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以攀枝花为视角

2011-08-15 00:47:10王朝芬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同志特色建设

王朝芬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性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源泉、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原则,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对于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问题作出了系统的、科学的回答,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和贡献。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特别是后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即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的探索和实践。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不懈探索并为之付出心血和努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深入研究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总结它的基本特征,本文拟以笔者所在的攀枝花市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和分析样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解。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发建设的以钢铁工业为主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曾经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攀枝花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成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所列举的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名单中,攀枝花就占有两项:“四川宝鼎山煤矿”和“攀枝花钢铁厂”。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集中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典型特点,它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缩影和代表,这也正是笔者选择它作为分析研究样本的原因。

一、对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有关理论与实践的简要回顾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脱胎而来的,入口众多,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巩固的工业化基础尚不完备,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很低,没有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农业相当落后,在这样—个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模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唯一效仿的典范。1953年制定的“一五计划”完全是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的。但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多样性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诸如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等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开始引发毛泽东同志对苏联模式的质疑。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同志开始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难的探索,提出了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方针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而毛泽东同志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在攀枝花开发建设初期,特别是攀钢一期工程的建设中,得到了相当集中的体现和反映。

(一)建设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地质部长李四光向毛泽东同志报告在四川攀枝花地区发现大铁矿的消息。毛泽东同志的神情非常振奋,因为在他要建设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宏大构想中,钢铁生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当即指示要组织力量尽早开发,并对冶金部开发攀枝花资源的意见给予高度的肯定,攀枝花从此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正式纳入了国家建设计划。

(二)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建设战略布局。

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要未雨绸缪,随时准备打仗。提出对全国作一、二、三线设防的战略布局,三线建设成为全党全国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攀枝花以其储量丰富、完整配套的资源优势和地势险要的地理优势,被确认为是国防三线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也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直接过问和充分肯定下,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得以大规模展开。

(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特别是攀钢一期工程,是在高度封闭环境中,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建设起来的。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初期实行了一种特殊的体制。特区成立党委、总指挥部,由冶金部统一领导;工业区建设列入国家综合项目,重大问题由特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四川省有关指示作出决定并组织实施;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保证工业区建设;工业区建设按行业划分,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有关省市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十多个部委集中会战攀枝花。充分显示出“特区特办”的某些优越条件。

(四)自力更生的方针

攀枝花工业基地是中国人民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文化大革命动乱的特殊年代条件下,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建设起来的。一期工程完全是中国人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己施工建设起来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同志“自力更生”的指导方针。

(五)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在建国初期的钢铁工业建设中,基本都沿用苏联的模式,采用“三大一人”的布局。攀枝花钢铁公司的设计彻底摒弃了僵化的苏联模式,采用了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阶梯构形,以适应山区特点和场地狭小的客观条件。建筑系数达34.1%,占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仅仅二点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合理地安排下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成为世界冶金设计史上的奇迹,攀钢建成后,被誉为“象牙微雕钢城”。

(六)战争年代工作方法的沿用

在攀枝花建设史上,各种各样的“攻坚战”、“歼灭战”、“大会战”等军事术语随处可见由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准军事化的管理和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大背景,这样的战争年代工作方法被大量运用在工业建设中也就不足为奇。“大会战”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这对于加快攀枝花的开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它也容易产生资源和效率的浪费。

二、邓小平理论推动攀枝花走出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困境

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初20多年里,毛泽东同志尽管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做出了种种努力,也曾多方致力于经济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但他并没有完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们党在1957年之后,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党内和社会上采取了一系列激化矛盾和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措施,特别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邓小平同志吸取了这一深刻教训,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了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方针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

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原理,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或者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半东方国家,应当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进一步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事实上,列宁早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就运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杠杆,用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其实就提出了商品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同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相当阶段的产物。对这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一概否定的,而是主张加以扬弃并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甚至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基础。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正确地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他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睿智在于,他敢于冲破从苏联到中国几十年赋予计划经济以社会主义属性这一“铁律”,把市场和计划看作一种方法和手段。资本主义既能利用“计划”,社会主义也同样可以利用市场。正是从这一大胆的创新理论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样,就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既适应于中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将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便于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无疑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重大突破。

攀枝花当时面临的情况与全国一样,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虽然初战告捷,但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别是体制的限制,初具规模的攀枝花还面临着众多复杂的问题和困难。如何使攀钢的生产正常起来,迅速达到设计能力,就是当时困扰攀枝花的最大问题。虽然攀钢设备的国产化率很高,但由于受材料和工艺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由于“大锅饭”导致的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低落、管理混乱、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迟迟无法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攀钢的前景渺茫,问题相当严峻。但在当时体制的框架内,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又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攀钢的生产一直不正常。各种设备经常损坏,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不能有机衔接。整个生产十分被动。

在这紧要关头,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迅速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制约攀枝花发展的困难和束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1980年开始,攀钢在全国冶金企业首批实行了“上交利润定额包干”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当年攀钢实现工业总产值(1970年不变价)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各项主要产品均达到了设计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有较大提高,达到投产以来最好水平,在当时的主要钢铁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1987年,国家批准攀枝花市为全国综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当年,攀枝花的社会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和商品零售额就实现了四个翻番。

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为攀枝花这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高度封闭的环境中建成的工业基地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攀枝花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全面对外开放新局面。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非常重视和关心。江泽民同志在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曾分别于1991年4月和1999年3月先后两次亲临攀枝花视察。对攀枝花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指示。

江泽民同志第一次到攀枝花时,正是二滩电站建设面临困难最多的时期。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二滩面临着下马的危险。在这种困难情况下,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以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宏大气魄,对二滩电站的前期准备工作给予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赞许二滩水电站在国外封锁、国内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开挖的导流洞是“决心洞、争气洞”。指出“二滩电站建设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非上不可”。在江泽民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二滩水电站终于争取到八九政治风波后,世界银行对中国的第一笔贷款,得以顺利开工。

在江泽民同志的坚定支持下建设起来的二滩水电站是20世纪竣工的我国最大的水电站。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中,二滩的重要意义还并不仅在于它工程规模的巨大和与其规模一样巨大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效益。更为重要的是:二滩水电站是我国在第一个全面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第一次全面与国际接轨,完全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它开创了我国大型基本项目建设史上一种全新的模式——二滩模式。二滩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政策的一项丰硕成果。二滩的探索和实践被称为我国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对我国的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运作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如果说:攀钢一期工程的建设是在高度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典型产物,那么,二滩水电站的建设就是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代表之作。通过对这两个国家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即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与时俱进的不懈探索和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这也正是朱镕基同志将攀枝花概括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成果”的根本原因。

四、科学发展观为攀枝花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施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和促进。攀枝花的市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交通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攀枝花的城市化率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长期在四川省名列前茅。但是,市场经济在带来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原则冲击着传统道德,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大流动,工业化带来了环境问题,体制转轨也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急待健全以及利益群体的社会分化等等。

而对于攀枝花来说,除了要面对上述这些在全国范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外,它还必须面对一个对它具有特殊性的问题:攀枝花因矿而城。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克服这类资源型城市“因矿而建,因矿而兴”但最后也将“矿尽而衰”的自然周期律?这是一个十分严峻而且并不遥远的问题。

面对这些发展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近年来,攀枝花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社会着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对攀枝花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强化环境保护的力度,妥善解决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在对传统的钢铁产业进行深度开发,不断拉长产业链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的钒钛产业,成功地实现了从“钢铁经济”向“钒钛经济”的重大转型,成为“中国钒钛之都”。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些事实雄辩地证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新阶段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通过以上对攀枝花样本的剖析,我们完全可以清晰地看见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轨迹。作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一个缩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一个典型,攀枝花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自我封闭到对外开放,通过曲折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已经成功地寻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而攀枝花开发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圆满的回答。

猜你喜欢
同志特色建设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汉语世界(2020年4期)2020-08-11 08:38:16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