末卜竁。顨轩《闺秀王薇玉〈玉珍集〉序》则至迟作于丁酉年秋,是年冬,顨轩即东归(详下),不复在都门。
两年之间,顨轩师友相继谢世,座师姚鼐亦于四十一年乞身,四十二年春返桐城。冬,孔母许夫人卒,广森盖阅尽雕零,决意归隐。⑤朱文翰《〈骈俪文〉后序》云:“丁酉,有许太夫人忧,机乍断而长悲,簪一抽而终决。堂筑仪郑,志惟传经,先生自此远矣。”[45](P398)
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继汾五十五岁,广森二十八岁。
夏五月戊申,顨轩友人洪榜卒,时年三十有五,顨轩作《洪舍人诔》悼之,[46](P393-394)忆及林澍蕃之溘逝,诔文凄恻哀绝。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继汾五十六岁,广森二十九岁。
正月,乾隆皇帝遣大学士嵇璜等祭告孔庙、周公庙;四月遣太常寺卿吴玉纶祭仲子、任子祠。顨轩代衍圣公昭焕撰折子三道,见《骈俪文》卷一。[47](P372-373)
顨轩乞姚鼐为作仪郑堂记。姚鼐《仪郑堂记》云:“作堂于其居,名之曰仪郑,自庶几于康成。遗书告余为之记。”[48](P165)春二月,姚鼐作《仪郑堂记》寄顨轩。顨轩于五月十七日收到记文,乃报书焉。[49](P374)又,姚鼐《诗集》中有《寄孔撝约》一首,其颔联云:“早厌雕虫卑入室,迟归金马且槃阿。”[50](P426)据此句,是诗当作于顨轩致仕返乡之后,姑系于此。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继汾五十七岁,广森三十岁。
三月,广森奉书同门王念孙,述别后遭际,兼揅声韵之学。其书云:
自都门分手,别我良友,忽忽不知何以为怀。续缘蓼莪之痛,偷存视息,又丧一弟、两侄女、一胞婶,功缌之丧,三年中凡更十有七人;今春,加以丧偶,中年哀乐,遽至于此。读书一道,几将无缘。
昨承鱼门先生惠书,教以潜心体究,不可草率著述。铭之心版,且感且愧。即如音学……
云山间阻,略以年来所得,布之左右,乘便先缴尊谦。……广森顿首上怀兄大哥座右,惟辛丑三月二十六日也。[51](P50-53)
谨案:乾隆四十年(1775年)石渠成进士,授官,仲冬,乞假归里。此后四年居乡著述,至四十五年(1780年)始复入都。[52](P15-16)石渠离京之后,顨轩亦于四十二年丁母忧离京。然则“自都门分手,别我良友”,当在四十年。“蓼莪之痛”谓母丧。据此书,顨轩妻于是年春身故。案顨轩委禽于仁和沈氏,复结缡于歙县朱氏,未详丧者为谁。顨轩尝裒其外舅沈世燕之诗成集,并为作序。世燕字芑孙,清代名宦山东按察使沈廷芳之族子。《先外舅诗集序》云世燕“以县丞试用河南省;久之,借补武陟县典史……春秋四十,以乾隆戊子(1768年)六月三日卒官”[53](P381),又云:“广森弱龄一见,谬托附于萝丝;异地十年,遂长睽于松峤。”[54](P381)据此,“弱龄”相见之时,顨轩当六七岁。
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继汾五十九岁,广森三十二岁。
衍圣公孔昭焕卒。广森撰《为邑人公祭七十一代衍圣公文》。[55](P395)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继汾六十岁,广森三十三岁。
二月,乾隆东巡,谒曲阜,释奠。[56](P526)梁同书《谷园孔君家传》云:“甲辰,礼成,上于中水行宫,命君(案,繼涑)仿张(案,张照,繼涑外舅)书以进,奉旨:好像张照,留览。发懋勤殿。”[57](P508)
是年秋,顨轩祖母徐太夫人卒。止堂、谷园因议葬母于孔林侧先营之虚坟,为衍圣公孔宪培所讼。事既不成,止堂再被缧绁。《高宗实录》卷一二一四“乾隆四十九年九月己未”云:
明兴(案,时山东巡抚)奏,衍圣公孔宪培呈称,伊叔祖继汾、继涑先于启圣林墓侧营造虚坟,内置衣髪齿甲,现欲将继高祖母徐氏议葬于所修虚坟之内。……启圣王林为至圣发祥之地,春秋官为致祭,徐氏以一妇人,且系衍圣公孔传铎第三继室,岂容于墓侧违例营葬?不特与风水有碍,且揆之典制,亦断无此理。……孔继汾、孔继涑身为圣裔,且曾登仕版,自应恪遵祖制,照例将伊母安葬,乃于徐氏营造虚坟,既不能奉阻于前,仍复固执于后,殊属非是,孔继汾、孔继涑俱著交部严加议处,其虚坟著即铲平。[58](P280-281)
此事更成为翌年止堂定罪之口实(详“五十年”)。
是年凌廷堪始于汪中处知顨轩,遂与神交。凌廷堪《孔检讨诔序》云:“岁在甲辰,廷堪侨居邗上,汪明经中示君《林编修诔》、《元武宗论》二篇……贱子知君自兹始矣。”[59](P352)
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继汾六十一岁,广森三十四岁。
春三月,继汾以其所著书《孔氏家仪》为族人孔继戍所讼。继戍指斥其书增减会典服制,并有“今之显悖于古者”“区区复古之苦心”等字样。山东巡抚明兴奏禀乾隆皇帝。乾隆震怒,以为继汾因革职事怨望朝廷,不知安分自守,狂妄著作,沽名纾忿,并云“伊从前于启圣林内为伊生母预造生圹,上年欲将伊母附葬一节,为遵圣乎,为违圣乎”[60](P436),显以上年事为言。遂著继汾革职,交刑部质讯。继汾终被遣戍伊犁,其著作亦被反复查禁。诏云“其子弟族众,均毋庸连及”[61](P437),权作法外施恩。是即传记所云顨轩之“家难”⑥。关于此事,近人亦有考述⑦,兹不赘言,唯请补苴诸家未及之数事,以求该备。
凌廷堪《孔检讨诔序》云:
明年(按,乙巳年),君父止堂公以著书为族人所讼,将西戍塞外,君纳赎锾入都。百茧赴阙,仰冀主慈;万里荷戈,愿以身代。……未几止堂公获宥,长途迢递,送客遄征;短毂萧条,亲御归去。[62](P352)
梁同书《谷园孔君家传》云:
户部君(止堂)性亢直,居乡往往不谐于众,会徐太夫人葬事及所著《孔氏家仪》两扞文网,多齮龁之者,祸几不测。荷圣主矜全,罚输金,交河堤,使者再论戍边,恩许纳锾以赎。君(谷园)同忧其患,出己赀助户部君前后万七千金。[63](P508)
朱文翰《〈骈俪文〉后序》云:
龙蛇纪岁,贤人并嗟。有王母之丧,负孝孙之恸。家屯既构,外侮孔棘。萧条繐帷,方在堂室;平反谳牍,迄经时序。……故乃溯江淮,走河洛。奉版舆者百舍,质田券者十双。雨濡衣盖,暴日旋干。梦接衾床,见星又作。羸体善病,清神易伤。况复日不再中,贯穷九变。火焚莫戢,山有玉而先摧;霜肃非时,草拔心而亦死。[64](P398)
此殆顨轩奔走家难,纳锾赎罪之大较,亦兆鵩集蛇梦之几。又凌廷堪《孔检讨诔》“无何君父,竟获东还”自注云:
止堂公行至安肃(按,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市),闻命乃归。[65](P353)
孙星衍《〈仪郑堂文〉序》云:
岁乙巳,余客中州节署,值顨轩以公事至,时秋颿中丞爱礼贤士,严道甫侍读、邵二云阁校、洪稚存奉常皆在幕府,王方川编修亦出,令来豫,极友朋文字之乐。顨轩美风仪,与之处,终日无鄙言……是时以遭家多故,不食肉饮酒,卒卒无欢悰。[66](P13)
谨案:秋颿即毕沅,中丞谓御史中丞。清代巡抚兼带右副都御史之衔,故习俗称巡抚为“(御史)中丞”。乙巳岁,鲁、豫数省春旱,秋帆以二三月之际自陕西移治河南抗灾,众人之集会当在此时,而渊如所谓之“公事”,是亦以家难事求助毕中丞欤?又,洪亮吉(字稚存,号北江)《与孔检讨广森论中牟书》云:“承询中牟所在,昨客次口陈,恐尚未悉,敢略布之。”[67](P172)知顨轩尝与北江切磋学问,或有书信往还。《卷施阁文甲集》不编年,北江于四十四年抵京,会试不第,四十六年乃应毕沅之招入秦,其后十年或入京应礼部试;而顨轩已于四十二年辞官归里;然则二人交谊盖始于此年。
是年,凌廷堪因翁方纲谒顨轩于京,二人颇有往还,凌廷堪《孔检讨诔序》云:
(广森)寓米市胡同南头丛祠,廷堪亦客津门牛户部所,相去不数武也。下仲举之榻,时还读书;近子云之亭,辄思问字。覃溪翁先生语以廷堪姓名,君殷然下交。人非曲逆,虚停长者之辙;才异仲宣,竟倒中郎之屣。[68](P352)
廷堪复有诗记录这段过从,《孔撝约检讨过访,深谈竟日》:
翰林声望重东州,洙泗文章万古流。周髀遗经传赵爽,公羊绝学继何休。
眼分青白缘差等,手染丹黄为校雠。秋草不嫌深巷满,肯来尊酒话绸缪。[69](P42)
诗作虽远非佳制,但自诗中“秋草”而言,则知顨轩时至秋日,仍羁留都门。至家难事毕,顨轩御父归去,二人始别。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继汾六十二岁,广森三十五岁。
止堂获释,不乐居乡,乃南游杭州,疾作,殁于友人梁同书家⑧。谨案:同书字元颖,号山舟,清代著名书法家。与止堂、谷园皆友善。顨轩《骈俪文》卷一有《上父执梁山舟侍讲札》,答谢其所惠楹题。是年冬,谷园、顨轩迎殡归阙里。十一月,顨轩亦卒。朱文翰《后序》云:
乾隆丙午冬,外大父丧,归自杭,将卜厥竁。十有一月,舅氏顨轩先生卒,春秋三十有五。[70](P398)
顨轩夭年,知交莫不叹息。座师姚鼐作《哭撝约三十二韵》,其自注云:“君来书云近喜公羊学,方为之说,未竟。”又,“余以经说寄君,甫去,计不及见。”[71](P426-427)顨轩易箦之际,尝以最属意之《公羊春秋经传通义》托诸季弟广廉。廿六载后,是书刻成,广廉《叙略》云:“余(按,顨轩自谓)平生所述,讵逮古人。《公羊》一编,差堪自信。藐孤成立,尚不可知。千秋之托,将在吾弟。”[72](P1)
止堂殁后五年(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谷园卒,时年六十有五。对于乾隆皇帝所谓兄弟二人居乡多事、不知安分自守,其友人却另有评断。“户部君性亢直,居乡往往不谐于众”(梁同书《谷园孔君家传》),“冢子之后,袭爵三世,君与户部皆及之。其遇曲阜公事,以祖父体自任也。其气刚直,人或与之,或否”[73](P145)。《[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卷五《人物志·乡贤》“经学类”云:“(止堂)手校经史,刊板为家塾读本;书画皆本《说文》,识者珍之。修《家仪》一书,冠婚丧祭罔不具备,迄今子孙遵守之。”若此说为实情,止堂应无憾焉。⑨
注释:
①阮元撰,周骏富编《儒林集传录存》云:“传铎(广森祖父)……熟于三礼,庙堂器物,悉加厘订,又精律吕书。”(见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第13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25页。)而广森父继汾亦长于礼(详下文),然则广森之于《三礼》,可谓承其家学。
②谨案:圣裔封爵,代有不同。《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孔僖传》:“初,平帝时王莽秉政,乃封孔子后孔均为襃成侯,追谥孔子为襃成宣尼。及莽败,失国。建武十三年,世祖复封均子志为襃成侯。志卒,子损嗣。永元四年,徙封襃亭侯。损卒,子曜嗣。曜卒,子完嗣。世世相传,至献帝初,国绝。”章怀太子注:“献帝后至魏,封孔子二十一叶孙羡为崇圣侯。晋封二十三叶孙震为奉圣亭侯。后魏封二十七叶孙乘为崇圣大夫。太和十九年,孝文幸鲁,亲祠孔子庙,又改封二十八叶孙珍为崇圣侯。北齐改封三十一叶孙为恭圣侯,周武帝平齐,改封邹国公,隋文帝仍旧封邹国公,隋炀帝改封为绍圣侯。贞观十一年,封夫子裔孙子德伦为(2563)襃圣侯。”(《后汉书》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2563—2564页)《文献通考》卷四十四《学校考五》:“至和二年(按,1055年)诏,封孔子后为衍圣公。”(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考413页上)此后因袭至民国之初。
③参《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三《儒林四》(《清史稿》第43册,13310页),及《高宗实录》卷五一〇“乾隆二十一年四月戊申”(《清实录》第15册,447页)。
④清吴鼒辑,许贞幹注:《八家四六文注》,光绪十七年刻本卷首。
⑤谨案:顨轩丧母与辞官事,江藩《汉学师承记》云“旋丁内艰,服阙补官,淡于世情,陈情归养”(北京:中华书局,1983:102页。),是顨轩并未因母丧径乞还乡。细审江氏此传,盖本自朱文翰《后序》及孙星衍《序》,唯于此处旁生枝节,且服阙补官之说并无他证,未必可信。
⑥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六《孔广森传》云:“忽遭家难,为讼所累,扶病奔走江淮河洛间,卒卒无欢悰。”(《国朝汉学师承记》,102页。)盖本自孙渊如《序》与文翰《后序》。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孔广森》叙述稍详:“旋遭家难,以父所著书为族人讦讼,将西戍塞外,扶病走江淮河洛间,称贷四方,纳赎锾,父因之获宥。”(《清代传记丛刊》第12册,223页。)余者或如《清史列传》不言此事,或皆大同小异。
⑦以笔者谫陋所见,论及广森家难事者,仅黄立振《孔氏家仪禁毁及作者罹难经过考》(见《孔子文化大全》史志类《孔氏祖庭广记孔氏家仪家仪答问》册附录,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643—664页),及张勇《孔广森与〈公羊〉“家法”》(《中国史研究》,2007(4):166—170页。)两文皆据《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相关录存档案立论。此外,台湾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孔广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学研究》(江美仪撰,2009)亦引用黄文及上述传记文字简要介绍此事。
⑧见梁同书《频罗庵遗集》卷九《谷园孔君家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445册,508页下),又见民国二十三年《续修曲阜县志》卷五《人物志·乡贤》“文苑类”(《续修曲阜县志》第5册,31页)。
⑨《续修曲阜县志》第5册,26页。谨案:《续志》之四位分纂,圣裔居其半,其行文或有夸大之嫌。然而《家仪》乾隆三十年刊成,迄其毁烬,已逾廿载,仪节敷布于日用饮食揖让进退之间,不若书版之易禁易毁,亦有是焉。姑聊备于此。
[1][2] 阮元.清代畴人传[A].周骏富.清代传记丛刊(第34册)[C].台北:明文书局,1985.
[3]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 孙葆田.[光绪]山东通志(第8册)[M].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
[5][8] 孔广森,骈俪文.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 赵尔巽.清史稿[M](第4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73] 姚鼐.孔信夫墓志铭[A].惜抱轩全集[C].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9][10][11][12][13]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叙考[A].续修四库全书[C](第5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17][18][19][20] 中华书局.清实录(第1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16] 骆承烈等.曲阜孔府档案史料选编[M].济南:齐鲁书社,1988.
[21][23] 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叙考[M].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52] 刘盼遂.清王石渠先生念孙年谱[M].王云五.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二十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4] 孔昭焕.〈阙里文献考〉序[A].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26] 孔继汾.孔氏家仪序[A].孔子文化大全编辑部.孔子文化大全·史志类[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
[27] 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三)[C].惜抱轩全集[C].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28][30][33][36][37][43][46][47][49][53][54][55] 孔广森.骈俪文[M].续修四库全书(第1476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9] 房兆楹,杜联哲.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M].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41.
[31] 孔广森,骈俪文.续修四库全书[M](14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2] 姚鼐.惜抱轩全集[C](卷七).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34] 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M].戴震文集?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5][56] 赵尔巽.清史稿[M](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8] 清钱林,(辑).王藻,(编).文献征存录[M].清代传记丛刊[Z](11册).
[39][40][45][64][70] 孔广森,骈俪文.续修四库全书[C](第14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1] 戴震.戴震文集·附录[C].北京:中华书局,1980.
[42] 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4][66] 孔广森.仪郑堂文[A](卷二).文选楼丛书[C].图书出版社.2011.
[48] 姚鼐.惜抱轩文集[C](卷十四).惜抱轩全集[C].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50][71] 姚鼐.惜抱轩诗集[C](卷八).惜抱轩全集[C].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51] 赖贵三.昭代经师手简笺释——清儒致高邮二王论学书[M].台北:里仁书局,1999.
[57][63] 梁同书.频罗庵遗集[A].续修四库全书(第1445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8][60][61] 清实录[M](第2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59][62][65][68]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C](卷三十六).续修四库全书[C](14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7] 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C](卷七).洪亮吉集[C](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
[69] 凌廷堪.校礼堂诗集[C](卷五).续修四库全书[C](14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2] 孔广廉.〈公羊春秋经传通义〉叙略[A].续修四库全书[C](第1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