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勤,刘 艳
(中共眉山市委党校,四川 眉山 620010)
四川拥有中国最丰富的水力资源。2005年11月2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信息显示,四川共有大小河流1300多条,水力资源在1万千瓦以上的有781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351.47万千瓦,年发电量12571.89亿千瓦时;技术可开发量 12004.00万千瓦,年发电量6121.59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量10327.07万千瓦,年发电量5232.89亿千瓦时。四川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22%。水力资源是自然富源,可以永续使用。据电力系统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10月,四川水力已开发总装机容量1986万千瓦,占理论蕴藏量的13.8%,占技术可开发量的16.54%和占经济可开发量的19.23%。目前,在建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水力开发总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
四川的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三江流域。三江干流梯级水电站可在2030年基本开发完毕,装机容量将达到10377万千瓦,年发电量5232.89亿千瓦时,占理论蕴藏量的72.30%,占技术可开发量的86.46%和占经济可开发量的100%。四川水力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分布集中,便于流域开发、梯级开发和滚动开发;而且,主要河流地质、地形条件好,淹没损失和移民搬迁少,具备做大做强水电产业最优越的基础。开发四川水力资源,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充分考虑多方利益,和谐有序开发,实现综合边际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指物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物品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水力资源边际效用最大化,只有当水力资源得到和谐开发时才能实现。和谐开发四川水力资源,必须科学处理三大关系。
开发水力资源,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发达国家开发水力资源的程度看,水力资源开发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生态环境越好,法国、瑞士、德国的水力资源的开发程度都超过90%。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水资源和水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代表着人类对河流的控制能力,而且是开发程度越高越好。水力开发是水资源开发的一种形式。水力资源的经济可开发量可以极限开发,但水力资源的最终开发程度,取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的水力开发超过了经济可开发程度的极限,其生态环境却没有受到仍何不利的影响。
水资源开发和水力资源的开发都属于储备性的开发,不存在过度问题,因为总量平衡并没有打破。四川一些地区的水旱灾害,就是因为水资源的开发控制程度过低,没有通过人工蓄水有效调节水资源的总量平衡。
当然,四川在水力资源开发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岷江上游已建和在建的中小型水电站,几乎都采用引水式开发,形成河流时段脱水断流。在水电站建设、运行的脱减水河段,河床完全干涸,两岸植被大批枯死。岷江枯水期流量逐渐减少,而汛期流量大增,洪水历时缩短,洪峰流量和泥沙含量都在大增。
开发水力资源不可避免地要破坏生态环境,但只要开发科学合理,必然利大于弊。尽管梯级水库的建设和运行必然改变河流天然的水文过程、水沙分配比例,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长江数千年的历史,就是通过改变河流的天然特性减少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威胁。这种比例改变显然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河流对生物圈具有多种功能,开发水力资源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必须修复、重建。四川在电力站的建设中要从多方面解决环保问题:一是要注意解决引水电站开发使河道断流的问题,必须泄放一定的生态流量。在蓄水电站的建设中,高坝大库要留下一定河段保持天然状态。二是规范开发秩序,清查出的无立项、无设计、无验收、无审批的四无水电站,该完善手续的完善手续,对流域开发有重大影响的依法依规拆除。三是要持之以恒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具有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游憩等生态功能。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还可以带动干果、木本药材、竹业等特色林业产业的发展。四是要持之以恒推进退耕还林工程。通过人工植苗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点撒播等多种方式,尽快修复灾区林草植被。五是用高新技术修复生态系统。随着水力资源的开发,许多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又将不断产生,要用科学技术集成的力量重建生态环境。六是水电站本生具有环境修复的功能。据国家有关部门对建成的二滩水电站水库蓄水前后的生态变化分析显示:水库蓄水后,气温降低、湿度增加、风速减慢、蒸发量降低,极大改善了库区周边环境,昔日的童山峻岭变成绿水青山。七是水力资源开发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八是生态重建,要选择生长快、积累物质多、对土壤改良效果好且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阔叶树种,并多层次混交,迅速稳定立地,缩短恢复时间和进程,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开发水力资源的目的在于发展四川经济。四川经济要围绕水力开发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发展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水力后续产业、外生产业,适度发展高耗能产业,深度开发高附加值的二次或三次产品,提高水力资源的经济效益。
目前,四川水力开发可能考虑“川电东送”的因素多,考虑就地转化的因素不够,没有切实处理好发电与用电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四川水力应尽量留在四川使用,满足四川用电需要,不能因为送电而影响四川经济的可发展。
四川电力必须首先保证自身用电需要,只有发电与用电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四川要用水力优势、做大资源产业。
四川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132种,其中钒、钛、芒硝、硫铁矿的储量居中国第一位,钛储量居世界第一,钒储量居世界第三。四川矿产资源的很大部分分布在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这些地区是水力资源富集区。开发矿产资源需要大量的电能,四川要利用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和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资源产业,尤其要充分利用水力优势和钒钛资源优势,以及攀钢已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发展有竞争优势的钒钛产业。
四川的制造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实力,与上海、东北并称为中国三大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发展制造业,要有稳定充足的电力。当前,四川尤其要抓住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的有利时机,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力优势,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推动装备产业生产的合理化和产业的高级化,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
四川电力在保证自身用电需要的基础上,可以送一部分到华中、华东地区。从四川的角度看,东、中部地区高峰负荷出现在夏季,这时西部季节性电能送往东部可以保证电能需求,且水电站便于调峰,输送尖峰电能可获得最佳的边际收益。川电东送也为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既为四川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又将四川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据测算,水电站、输变电工程建设期,每投资100元,能获得132元的增量,基本上建设一个大型电厂,造就一个小城镇,形成一个具有一定集聚和辐射能力的经济中心,带动四川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川电东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输电线路建起来后要有足够的电力输送。根据四川省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2010年底四川水力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其中川电东送能力600万千瓦;到2020年底全省水力装机容量达7350万千瓦左右,其中川电东送能力达到3330万千瓦左右。2008年四川生产了12506.3亿元的GDP,消耗了1159.9亿千瓦小时的电力。如果按发达国家人均GDP10000美元的标准测算,四川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约69000元人民币,2008年四川人均GDP为15368元,尚差53632元;按2008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138万人计算,需增加43646亿元的GDP,需增加约5196亿千瓦时的电力。据测算,到2026年,四川省人均GDP可以达到10000美元。即使水力资源的经济可开发量约5232.89亿千瓦时全部开发出来,还不够四川使用。四川在开发水力资源的时候,还要积极储备后备水力资源。西藏有经济可开发量的水力资源8350.4万千瓦,年发电量376.25亿千瓦时,可以作为四川水力开发的后备资源,形成藏电川用的格局。
四川省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过渡带,95%的幅员面积位于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责任极其重大。从整体上看,水力资源集中在上游,下游是经济发达地区。上游山高、坡陡、流急,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不利于人口聚居和资源开发;而下游地势平坦,自然条件好,交通极为便捷,有利于人口聚居和经济开发。因此,流域开发的基本秩序,应是下游向中游向上游有序推进。上游拥有丰富的资源,加快上游地区的开发,是下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从生态保护的角度看,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属于全流域性的,如果上游地区资源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不仅影响四川经济的发展,而且危及下游经济质量的提升。
目前,长江下游和上游已经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游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承担着建设上游经济带和上游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
四川的水力开发也面临双重任务,成渝地区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经济带,也是全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与长江上游地区的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利益关系非常紧密,有足够的发展动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则是长江流域共同的事业,必须流域统筹。
流域统筹,在国家层面,必须加强对流域整体开发的领导,不但重视下游的开发开放,还要加大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建设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性质,受益的不仅是上游,而且更是中下游,中下游地区应分担和支付部分生态重建成本。
水力资源的开发涉及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企业投资主体、移民、上下游区域的利益分配。政府要在制度的设计上考虑水力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理顺国家、地方、开发业主和库区移民之间的利益关系。水力资源的开发可采取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所有权由国家所有,使用权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让渡给个人或企业,以实现水力资源开发的边际效用合理化。
长江下游是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区域,人口的环境承载力强,上游在水力资源开发中的移民,可由国家流域统筹安置。水电站建设因水库淹没、工程占地不可避免地存在移民问题。水库移民涉及众多领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人的生存权和居住权的调整。四川水力工程的移民绝大多数是相对贫困人口,要把搬迁安置作为移民群众摆脱贫困、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通过一系列补偿、补助和后期扶持政策,解决好移民生产生活问题。随着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嘉陵江、岷江流域一大批大中型水电站的开工建设,移民搬迁安置人数还将增加,任务更加艰巨。国家可以统筹上游水力开发中的移民安置,将因水力工程占用土地移出的人口安置在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使库区移民能移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发展,开创一条移民安置新路。
综上所述,开发四川水力资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统筹各方利益,协调各种关系,获得“建好一座水力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的边际效益。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53年6月第1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4]刘卫东等.中国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3-6
[5]马凯主编,“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上下册)2005-10-1
[6] http://www.checc.cn/shuigis全国水力资源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