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铮
(中共中央党校 北京 100091)
2011年7月1日这个日子表示,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九十年了。由一个开始才几十个人的党发展成为拥有数千万党员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这样一个在强敌高压的环境下披荆斩棘、脱颖而出地夺得了全国政权的党,一个在世界原有社会主义模式失灵的条件下满怀信心地领导着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走着社会主义新路的党,一个把近代落后于世界前进步伐、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党,其丰功伟绩是世人共睹公认的。这样的业绩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所合成的,其丰富的经验教训,也必然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断地在再认识的进程中去认识和把握。而弄清方位、果断决策、善于调适、提高能力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在近现代中国人民事业发展的许多关键性时刻的重大作用,不仅是无容置疑的,而且具有某种决定性意义。不断深化认识,尤其在具体落实方面下功夫,对于我们搞好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工作,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周年大喜日子,是很有价值的事情。
中国在近代落后了,这是一个令人痛心扼腕的事情,但的确是无从回避的事实。要尽可能地摆脱落后,尽快地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许多站在时代潮流前头的志士仁人苦苦求索的。为了达到目标,如同马克思所说:“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中国共产党人是努力学习的,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更说明,只是这样还不够,党还需要善于从自己所处的独特的历史条件出发,寻找和把握自己所处的与他人并不尽相同的历史方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但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是自己所处历史方位所应当而且可以走出的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切身的体验。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正视近代中国落后的现实,更是努力从这个现实出发寻找切实可行的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从而尽可能快地实现赶上世界发展潮流,重振民族雄风。这就不能走老路,更不要走邪路、歪路、歧路,而是要按“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相统一的原则,走出新路来。
如亲身参与了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林伯渠老人在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性的执政党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党的代表大会即“八大”上所说的那样:“在没有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前,中国革命不能免于失败;在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如果不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也还是不能免于失败;而一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则无往而不胜。”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7页。这是千真万确的。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投入了火热的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强的,有着高昂的斗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一往无前,这是极其可珍贵的革命精神。而革命精神呼唤着科学精神,呼唤着创造智慧。当将革命精神同科学精神、创造智慧统一起来,面对中国的实际,走出自己的符合独特国情的路来,才有出路,才有广阔的前途。这需要理论上的努力,更需要实践探索的领会。这不仅需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有献身精神,更是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这需要自己的体验和真知。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行程。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那样:熟知并非真知。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并不就注定自然而然就能认识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的论文中就描述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众多的先进中国人为寻找民族创新振兴之路进行的艰难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开始,就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寻找切实的中国解放之路。搞工人运动,搞农民运动,搞统一战线,搞国共合作,搞革命军队,搞北伐战争,热火朝天,有不少成绩。但是,正如毛泽东以后回忆的那样,当时对怎么革,革什么,先革什么,后革什么,并不清晰。这就需要不断地在探索中增长政治智慧。值得庆幸的是,在90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走出了把革命干成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还走出了使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今天业已被证明是成功的道路,也是今天看来很朴实、很明白的道路。但是,这的的确确是一条以往共产党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条道路从本质上同一切革命和建设道路一样,都是以夺得革命胜利和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为目标的;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具体形式则有着很大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人以其敢于独创的精神,走出了这样独特的新路。
走新路是要有勇气的。90年来的党史表明:要使革命事业、人民事业,有一个好的发展,就必须突破陈规,放开眼界,不落窠臼,敢闯新路。而这样的新路在一开始时必然是不完备的,甚至缺陷不少,但是唯有走出新路,才会可能解决问题。所以,第一位的是看准了的就要敢闯。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这样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这是直接针对改革开放的实践来说的,而实质上这是邓小平这位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实践的老革命对其毕生实践感悟的精辟概括。
90年来党的奋斗历程证明,只有敢闯新路,才能走出生路。当年,不是在农村搞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就不能保存发展,一些优秀分子就会无谓地丧失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不是在关键时刻实现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中国的民族危亡的重大关头就闯不过,更多的人民就只会在侵略者铁蹄下呻吟;不是在敌我力量对比转折的关头决心实行战略决战,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就不能很快到来;不坚决纠正以毛泽东晚年错误为代表的脱离实际的道路,坚定地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今天。总之,不走新路,因循陈规,不仅死气沉沉,而且会使机遇丧失殆尽。而敢闯新路,走出去,就是光明。
敢闯是建立在科学地认识国内外态势,把握机遇,认清风险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对所处方位有清醒理智的认识。
任何的历史创造活动都是对全部客观存在的条件也就是所处历史方位的主动认识和把握。构成共产党人全部活动基点的“力争”,是按照规律而使之发挥极致的历史主动性。所以,一定要把方位判断搞明确、正确、准确。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方位观,方位作为现实活动中的主体在过去和未来交汇中的立足点,是现实活动中的主体同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的总和,方位是现实活动中的主体与其所从属的系统和被其所属的子系统的方方面面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的总和而客观存在着的。这样的方位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发展的,又是具有本质的相对稳定性。共产党人的一切创造性活动中,都是要自觉地努力去判定自己所处的方位,从而为所能为,为所当为,尽所能为,不当不为。
历史方位作为一个战略性、规律性、全局性的问题,如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说的那样,是一种“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的问题,“因为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页。这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认识和透彻分析与方位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方位思维是一种经过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成果,这就既不是对现象的直白的反映,也不是对现象的素描,更不是如数家珍般地罗列堆砌现象,而是在掌握大量的信息基础上进行高度抽象而获得的成果。这就要从全局高度,以宽广的视野,对构成战略方位问题的各个方面的信息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尽可能的全面把握。并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清醒的政治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原则、政治观点来判定。这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用心去想一想”的根据素材不正确,或者“用心去想一想”方法不对头,就不会有准确的判断。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方面的经验教训很多很多。中国共产党所以能够带领人民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经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今天阔步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就在于其准确地把握了方位,从而明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方针、措施、步骤,并据此审时度势地作出了一系列的科学战略决策,从而领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前进;也在于广大干部、党员、群众在历史方位和据此确定的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问题上,与党的领导层的认同、共识、协力。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同关于方位科学决断相分歧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失策,不论其主观如何,都是同在方位认识和判断上的失当相联系着的。
搞清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很重要,才能确定走什么的新路;而走新路达到目标是难以一蹴即就的,必然是要经历长期的奋进抗争的党,如果不能审时度势地既在重大战略方向上有一个清醒的把握,又在战略转折时机上果断准确把握,那也是不能把革命和建设事业引向胜利的。
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共产党能否把战略阶段搞明确、搞准确,是很重要的。当着战略任务尚未完成、战略目标尚未达到时,坚定不移地坚持,很重要;当着战略转折来临的时机,能否把握时机,及时果断地实现转变,也很重要。战略目标不清晰、战略阶段把握不准确,不能引导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战略转折时机认识不准、战略转移不坚定果断,也会坐失良机,也不能引导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这都是对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智慧的具体考验。我们党并不是在每一个场合都是十分胜任愉快地完成任务的。在革命时期有过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误判;在建设时期也有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之类的盲动。但是,历经周折,总的看来,在战略把握上做了大量工作,亦取得了很好成效。我们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坚定地行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战略的把握最主要的是把“战略阶段搞准确”同“战略转移抓及时”实现有机的历史统一。我们党的历史实践证明,这既是十分必要的,又是相当艰难的。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过多次极其精彩绝伦的战略转移和战略转折,从而有效地把握了时机,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从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北伐战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转变,从工农武装割据的土地革命到夺取中心城市、实现全国胜利的战略转变,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民族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从民族抗日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转变,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自卫反击战争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搞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每一次战略转变都情况各异,每一次战略转折的关节点又变化多端,个中的把握,恰到分寸的运作,许多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堪称卓绝的,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智慧和娴熟的驾驭与处理重大问题的能力。
90年来的党史证明,战略转移时刻的准确把握,关键在于对各方面情况的准确了解,在于对战略阶段所承担的任务和应达到的目标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战略阶段搞准确同战略转移抓及时的最佳统一方面发挥得极其淋漓尽致的一个典范。当着中国革命历史性胜利转折点来到的时候,能够敏锐地抓住这个时机,坚决实行战略转移,则更是发展人民胜利果实到全国胜利的一个决定性又具有惊险性的一跃。1947年我们党作出的战略反攻的决策,最充分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战略上的大智大勇。这个时刻,敌我力量对比出现了重大变化,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士气高涨、人民拥护、后方巩固、机动作战力大为增强,握有战场的主动权,出现了相对优势。这个相对优势,由于敌军在数量上和装备上仍优于我,而不为常人所识。我们党极其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4页。中国共产党不仅坚决地抓住了这个转折点,并且精心地组织了战略反攻的几个重大战斗,这就在人类历史上演出了一出极其威武雄壮、令人目不暇接的伟大活剧,埋葬了反动统治,建立起了人民共和国。世人都这样想,如果不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技高一筹、智胜多分地组织了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挥师渡江等等的重大战略转变,不是一鼓作气地乘胜发展,那么,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可能还要旷日费时,甚至还可能出现某种反复。而中国共产党人胜任愉快地担当起了历史的重任。
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战略判断和把握方面所表现出的智慧和毅力亦是很值得认真研究和发扬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走过的路,既有高歌前进的时期,也有惊险丛生的时刻,我们党表现出了充分的冷静和清醒。在进入新世纪,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头二步目标胜利实现的时候,我们党没有沉湎于获得硕果的陶醉,而是居安思危,提出了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更高的阶段不断攀升。
共产党人的智慧展示特别表现在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方面,对机遇的认识和把握,对恰当地把握战略转折点,果断地实施战略的转变十分重要。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时候,我们正迎来“十二五”开局,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重大的机遇,需要抓住抓牢。
在庆祝党的90诞辰的时候,我们正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90年来的历史使我们深切地认识到,无论是对方位的认识和把握,还是对战略策略的科学果断把握,都不仅不是一蹴即就,而且也难以十全十美。这是因为: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展开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是颇有欠缺的。人们常说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实际上对此还不甚了然。
在中国的经济已经“坐二望一”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仍然存在着几种可能的趋势:一是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从而指导我们的事业不断地修正、完善、充实、系统把由于缺乏经验造成的失误真正成为进一步发展而支付的 “学费”;二是对某些失误和推进中的困难过于夸大,转而回头谋求,这是一些已经有过的事实,这显然是没有出息,更是没有出路的,但也是不会绝迹的;三是干干停停、停停干干,来回地踟蹰趔趄,刚刚失去老二”座次的日本多年停滞的教训应当研究,一些进入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的反复也不是已经消失的幽灵;四是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缺陷和问题横加责难,而兜售这种那种的模式。要防止形形色色的来回折腾,争取实现第一种趋势,这就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毛泽东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创造过程,更是深有体会地说:“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5页。比较不仅要把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比较,还应把一种成功的经验和另一种成功的经验相比较,把一种失败的教训和另一种失败的教训相比较,只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比较研究,才能从中找到确实是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这里,尤其是要敢于承认某些在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的作用的有限范围,并且敢于承认这种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作用的尽头和可能走问反面。只有这样,才能对规律的认识得以日趋完善、准确。
特别需要科学地对待不成功的实践和不科学的理论观点。第一,要充分研究不成功的实践只所以产生的根由,特别是要研究不成功实践的全过程,不要绕开某些不成功的实践曾经在一定条件下有过的某种作用。比如对计划经济就不能一概骂倒,而要看到在特定条件下的作用,更要研究其在何种条件下成为不正确。第二,应当充分研究某些错误理论为什么在当时被人们作为正确的东西加以拥护,甚至今日还为一些人拥护,研究其存在的社会根由。第三,在批判错误理论的时候,应当致力于其走向错误的路径的研究,从中引出必要的教训。
在庆祝建党90华诞之际,我们最要紧的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牢牢把握主动权,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留有余地,主动调整。把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适时适度的把握,这是历史对我们的要求。
能力作为实现目标而运用一切主客观条件而取得业绩的行为的综合表现,是历史主动性的表现。当党对所处历史方位有了清醒认识,并形成了系统的符合方位需求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时候,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员的能力问题就更加地突出地提上日程了。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既是斗志昂扬、气势如虹、壮志凌云的,又是谨慎讲究、适当适度、稳健妥贴的。这是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运用于实际斗争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在精辟阐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重要指导方针时指出:“革命者必须在战略上,在全体上,藐视敌人,敢于同他们斗争,敢于夺取胜利”。“我们有理由轻视它们,我们有把握、有信心战胜中国人民的一切内外敌人。”“同时,又要在战术上,在策略上,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斗争问题上,重视敌人,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斗争形式,以便一步一步地孤立敌人和消灭敌人。”⑦《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1、1267页。正是这样,我们党十分地重视,作出了许多极其精彩的发挥和发展,特别是严格地从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出发,规定可以和不可以的具体界限。只有“经常注意明确划清许做和不许做的事情的界限”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6页。,并且认真地去抓,成功才是现实的。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制定的“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其理论和实践都是脍炙人口的,把有度把握发挥到极高的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一大艺术杰作,充分显示了党的水平。
任何历史方位和战略目标的界定,既必然要求不断提高执行能力,更会因能力的阶段性、层次性、类别性而提出对能力具体历史内容的要求。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推翻反动统治的需要,就要“唤起全党注意于军事问题的研究”,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4页。提高全党驾驭战争的能力;在新中国成立伊始,毛泽东就振聋发聩地提出“两个务必”,提出实现从“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能力向“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能力过渡的问题。⑩《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9页。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更对提高执政党的能力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
进入新世纪之初,党的十六大正是根据对我们党处于新世纪初的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突出地把努力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能力等这样五个方面能力的任务,写进了党的代表大会文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更是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重要全会的主题来进行讨论,并作出了专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在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的时候,鲜明地“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更是“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作为执政党建设六条基本经验之一加以强调。对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明确为什么要强化执政能力;而对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又有助于这些能力的卓有成效的提高。对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的主线,不为一时的某些表面现象所惑;对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就能正确认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从而自觉地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而努力将其不可避免的消极作用降低到尽可能的最低限度;对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就会对转型期的矛盾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有清醒的认识和及时的把握、化解、引导;对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就会自觉地执行依法治国方略,从而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对我们党的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就会充分认识党的历史责任,全局在胸,统筹安排,实现对方方面面积极因素的大激励、大调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具有巨系统意义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事业,更是在发展很不平衡的态势下不断推进的。不同的地区、单位的情况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认识现实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而且必须遵循“立足现实,环顾左右,前瞻历史,放眼未来,确定方位”的思路,准确把握自己所在地区、单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方位,这是关系到能不能正确制定和执行正确的领导目标和领导决策,从而有效地实现党和国家战略任务对自己所在的层次和领域的要求,从而有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贡献的问题。所以,判定方位的问题,本身也理所当然地是关系到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的重大问题。这是对领导者战略思维认识和把握的实际检验。这是对领导者智慧的检验。
作为在具体的层次、领域里工作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以党中央认识和判定战略方位的伟大理论和实践为榜样,通过做到“三个清楚”:一要清楚自己担负领导责任的地区和单位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怎样?优势何在?劣势是什么?二要清楚自己担负领导责任的地区和单位的外部环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也必然要求对与之相关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都要吃透精神实质,尤其要及时掌握中央的重大决策;还需要对于发展变化的国际风云要有及时敏锐的把握;要搞清楚这些要素对领导活动的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的关系,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三要清楚被领导者关心什么?希望什么?迫切的要求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潜能有待发挥,又有那些缺陷和局限影响领导活动目标的实现。作为在具体的层次、领域里工作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在搞清自己领导活动的具体方位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能力建设在自己实践中需要更多地着力的方面,从而真正把党中央提出的能力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
一个明辨方位、果断决策、不断调适、提高能力的党,就能不断地汲取营养,从而不断地实现着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尽管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