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哲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2010年,西部大开发进入到第二个十年,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最为集中的一个自治区,其战略地位再次被提上日程。新疆未来的稳定与发展,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稳定与发展密切相关。而其中新疆农村牧区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问题更是关系到了新疆未来的长治久安。
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于边远山区以及内陆偏地,与外界联系少,往往形成了较封闭的经济文化群落。新中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民族区域焕发出新的生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我国进入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时代。其中。城市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限制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少数民族与外界的交流的范围逐步开始扩大。
从历史上看,作为维系生存的一种手段,少数民族地区很早以来就存在带有初级商品经济性质的“赶场”、“赶集”等集市交易。这种集市贸易点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在少数民族中人口流动比较早的民族,如回族、维吾尔族等都是很早以来就具有经商传统的民族。在这样的商品化意识的浪潮中,整个少数民族与外界交流的力度不断加大。而中国新疆恰恰地处古代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的中部,曾经是东西方商旅往来的必经之地,所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就有经商的传统。带有天然商业基因的新疆少数民族也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不断崭露头角。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000万,大部分以进城务工经商为主。从人口流动来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分布地区可以简单划分为三类:
(一)民族地区省城。少数民族外出务工开始只在本地区城镇流动,其中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的自治州首府、地区行署所在地和省城里最为集中。以新疆省会乌鲁木齐为例,90年代末期乌鲁木齐市外来人口264,850名,其中少数民族45,979名,占外来人口的17.36%。
(二)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地区。经过初步体验后,在本地区城镇流动的少数民族开始将眼光投向外部更大的世界。烤羊肉串的新疆维吾尔族、卖藏药的藏族和卖银首饰的西南苗族妇女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深圳等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城市屡见不鲜。据统计,1990年底边疆民族地区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经商务工的少数民族成员已有几十万名。另据北京市民委估算,90年代初北京每天的100多万流动人口中至少十分之一是少数民族;深圳市1990年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约有1万名,1995年少数民族人口约3.1万名,其中暂住人口达2.1万名;另据1999年3月底上海民委系统统计,上海外来打工、经商、求学和婚嫁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近 万。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妇女婚嫁到东南沿海地区的现象也比较明显。
(三)少数民族向国外流动。西北和东北的许多民族属于跨界民族,不少家庭在国外都有亲戚。少数民族跨国界流动开始主要是走亲戚,进入80年代后随着对外开放,边疆少数民族以各种目的向国外流迁的现象也比较明显。如,1994-1995年间,新疆迁往哈萨克斯坦定居的有79户259人。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走出沙漠绿洲、走出牧区草原,成为许多少数民族青壮年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选择赴发达地区打工挣钱。这种劳务输出的新模式,不仅使数十万家庭正在逐步摆脱贫困,也让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据统计,仅在2008年,新疆农业富余劳动力共转移就业187万人(次)。为缓解新疆就业压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南疆为例,从2005年起,喀什、和田等地专门针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语言能力培训,使他们离校前掌握一两门专业技能和汉语交流的能力。在劳务输出的过程中,输出地的各级政府都派干部随同外出为务工人员服务,在语言、饮食等后勤方面为务工人员提供帮助,使他们能顺利地在当地工作生活。就外出务工人员情况来看,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从总体上有如下特点:
(一)新疆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往往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新疆的民族风味食品在许多城市得到广泛认可,为人们所喜爱。以民族传统食品为品牌的餐饮业在许多城市已经形成一定气候,人们随处可见打着新疆维吾尔族风味的各种餐饮和相应的少数民族人业人员。
(二)新疆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口往往以聚居的方式生活在大城市。随着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进入大中城市,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地方。如北京魏公村以维吾尔族聚居为主的“新疆村”。此外,有许多大城市为了发展旅游业,在城区建设“新疆民族园”、“新疆民族村”和“新疆民俗村”,将特色的新疆少数民族民居、风俗、传统文化搬进城市,还招收大批新疆少数民族人员进行民族歌舞和民俗等表演。这也自然形成少数民族人口集中居住的场所。
(三)新疆少数民族处出务工人员就业渠道更加多元。伴随新疆少数民族同志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其就业渠道也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简单的副食品生产加工,到特色民族文化产业,进而转化为当代新型社会下的产业工人,高级白领。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新疆少数民族同志的身份转换更为明显,很多少数民族同志已经成功“升级”为吃苦耐劳、聪明智慧具有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据新华社报道,仅2009年,在整个珠三角地区,已有1000多名来自新疆阿合奇县的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子女变身为产业工人。
改革开放打破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沉寂和闭塞,为少数民族的对外交流迎来了新的生机。人口流动作为少数民族对外接触和交流的重要途径,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及少数民族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如此可知,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以及人口流动工作是综合系统工程,事关国家稳定、民族发展。做好少数民族民生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且也能够起到提升少数民族自身水平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大力致力于: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文化的凝聚力。坚持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遗余力地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这是解决民族矛盾、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主要途径。
(2)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出务工以及人口流动工作应与民族、宗教、文化、经济、等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3)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综合国内民族、宗教、人口、经济和文化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的科研力量,开展合作研究,拓宽思路,共同做好国家的民族工作。
[1]杨荆楚《论改革开放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2]沙之沅《在中国都市人类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都市人类学会通讯》1999年第1期。
[3]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编《民族政策研究成果选编》[M],1997年7月,第490-491页。
[4]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加强民族团结 共同振兴中华》[M]。
[5]刘启明,余国华;搞好劳务输出 促进农民增收[J];农村经营管理[J];2004年0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