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技巧点滴谈

2011-08-15 00:43:22王晓燕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8期
关键词:王志老红军链条

□王晓燕

(江城晚报,吉林 吉林 132002)

采访技巧点滴谈

□王晓燕

(江城晚报,吉林 吉林 132002)

作为新闻工作者,都清楚一则新闻的问世要经过采访、写作、编辑、审读、印刷、发行等全过程。而在这个链条中,采访是第一链条。没有采访,就没有其他。可见,采访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原新闻部主任弗兰克曾说:“采访是我们这一行的基本手段,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

既然采访如此重要,我们就有必要认真研究一下如何采访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新闻的采访者,应该掌握哪些技巧才能获得更多的、更有用的新闻信息。

我们说采访活动分初始阶段和实质性阶段。在十几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中,笔者认为两个阶段都很重要。但是,很多刚刚走上新闻岗位的年轻人,往往忽略了第一阶段的准备。他们认为采访技巧完全在“实质性阶段”。所以,在实际采访中,他们常常因为“初始阶段”准备不足而无从下手,甚至在提问中只有前言没有后语,常常处于尴尬的窘境之中。如此,自然不会获得更多更有用的新闻信息了。当然,这里也有个引导的问题。《当代新闻采访》一书也是把采访技巧列为采访活动的第二阶段,即意志行动的执行阶段。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下面,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粗浅地谈谈采访技巧这个话题。

采访技巧之一:提问前的思考与谋划

我们说采访是整个新闻过程的第一链条,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那么采访活动的初始阶段则是整个采访过程的第一链条,同样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所以,采访活动初始阶段的思考与谋划就显得尤其重要。

十年前,笔者与同城的几位同行一起去人才市场采访大学生就业这一倍受关注的新闻。由于笔者在去现场前脑子里就有了充分的思考与谋划,所以,当众同行围着人才市场新闻发言人询问有多少企业多少大学生参加活动、多少大学生成功应聘时,笔者却在一旁了解哪些大学生在招聘中受宠、哪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到冷遇的问题。后来众同行相继播放或刊发了当时人才市场招聘活动的概况这则不痕不痒的新闻,而笔者却写了《“软”的吃香,“硬”的受冷,人才市场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新闻。文中如实地介绍了此次人才招聘大会出现的一个引人思考的现象——学管理、市场营销的大学生“吃香”,而学机械、学制造的大学生却遭到了冷遇,经此引发读者的思考。文章见报后,不仅得到单位领导的表扬,也得到很多同行包括一同采访的同行的赞誉。

采访技巧之二:采访过程中层层递进的追问

采访中,记者要较好地组织起提问,这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然而,只有系统有效地提问,才能获得更多更有用的新闻信息。所以记者必须对提问这一采访的基本功要加以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提到这个话题,我们新闻人大都对原中央电视台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栏目有着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王志的层层递进的追问。恰是这追问,才问出了那么多令人解渴的鲜为人知的新闻,才使得“面对面”成为有着深刻内涵的名牌栏目。

那么,如何才能像王志一样去追问采访对象呢?回答是简单而又肯定的,那就是采访前要做好功课,即对你的采访对象要有所了解,对你要采访的内容要有所把握。同时,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要敢于追问,善于追问,千万不要顾及面子的问题。

采访技巧之三:具体、间接、深刻的艺术性提问

提问是采访中的艺术。掌握并运用好这一艺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之所以说提问要具体,这是因为笼统的抽象的提问,往往会使被采访者无所适从,不知所云。记得当年笔者初出茅庐时采访一位老红军,当问到“您还记得当时的一些情景吗”?老红军一时语塞,只是说当时很苦、很累,但很有信念、很不怕死之类的话。后来经过同行前辈的指点,笔者再次采访老红军,便将笼统的提问具体到不同侧面的小问题,比如,“您在过草地时都遇到了哪些情况”,“我军为什么要四渡赤水”,“四渡赤水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等等。由于问的具体,所以回答的也十分具体,使采访顺利完成。

说提问宜间接,这是因为有些问题不适合直接提问。因为有些总是直接提问,就会出现只言片语的回答,使你无法获得有用的新闻信息。比如歌星来某城演出,记者若以直接的方式采访,问“这是您第一次来这里吧”?对方会回答“是的”或“不是的,是第N次”;倘问“您对这里的印象如何”?对方的回答又很可能是“很好啊”或是“不错啊”之类的话。如果我们换一种间接的方式提问:“看得出,您对来到这里演出很是愉快,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如此一来,被采访者自然就会打开话匣子了。

提问一定要深刻,困为只有深刻的提问,才有深刻的回答,才能写出深刻的新闻。记得当年笔者采访本市市长见某校学生,并与学生座谈,征求意见的新闻。当时恰恰是由于笔者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才写出了《某某市长求见某某校学生的消息》。一个“求见”体现了市长的谦恭、和蔼、不耻下问,也表现了学生关心城市建设,勇于建言献策。此消息获得市级和东北晚协好新闻二等奖。

我们说,采访是人与人的交流过程,而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其采访的方法一定有所不同。但是,更重要性的是新闻工作者始终要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了责任感,就会认真对待每一个新闻线索,就会有获得更多更有用新闻信息的愿望,就会有站在不同角度看新闻的视角,就会调动日常积累于身的采访技巧。如此,自然会写出与众不同的有深度有感染力的好新闻。

猜你喜欢
王志老红军链条
基于改进下垂控制的直流微网运行研究
发电技术(2021年6期)2021-12-22 08:33:54
个性链条
志愿者
金山(2020年5期)2020-05-20 15:04:17
链条养护好帮手: 5款链条油推荐
中国自行车(2020年2期)2020-04-26 09:59:45
老红军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我家有个老红军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44
三任总书记哀悼105岁老红军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29
王志与朱迅:央视名主持的别样婚姻生活
别克君越正时链条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