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萍
(宁波江东区疾病控制中心,浙江 宁波 315000)
在知识经济年代,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长久地可持续发展。而在提升职工素质的努力中,我们看到,绝大多数企业关心的只是队伍专业技术能力的进步,职工素质的最核心要素——人格,却成了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盲区。与此同时,很多企业在花大力气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很少有企业有意识地把职工人格培育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将从职工人格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文化和职工人格的关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职工人格的现实途径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以期对厘清有关问题的认识有所帮助。
人格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要准确地说清它的含义却很不容易。专家学者们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在理解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给出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这个词是我们从日语中引进的,日语的 “人格”来自英文“personality”。在心理学中,人格的概念大体上就相当于“个性”,也就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法学中,人格则是指可成为民事权利主体的资格。但是,在今天更加广泛的语境中,人格其实是指人之为人所展现出来的品质,主要包括人的品德和人的意志。如说“伟大的人格”或“卑微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和“有缺陷的人格”,“坚韧的人格”和“脆弱的人格”,等等,就都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说的。本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那么,一个企业职工整体的人格水平,和其核心竞争力之间拥有怎样的关系呢?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企业职工整体的人格水平,对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是企业上下一致持有的核心信念和行为标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企业职工整体的人格水平,无疑深刻地影响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企业价值观的构建本身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参与,企业价值观形成以后要发挥现实的作用,更是有赖于全体职工的理解和努力。职工如何参与、理解和实践企业文化,从其内驱力来讲,主要就取决于职工的人格水平。很难相信,一个职工个体人格普遍存在缺陷的企业,能够形成并实践一种优秀的企业价值观。
企业执行力指的是企业贯彻战略意图、达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缺乏执行力,再好的发展战略、再宏伟的发展目标,都永远只能是纸上谈兵。而企业执行力的强弱,一方面看其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就要看职工个体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以及全体职工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协同能力。后者与职工的人格水平是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的。具有自私、狭隘人格的职工,一定处理不好自己与企业、同事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既不可能有高昂的工作热情,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当然,物质利益的驱动可以刺激职工的工作热情,也迫使职工注意互相之间的合作。但实践早已反复证明,对现代企业来讲,仅仅靠物质利益的杠杆是远远不够的。把人当作只顾逐利的“经济人”,不可能保障企业拥有长久的执行力。
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是职工素质的重要表现,是职工工作能力的直接体现。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都是需要在长期的学习或训练中逐渐积累的,而职工投入这种长期的学习或训练的积极性,和他的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学习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一个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学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形成了不少的学派,但笔者认为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一个人学习动机的强弱和他的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价值观又是一个人人格的核心因素。所以,企业职工整体的人格水平,直接决定着职工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等智力素质的积极性。只有职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并怀着崇高的理想,他才会拥有持续稳定的学习动机,刻苦地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业务技能。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到,企业职工整体的人格水平,关系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格培育是企业管理中绝对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它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和职工人格是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全体职工共有的企业价值观,也就是一种集体信念和行为标准。每个人的品德和意志水平,是这种集体信念和行为标准的源泉和基础。职工普遍存在人格障碍,也必然会积淀为企业文化的畸形和残缺。举个例子,如果企业上下普遍信奉庸俗的关系哲学,就必然会反映到企业的经营理念当中,把经营当作一种非理性的权力游戏。
前文已谈到,企业职工整体的人格水平,关系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全体职工素质的全面提升,来为企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而职工素质的核心在于职工的人格水平。所以,我们必须把提高职工整体人格水平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职工整体人格水平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但是反过来,优秀的企业文化又能春风化雨般滋润职工的心灵,熏陶并提升职工人格水平。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全体职工当中,影响着他们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正由于此,才给我们通过企业文化培育职工人格提供了现实的路径。
所谓和谐企业,包括企业内部各系统、要素的互相协调,也包括企业和社会、企业和自然等等外部关系的良性发展。无论是内部的和谐还是对外关系的和谐,都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对职工行为的规范,也离不开职工高尚人格对自己行为的引领。所以,企业文化和职工人格的共同提升,是建设和谐企业、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前提。
一个人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影响一个人人格状况的因素有哪些,对这些问题有着许多的答案。我们现在可以相信的是,人格的形成同一个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自我有意识地历练修养都有关系,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成年人格特征形成以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作为企业职工,一个人的人格特征都已经形成并相对稳定。但是相对稳定并非一成不变。各种社会观念的冲撞、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影响、接受的各类教育培训、不同职业的行为特征,以及本人的努力都会对人格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企业文化正是可以通过观念的浸润、人文环境的熏陶、教育培训的培养、制度的保障,来为提升职工人格水平提供现实的路径。
首先是观念的浸润。这主要是通过企业精神的激励和企业价值观的引领,来有效提升职工的整体人格水平。企业精神是企业所倡导的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努力将企业精神内化于每一位职工的心灵。企业价值观本身是全体职工共同参与建构的,但企业价值观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对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引领作用。
其次是人文环境的熏陶。《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以,人文环境其实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物质环境而言的,是一种社会的环境、文化的环境。企业人文环境既包括厂容厂貌、生产环境、设备产品等“硬”环境中内含的文化气息,也包括人际关系等软环境。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正可以通过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来积极影响职工人格的发展。
在现代企业中,良好的人文环境很重要的一方面,体现于对人的尊重,对职工人格和创造性的尊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要体现职工的主体性,发动职工共建企业文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和发展自己的人格。
再次是教育培训的培养。开展教育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必要途径,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现在企业教育培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育培训的内容狭隘,重工作技能培训、轻人格教育。二是教育培训的理念、方式都显得陈旧,习惯于灌输式的授课,然后用考勤、考试等办法迫使职工必须参加。只依靠这样的教育培训,在今天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改进的方法主要也两条,一是调整教育培训的目标,着眼于职工的全面发展来拟订培训规划。二是创新教育培训的理念、方式,强化互动来增强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如用“头脑风暴法”激发职工自己的思考,用“角色演练法”融入职工自己的切身体验,等等。
最后是制度的保障。这也就是将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以此保证职工的全面发展。如通过各种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制度,鼓励职工的发展;通过个性化的成才设计制度,企业帮助职工谋划全面发展的路径;等等。同时,通过制度对职工有悖企业价值观的行为进行约束。在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企业价值观的同时,也引导和规范职工的行为,并由此影响职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职工的人格水平。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詹湘东,顾丽.制度化——企业文化成功变革的关键[J].科技创业月刊,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