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媒体慈善救助活动中的不利因素

2011-08-15 00:43王春阳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捐助者受助者求助者

□王春阳 徐 瑾

(大连晚报,辽宁 大连 116000)

如何避免媒体慈善救助活动中的不利因素

□王春阳 徐 瑾

(大连晚报,辽宁 大连 116000)

近年来,在全社会热衷于慈善救助的大背景下,媒体也投身于慈善救助这一洪流中,成为我国救助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媒体慈善救助活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说,一些受助者形成了救助依赖,一些受助者缺乏感恩之心,使捐助者爱心受挫……如何在慈善救助中避免这些不和谐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媒体慈善救助要避免受助者形成救助依赖

案例1:2007年7月份,大连一家媒体报道了丹东一对双胞胎因先天性脑瘫双腿残疾,16岁了依然靠双拐行走,他们的母亲带着两个儿子一路乞讨来到大连。报道见报后,反响非常好。为了救助患白血病的同班同学,坚持在街头拉小提琴筹款,获得“2005年感动大连的十大新闻人物”、大连慈善总会“爱心小天使”称号的13岁大连小学生宋徽宗再次上街拉琴为兄弟俩募捐。大连电视台、《大连晚报》和大连电台还专门为兄弟俩举办了“爱心慈善夜”义演晚会,筹到11万元的善款。兄弟俩在大连筹到手术费后,到北京成功地做了手术,站了起来。

记者在对兄弟俩进行回访时,他们说大连人真好,真有爱心,竟流露出要回大连继续乞讨的想法。为了打消他们的这个念头,记者苦口婆心的对他们进行规劝,表示他们再回大连乞讨就不是为了治病,就变味了,不但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对他们的人格也是一种污辱。既然生活已经能够自理,就要自强不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通过记者的一番规劝,兄弟俩决定留在家乡,刻苦练习走路和读书,还表示绝不能辜负大连好心人对他们的期望。

案例2:2010年1月份,大连一家媒体报道了大连市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星南社区一位92岁的老奶奶生活十分拮据,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老奶奶平时靠做抹布贴补家用,可收购抹布的人也不来了,家里的抹布越堆越高,成了老人的一块心病。报道见报后,老奶奶的1500块抹布本来只能卖150元钱,却“卖”出了25000多元的“天价”。面对不断涌来的爱心,老奶奶真诚地说:“求求你们别再给我钱了,花不了了,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吧。”此事见报后,老奶奶的高尚情操打动了很多人,也为受助者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

分析:媒体救助的巨大威力往往会改变受助者的命运,摆脱苦难之后,在生活的巨大反差面前,尝到甜头的受助者经常会把持不住自己,形成救助依赖,妄想通过媒体救助过上更好的日子。

媒体救助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既不能虎头蛇尾,又不能矫枉过正。救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求助者的难题,难题解决了就不要有非分之想。否则就是对慈善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公众爱心的亵渎。媒体也不要对求助者包办代替,他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他自己做不了的事再通过媒体呼吁人们的爱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媒体慈善救助要培养受助者的感恩之心

案例1:在《大连晚报》举办的“特困生档案”捐助活动现场,经常有捐助者捐下钱就走,连个名字都不留,收据还要工作人员追出去硬塞给他们。一位捐助者曾经告诉笔者,他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帮帮这些孩子,不能让他们因为没有钱而失学。将来这些孩子长大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就是对他最大的回报。

案例2:在《大连晚报》举办的“特困生档案”活动中,大连一家私营企业曾经捐巨资资助了6名贫困生上大学。每年寒暑假,这家企业都要请这些贫困生吃顿饭,开个座谈会,谈谈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如果有什么困难,企业会全力帮助。企业老板还表示,如果他们毕业后有兴趣,可以到该企业工作。但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就音信全无,连一封信一个电话都没有,令企业老板十分寒心。

案例3:《大连晚报》“特困生档案”活动资助的一名女大学生毕业后到上海工作,她结婚的时候邀请本报记者和资助者全家参加她的婚礼,婚礼的主题就是感恩。资助者非常感动,作为一个大老板,他不需要受助者物质上的回报,但这颗感恩的心让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报。

分析:慈善救助是一种道义行为,不是捐助者的义务,也不是受助者的权利。捐助者是出于伦理责任感和道德正义感而从事这项高尚的事业的,并不要求有任何的回报。这并不意味着受助者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而不做任何的付出。《唐雎说信陵君》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我之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不可忘”与“不可不忘”构筑了慈善救助的良性互动关系。媒体的职责所在,就是引导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使之更加和谐。

媒体慈善救助要避免虎头蛇尾

案例:2007年2月,大连一家媒体报道了大连庄河一位小伙子得了癌症,他的未婚妻不离不弃,一定要伴着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报道见报后,读者虽然被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但可能觉得癌症是绝症,伸出援手的人并不多。本来报道到这里就可以了,记者和媒体都算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但报道此事的记者并没有放弃,主动联系了一些企业和慈善机构,为小伙子捐款捐物,还联系医疗机构为小伙子诊治。在媒体的感召下,一些志愿者也主动对小伙子进行临终关怀,给予他精神上的慰籍。

分析:在进行受助者道德建设,避免他们形成慈善依赖,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的同时,媒体也要建立相应的慈善救助准则。媒体慈善救助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第一篇报道轰轰烈烈,但反响平平,接下来就没有下文了。求助者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对媒体的救助活动感到失望,不但使媒体失去了公信力,也使求助者雪上加霜,凭添了一分苦难。

如何避免媒体慈善救助活动虎头蛇尾呢?这就需要厘清媒体慈善救助活动到底是为了媒体的利益,还是为了求助者的利益。如果为了媒体的利益,报道完就完了,往往虎头蛇尾;如果为了求助者的利益,即使不为了报道,也要尽媒体和记者的最大努力,不图回报地做下去,这才是媒体慈善救助的更高境界。

总而言之,我国媒体慈善救助活动目前尚属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建设还不完善。在此现状之下,媒体更要秉承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的原则,把爱心献给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们。

猜你喜欢
捐助者受助者求助者
受助者视角的帮助行为:后果、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
“受助者”助人,好样的!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阳光·作文大赛专项活动
拒绝的正确方式
感恩受捐者是一种境界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