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上证人书院考

2011-08-15 00:48周慧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黄宗羲浙东讲学

周慧华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清康熙七年(1668年),一代儒学宗师黄宗羲应甬上(今浙江宁波)名士万斯大等邀请莅甬讲学,创设“甬上证人书院”。在“甬上证人书院”讲学期间,黄宗羲首提“浙东学派”概念,在他经学为本,史学为辅,以“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倡导下,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以“甬上证人书院”弟子为主力的浙东学派。浙东学派兼具人文性与科学性,在我国近代史学史、经学史、文学史、科学史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清代最有影响的学派;更具有意义的是,黄宗羲及其为首的浙东学派是我国近代人文主义启蒙的滥觞,其影响超越区域,流风被于浙东乃至全国,在中国近代文明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进步的作用。

“甬上证人书院”的前身是甬上“讲经会”,设址于宁波万氏白云庄,康熙朝的1667年至1679年年间,黄宗羲在此主持讲学达十三年之久。“证人书院”首设于绍兴,主讲为明末大儒刘宗周,因明朝覆亡以及内部的某些学术分歧等原因废讲多年。黄宗羲是刘宗周的嫡传弟子,恩师逝后,曾相约同门后学恢复“绍兴证人书院”讲学活动,但不久停讲,此后未曾再续。1667黄宗羲受邀宁波讲学,改甬上“讲经会”为“甬上证人书院”,意在表达对先师刘宗周的缅怀。关于“证人书院”和黄宗羲先生立学之渊源,本文略作梳理,以供参考。

1 刘宗周与“绍兴证人书院”

绍兴证人书院由明末儒学家、宋明理学大师刘宗周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创立。

刘宗周(1578-1645)为明末哲学家,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氏。刘宗周提倡“诚敬”、“慎独”之说,因讲学蕺山,筑证人书院,学者称为蕺山先生。明末,大明江山风雨飘摇,刘宗周不惜毁家纾难,组织民间军队操戈抗清无果。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王朝土崩瓦解,清军入关南下进杭州,刘宗周以气节操守自许,愤疾绝食二十余天后死亡。刘宗周为官刚直敢言,为学诚敬严谨,治学慎独内省,讲学20余年,从学者200余人。

刘宗周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其嫡传门生黄宗羲。黄宗羲在《陈乾初先生墓志铭》中表达了他对恩师高山仰止的崇敬:“有明学术,宗旨纷如,或泥成言,或创新渠,导水入海,而反填淤。惟我蕺山,集夫大成,诸儒之弊,削其畦町。”[1]刘宗周为人耿介不阿,一生为官三起三落。他被罢官居家时,创办主持蕺山书院、证人书院,从事讲学活动。“绍兴证人书院”始建资料见《绍兴市志》:“明嘉靖八年至九年(1529~1530),知府洪珠于旧善法寺改建,用以纪念宋儒和靖先生尹焞,定名古小学。崇祯四年(1631),刘宗周与郡内诸生请得知府黄炯同意,于古小学址创建证人书院。……明亡,书院讲学停止。清康熙六年(1667),刘宗周、孙茂林及黄宗羲、姜希辙、张应鳌、汤潜庵等恢复讲学活动,复‘为天下所注目’”。[2](刘宗周逝于1645年;故1667年恢复讲学活动的应是刘宗周的嫡传弟子黄宗羲等人)

刘宗周学术上,反对宋儒“理在气先”说,认为“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理即是气之理,断然不在气先,不在气外”,认为“性只是气质之性,而义理者气质之本然,乃所以为性也;性则是人心,而道者人之所当然,乃所以为心也。人心道心只是一心。气质义理,只是一性,说得心一性一,则工夫亦一”,“工夫与本体亦一”。主张培养人。“学以学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心而已”[3]。提出证人、证心主要途径是“慎独”,是为书院名为“证人”之出处。而刘宗周坚强刚毅的性格,审慎质疑的学术精神以及独到的学术成就,对其得意高足黄宗羲的影响是深刻而悠远的。

2 黄宗羲和甬上证人书院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浙江余姚人,学者尊为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清军入关后,黄宗羲招募家乡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在余姚举兵抗清复国活动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书课徒,至死不仕清廷。

黄宗羲讲学活动的主要在他五十四岁至七十岁这段时间,讲学地点先在其家乡余姚,后受邀到语溪(今浙江桐乡,亦称崇德),此后一发开始了他奔走于浙东近二十年讲学授业,传播实践他治学理念、治世理想的坚实行动和道路,拜他为师的人多达数百,包括一部分清朝官员。正如全祖望所记:“东之鄞,西至海宁,皆请主讲;大江南北,从者骈集,守令亦或与会。已而,抚军张公以下皆请公开讲,公不得已应之。”[4]黄宗羲讲学的行踪包括前文所说的家乡余姚、语溪外,还有越中(今浙江绍兴)、海昌(今海宁)、甬上(今浙江宁波市)等地,其中宁波是他讲学时间最长,受业弟子最众多,学术影响最深远的地方。宁波讲学期间,黄宗羲创“甬上证人书院”,倡导明经通史,经世致用学风,首提“浙东学派”概念,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影响广播于当世,远惠及清初直至近代。

黄宗羲创“甬上证人书院”,有着中国其他著名书院创设迥异的机缘。它既非官办,亦无巨资赞学,而完全是甬上民间对学术的尊崇,和对一位具有传奇人生的旷世大儒的钦慕而应运促成的。入明以来,儒学深入民间,而宁波儒风尤盛,康熙初年,甬上崇尚民族气节的名士万斯同、董允璘、陈赤衷、范光阳等人组织了“文社”,后易名为“甬上策论会”,再后改名为“讲经会”。“讲经会”以讲论《五经》为主题。而此时黄宗羲因抗清十数载,遭清廷追杀流亡海上。后于康熙二年(1662年),黄宗羲应崇德(今浙江桐乡)友人吕留良之请,至吕氏家中设馆,为其子弟讲学,从而开始了他十余年往来于浙东地区的讲学活动。康熙六年正月,因崇仰大师学问风采,在万斯大带领下,万家叔侄斯同、斯选、万言和陈锡嘏、陈赤衷等“讲经会”会成员约二十六人,专程到余姚,拜于黄宗羲的门下,求执门生礼。同年五月,黄宗羲专程赶赴宁波,为甬上的弟子们授课。万斯大是甬上世家子弟,其父亲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万泰是黄宗羲好友。万泰生有八子,万斯大是万泰的第六子。万泰生前对黄宗羲的气节学问十分仰慕,认为今日学术文章,当以姚江黄氏为正宗。万泰去世后,黄宗羲主动承担起为故人教育后代的责任,所以万氏八兄弟都是黄门高足。

黄宗羲在甬讲学是有明确的主张和独到的见解的,他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其先师刘宗周的《圣学宗要》和《子刘子学言》诸书。“因甬上弟子对当时热门的蕺山之学感兴趣,宗羲决定先讲蕺山学说。”他反对束书空谈,主张明经通史,经世应务,深受弟子们仰慕爱戴;他与弟子们共同就学术问题平等交流,质疑问难,一时胜友如云,极甬上之盛:“讲道论心,极一时师友之盛”,“言论丰采,翕然可观”,众弟子们则“搜故家经学之书,与同时议论得失”。[1]黄宗羲的授业讲学很快在甬上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的反响,“其时,郡中同志之士十余人,皆起而宗之,以为学不讲则不明”。在黄宗羲的提议下,“讲经会”更名为“甬上证人书院”。黄宗羲在《董吴仲墓志铭》记载此事:“先师立证人书院,讲学于越中,至甲申(崇祯十七年)而罢讲。后二十四年为丁未(康熙六年),余与姜定庵复讲会、修遗书,括磨斯世之耳目。……甬上之闻风而兴者,一时多英伟高明之士,吴仲其一也。明年,余至甬上,诸子大会于僧寺,亦遂以证人名之。甬上讲学之士,数百年所创见……风气为之一变。”[5]这就是“甬上证人书院”创设的始末,缅怀和传承恩师的道德学问,是黄宗羲移刘宗周创立的“绍兴证人书院”至甬上的原因。至此,“甬上证人书院”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黄宗羲在“甬上证人书院”讲学的场所也有一个变迁定址的过程。 起初讲所在广济桥的高氏家祠,随后改在位于灵桥路的延庆寺中,再往后众人相约在几个学生家中轮流举行,如陈氏云在楼、张氏黄过草堂等,最后定址于宁波城西万氏白云庄,取名“甬上证人书院”。上述地址均位于今宁波市海曙区。全祖望在《甬上证人书院记》曾准确记述了书院的地址:“城西之管村,万氏之别业”[6],即万氏白云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坟庄和别业,……万氏家族因迁徙分散,留居甬上的又不十分昌盛,故而大约在乾隆以后,庄舍已渐废圮。上个世纪30年代,甬上学者杨贻诚几次深入到荒草没胫的野地中找寻,终于访得旧址,集资修复。”[7]重建后的白云庄一直作为纪念万氏先贤和黄宗羲的建筑而存在。1963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白云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城位于甬江边,所以代称“甬”或“甬上”。

3 甬上证人书院的讲学形制

我国古代的许多书院都有固定的场所,还有学田一类产业经营,以产出支持自身的文化活动。如岳麓书院产业主要是学田,据记载,至南宋朱熹时,岳麓书院有学田50顷,其后,田亩数额虽增减有时,学田成为书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如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即庐山国学,南宋洪迈《客斋随笔》曾提到,庐山国学曾置学田数十顷,收取田租以支付学校的各项开支。而有一些著名的书院是官学化的,书院的主讲或执掌称为山长,朝廷会对一些著名书院的山长授以官职,或者选派一部分官吏充当或兼任书院山长。如清初宰相洪承畴就举荐其幕客廖文英任南康知府,兼白鹿洞书院山长。即如绍兴的证人书院的讲学场所也是固定的,就是在旧善法寺改建的古小学内。

如前所述,“甬上证人书院”的发起和创立,开始于民间学人对于一代儒宗黄宗羲大师的尊崇仰慕,而其前身的“讲经会”的读经论史等活动场所、聚讲时间等等也并无专定,所以黄宗羲受邀入甬讲学起初也是无固定场所。甬上证人书院讲所先后有甬上的高氏家祠、延庆寺,有时是在各学生家中轮流举行,最后相对固定在万氏白云庄。由于场所并无专定以及无学田一类产业经营支持,与传统书院相对陈式化的讲学授业不同,甬上证人书院的讲学授业活动显得灵活自由也更有意趣。“当时会讲的形式是:里中诸贤一月群集两次,集会时文人们皆衣冠楚楚,手执经书,很有次序地就座。讲经会一开始,先由司讲者就某一论题进行阐述,一俟讲毕,与会诸生即可对所讲问题展开讲座和争辩,互相商榷与探讨气氛相当热烈。如此研讨要整整一天,中午与会者只在讲堂用一餐便饭,惟有两菜,更没有酒,相当简约、俭朴。”[8]

“甬上证人书院”这种独特的讲学形制,一方面是客观条件所决定,另一方面,也是书院教育理念和实践者个人风格所选择的一种颇有新意的尝试,而其在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方面的创新意义即使是今天,对于我们也不乏启发作用。

4 甬上证人书院的讲学内容和深远影响

明代中晚期从王阳明至东林学派,讲学之风盛行,但是在黄宗羲看来空谈道德性命,不讲求实学是当时讲学非常恶劣的弊端,“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9]即全祖望所批评的“高谈性命,直入禅障,束书不观,其稍平者则为学究,皆无根之徒耳”。[6]黄宗羲倡导学者究经兼读史,不落古人窠臼,以为经世之用,即今人总结的:明经通史,经世致用。他说:“故受业者必先究经,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故兼令读史”又说:“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4]

黄宗羲主讲甬上,要求甬上弟子原原本本研读 《诗经》、《易经》和《三礼》等经典,除经学、史学而外,他还讲授文学,此外他还开了一些非常独特的书目要求弟子们学习。“公以濂、洛之统综会诸家,横渠之礼教,康节之数学,东莱之文献,艮斋、止斋之经制,水心之文章,莫不旁推交通,连珠合璧,自来儒林所未有也。”[4]黄宗羲思想独立深邃,性格豪放不羁,表现在学术实践和教育理念上是独辟蹊径的勇气和迥异于传统的风格。在他言传身教下,以甬上证人书院为滥觞,一个在中国学术史上影响深远的清代浙东学派开始形成,这个迥异于传统书院学风的学派,不守门户之见,贵专家之学,为当朝培养一批重气节,尚履践,明经通史,兼贯百科的通才、专才和有识之士。黄宗羲在《陈夔献墓志铭》中写道:“丁未、戊申间,甬上陈夔献创为讲经会,搜故家经学之书,与同志讨论得失……数年之间,仅毕《诗》、《易》、《三礼》,诸子亦散而之四方,然皆有以自见。如万季野之史学;万充宗、陈同亮之穷经;躬行则张旦复、蒋弘宪;名理则万公择、王文三;文章则郑禹梅清工,李杲堂纬泽,董巽子、董在中函雅……笔削旧章,余子亦复质有其文。呜呼盛矣!”[1]

清代浙东学派是中国明末乃至于近代学术史和文明史上最具有影响的学派,其流风被于浙东乃至全国,对中国的近代文明推动起到了很重要的进步作用。黄宗羲在“甬上证人书院”首提“浙东学派”概念,培育形成了以书院弟子为主体的清代浙东学派,梁启超在 《饮冰室文集》曾说:“江浙名人大半出于门下!”这个学派传续了刘宗周具有批判精神的哲学精髓,是浙东学脉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国近代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1][黄宗羲全集·陈乾初先生墓志铭 (第10册)[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509、439、453 页.

[2]绍兴市志·教育(卷33)[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刘宗周全集第二册·语类[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4]全祖望集彙校集注·梨洲先生神道碑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5]黄梨洲文集[M].上海:中华书局,1959:239.

[6]全祖望集彙校集注·鲒埼亭集外编·甬上证人书院记(卷16)[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7]盛极一时的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重地·白云庄[DB/OL].www.zjww.gov.cn/2011-2-16.

[8]虞浩旭.书院圣地·白云庄[DB/OL].www.cnnb.com.cn/2006-10-20.

[9]钱茂伟.宁波历史与传统文化[J].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黄宗羲浙东讲学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黄宗羲一生勤奋
黄宗羲与柳馨远改革思想之比较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
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研究
论唐代宗大历年间浙东唱和中的越文化印象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