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解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2011-08-15 00:47:10张传能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思想

张传能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称之为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历史证明了这三件武器在民主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确实是战胜敌人、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法宝。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解放思想”称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是否有如此特殊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回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的历程,从思想解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依据不同标准,理论界对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划分的次数主要有四种说法。1.依据是否打破崇拜(“个人崇拜”、“所有制崇拜”)为标准的二次说;2.依据是否产生新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标准的三次说、依据是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理标准大讨论、南方谈话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准的三次说和依据是否产生了“宣言书”(1978年邓小平的讲话、南方谈话、江泽民“七一讲话”)为标准的三次说;3.依据是否产生“标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实践标准”、十三大的“生产力标准”、南方谈话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十五大的“两个一切的标准”)为标准的四次说和依据是否作出理论新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为标准的四次说;4.依据是否推动经济改革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为标准的五次说。中央党校陈述教授认为,划分思想解放的次数,不仅要看其思想或具体理论上的突破,还要看其影响的过程以及实践上和理论上产生的成果。本文的划分方法参考了以上说法。)

一、新时期思想解放的轨迹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想大解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长期形成的“左”的错误还没有得到纠正,党又面临着“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处在徘徊的局面中,中国进入了向何处去的重大的历史关头: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开辟新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首先抓住解放思想这个关键,坚持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积极组织和引导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经过艰难的较量,终于抵制了“两个凡是”的方针。1978年,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被十五大评价为“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它为实现了伟大历史性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的这一次思想大解放,将中国共产党从教条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引导中国共产党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不久,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初步形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二)20世纪90年代初的思想大解放

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社会主义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危机,国内刚刚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人们在思想和实践上面临迷惘、徘徊、观望,经济体制改革推进过程遭受“左”的因素困扰。一时间出现了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姓“资”还是姓“社”的困扰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改革向何处去?是回到改革前的老路,还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路?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并发表了重要谈话。南方谈话抓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要着力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改革也是革命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论断;做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新型价值标准;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指出“左”和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等等。其中的每一个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都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尤其是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新论断、“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震动全国,它冲破了禁锢人们多年的理论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南方谈话被中共十五大评价为“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一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作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全面贯彻了南方谈话的精神,成为这一宣言书的延伸和实践。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的这一次思想大解放,极大地鼓舞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们树立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它发展和完善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同时,也留下了两个有待进一步解决的时代课题,一是怎样解决新型体制下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二是中国怎样迎接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与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解决发展的问题?这些课题为新一轮思想解放奠定了认识前提和基础。

(三)世纪之交的思想大解放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大会作出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决策,回答了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其主题报告是一篇中国迈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书和行动纲领,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但是,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党正面临着世情、国情、党情重大变化的严峻考验,这个党该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实现其奋斗目标?它是否有能力践行其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国际上,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经济科技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必须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又要有效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在国内,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引起了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矛盾和斗争相当激烈。在党内,干部队伍进入新的整体性交替时期,市场经济的负而效应和国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入,党员干部队伍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党员干部或以权谋私,追求享乐,或思想僵化,不理解改革开放,不能摆脱姓“公”姓“私”的束缚,或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疑虑,等等,这一切对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做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要使中国在新世纪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归根结底取决于党的建设,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面对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继续解放思想,突破姓“公”姓“私”的束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战胜国内重大自然灾害、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世纪之交,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党的十五大召开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为标志的这一次思想大解放,对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根本性的回答。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的经济形式已经多样化,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情况下,这个党怎样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时代,党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领导新的文化和时代潮流?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执政党,在人们就业方式、社会利益多样化的时代,怎样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团结他们共同奋斗?只有正确回答并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其先进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它高度概括性地、科学地阐述了党的宗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互相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

(四)新阶段的思想大解放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规模、贫困人口减少、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成就。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前所未有:贫富差距过大过快,我国进入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几个国家行列;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二十个城市有十六个在中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瓶颈”;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很突出。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形势下,什么是发展?怎样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怎样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创造性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努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的重要升华,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原则引入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确定下来,又把为通向未来崇高理想而不断创造条件的现实实践作为发展观的内容,这就使这种发展观的目标非常明确,而实现目标的途径、过程和条件又非常现实和具体。这个发展观所要求的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谋求和促进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这既是现实的政策举措,又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所以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全党思想的大解放,必将促进全党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发展思路、工作作风上有重大的转变,推动全党上下对党的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提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思想解放的直接成果是理论创新。如前所述,新时期的每次思想解放都发生在重大的历史关头,都是立足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回答了一个个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每次思想解放都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不断完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重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指导地位,重新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地位。这条思想路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和发展主线。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断和光辉思想,这些理论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突破了前人在这个问题认识上的局限,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新的生命力,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遭受大挫折之后又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新局面。这两次思想解放推进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第三次思想解放既打破了长期束缚我们的思想禁锢,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影响,实现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理论的重大创新,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又一次伟大创新,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了勃勃生机。第四次思想解放推进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它是发展理论的重大进展,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成果,从而进一步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思想解放的推动下,得以形成和不断完善。

三、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思想解放作为“先锋官”必定会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将“解放思想”称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关系全中国13亿人口富裕幸福的全新事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关系包括海内外全体中国人福祉的宏伟事业,完成这个伟大事业,需要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解放思想、创新理论、开拓前进,运用好这个法宝。

[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龚育之:《龚育之论中共党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陈述:《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http://news.sohu.com/20071018/n252729539.shtml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