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的建设与国家政治力的增强

2011-08-15 00:45郭亚丁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政党要素国家

□ 郭亚丁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间的竞争是政党之间的竞争。因为,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国家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等产生的执政成效,也是政党行为综合作用的反映。而国力的增强离不开政治力这个重要条件。中国的国情表明,党的建设已经不再仅仅是党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增强国家政治力,进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问题。

在综合国力中,政治力具有能动性和主导性。政党是国家政治力中的重要力量。党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政治力,促进和推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这是当今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价值取向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强弱关系到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参与国际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以及国家间的交往等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政治力则是综合国力中的重要方面。从宏观上看,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其影响力的“合力”。从构成的要素上看,综合国力主要由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文化力、人才力、国防力、资源力等要素构成。从形态上看,既存在有形的物质要素,也存在无形的精神要素。前者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经济实力、人口、地理条件、科学技术等;后者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政党行为、政府效能、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战略倾向、对外关系等。综上所述,综合国力涉及诸多要素和众多条件,但这些要素和条件中,哪些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或更为重要?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从系统论角度看,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系统,客观存在的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科技力、人才力等“力”,都具有不同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但要看到,构成这个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这使得系统中的不同要素功能存在着深层联系。此外,还要看到,系统中要素所具有的功能也不能简单地替代,如经济力的强大,并不等于政治力、文化力的强大。因此,系统中的要素就需要有机地耦合,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综合国力的整体性。可见,综合国力是国家这个系统各种功能的“综合”,是系统的整体反映,而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有机结合产生的,因而,构成综合国力的要素实际上包括国家具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要素。从这个角度讲,综合国力的增强,其本质层面就是将国家诸要素具有的各种功能进行有效的“综合”。所以,在客观上国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力量”。在综合国力的诸要素中,这种具有能动性、主导性的“力量”主要来自政治力。政治力涉及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观念、政治团体、对外关系等要素。总的看,政治力的表现是以经济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以文化为条件,也受综合人文因素的支配和影响。从某种角度讲,政治力的性质、特征、大小、趋向、程度等,取决于政治活动的性质、内容以及方式。

在综合国力中,政治力是举足轻重的“力”,这是因为,政治力对其他“力”存在巨大的影响作用。如国家的政治制度和领导体制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政治思想观念会影响人民的精神和行为表现,不同政治主体会影响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存在状态,等等。但在政治力的诸要素中,政党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政党与国家政权相联系,政党是影响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变化以及政治团体的表现方式等的重要政治要素。特别是执政党,其所制定的政策、做出的决策,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党是国家政治力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执政党的力量更加明显。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仅仅是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并且与政治力的增强、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应该把党的建设放在国家整体战略发展中来认识、谋划、实施,进一步明确党的建设给国家“提供”什么、发挥什么作用。毫无疑问,从宏观层面看,党的建设能够增强国家政治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这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价值取向。

在中国,共产党是政治力的核心性要素,具有独特的条件和优势,是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党要善于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发挥自身的优势,最大化地体现党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主导性的核心政治力,这是由以下几个主要条件决定的:

1.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国家的政权形式。这项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项制度也规定了党的核心作用。由此可见,在制度层面上,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权力体系的“核心”,在国家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发挥党的核心政治力的重要制度条件。

现代政治原理告诉我们,国家、社会、政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连接,构成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这种“联系和连接”必须通过制度来确立和规范。政党本身不是国家,不能通过取代国家来实现这种“联系和连接”,因此,必须借助国家制度。而制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政治力保障条件。同时,制度也决定了政党这个政治力要素作用的发挥。在不同的制度体系里,政党这个政治力要素的作用迥然不同。此外,制度又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关系政党这个政治力要素作用发挥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党的建设根本在于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更好地规范党的行为,努力使党的行为表现达到社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为其他政治力要素的有序存在和有机联系提供保证。

2.党的组织体系和成员构成。党有完整和系统的组织体系。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开始就非常重视组织建设。现在,党的组织呈现出由上而下又逐级向外围延伸并且上下分层和纵横交叉的网络式结构。这种结构对社会是整体性的“覆盖”、“交叉”。而且党的组织体系又与其他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组织体系存在整体性“重合”,因此,党的组织体系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包容性。这个组织结构的特点就有利于对其他要素实现有效的统筹和聚合,也有利于较大程度地释放党组织的政治能量,增强党对社会的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各阶层的优秀分子”,这个定位和定性也使得党员的分布在中国社会极为广泛。现在,党员分布在各个行业、领域、区域、阶层、群体等之中。截至2009年底,全国党员总数为7799.5万名。从党员的职业看,工人693.7万名,农牧渔民2402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659.6万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772.5万名,学生226.9万名,离退休人员1452.5万名,其他职业人员592.3万名。中国共产党建有基层组织379.2万个,其中基层党委18.3万个,总支部23.5万个,支部337.4万个。全国6629个城市街道、34224个乡镇、8万个社区(居委会)、59.8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1.2万个社会团体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总数的91.1%。全国街道、乡镇、社区、建制村党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覆盖面达98%左右,社会组织中党组织覆盖面继续扩大。①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on)2010年6月2日,来源新华社。显然,党的组织和党员构成的特点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性。如此的构成特点,有利于对人才资源的聚集。截至2009年底,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 2787.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5.7%。显然,由“人才型”的优秀分子组成的政党,对社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3.党的领导体制和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是由党的领导体制保证的。党的领导体制,坚持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的是党委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在这个领导体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是由各级党的组织做出的,党的组织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因此,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发展战略,都与党的发展战略相联系。因为,其他战略是由党统一制定的,也是由党统一实施的。党的自身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到其他战略的实现。可见,党的建设是一个更高层次、更广阔的发展战略问题,是其他战略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这个体制下,各种资源聚集的程度和规模以及资源价值的体现都与党的行为有关。党处于这个体制的“中心”,党对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有着极大的支配、制约和影响作用。而且,主要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的联系、协调都离不开党的行为。

4.党的理论纲领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是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正是善于运用这一“先进文化”的理论指导来确立党的行为表现,才使党不断取得成功。科学的理论给党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党存在和发展的一大优势。党不仅坚持这一科学的理论,而且还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一理论——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以这个理论为指导,确立了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政治路线,保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此外,由于党历史悠久、实践丰富和斗争严峻,党形成了一系列内容十分丰富的优良传统,如“三大作风”等。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宝贵政治财富和政治资源,是党发挥核心政治力要素的重要条件。党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党作为领导核心的政治基础,也是党的政治优势,其蕴涵的政治能量十分巨大、政治资源十分丰富。从以上看,党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和优势,国家政治力的增强与党的自身素质和行为表现有着内在关联。党的建设要给政治力增强提供优化的制度环境,通过完善制度和健全体制,保证政治力在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实,党的组织本身就是政治力的重要政治资源,而且是对其他政治资源有着重要影响的政治资源,所以,党的建设是要进一步释放这种政治资源的巨大能量。总之,要利用党自身具有的优势和条件,实现有效的转化,以增强国家政治力的整体实力,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动力和保证。

党的建设的作用要体现在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上,而党的功能作用的发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国家政治力增强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证

1.通过党的建设,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纲领,确立中国社会发展导向。政治力的影响作用在于对社会发展的导向性。政党通过掌握的国家权力可以有力地影响社会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需要一个强大的能矫正社会发展走势的导向力存在。在历史上,中国社会的走向呈现不确定性和反复性。究其深层原因之一,是缺乏强大控制力并能提供正确导向的政治力量存在。

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事业之所以能加快发展,从宏观上看,关键在于党的社会导向作用发挥较好。党深刻地揭示和阐发了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目标及发展前景,确定了正确的大政方针,把握好了社会发展的方向、进程和力度。所以,中国社会表现出了良性运行所要求的有序而蓬勃的发展态势。党的社会导向作用还表现在,重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追求社会的整体发展,求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共同和协调发展,这是党所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党之所以发挥好了正确导向作用,根本在于逐步确立了正确的理论纲领,并由此规范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和行动,有效统筹并保证社会各个系统和各个层次之间的功能耦合及有机协调,从而汇聚成合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确保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的这种政治力的作用是其他“力”不可取代的。为此,党需要不断创新理论,执行好符合实际要求的政治路线,以确保中国发展的正确走向。

2.通过党的建设,发挥党的组织构架优势,提高党对社会的组织力。现代化的过程是组织、动员社会诸要素共同参与、融合、释放的过程。对中国而言,有效的组织力量是建设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把分散的社会力量调动起来,要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各种条件、诸要素利用和综合起来,要把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起来,必须有一个具有强大组织力的“力量”存在——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

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组织”作用,是因为其具备以下主要因素:一是体系特殊。党的组织体系是由上而下、逐级向外围延伸的组织结构。其结构具有覆盖面广、内在联结紧、社会基础牢、组织体系严的特点,易表现出“整体性”。二是执行有效。党的组织与国家政权部门的关系比较密切。各级党组织对国家政权机关实行领导,并对国家政权机构负有监督和保证职责。国家出台的重大决策、方针政策是由党组织与政府联合制定和贯彻。这种党政关系的一致性和共同组织、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政体特征,使党的意志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变为国家意志。三是代表广泛。党的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并分布于社会各个群体之中。所以,党对社会的组织力就远远比其他社会组织要强大得多。因此,党的建设就是要使这种组织力得到增强。

3.通过党的建设,实现党对社会有效的政治整合,保持社会的稳定。政治整合能力和整合程度,是国家政治力强弱的重要特征。政党的政治整合职能在于使社会成员认同某种基本价值观念和国家基本结构,在于找到共同利益,在于协调关系、缓解矛盾、消除隔阂,以期达到统一。能否解决好党的自身和社会整合问题,关系到社会一切力量的调动和发挥,关系到社会一切条件的利用和综合,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政治稳定首先需要建构一个能凝聚各种政治主体的宏大结构,使各政治主体遵循统一的政治规范,其关系处于一种有序、稳定的态势。事实表明,政治结构中必须蕴含向心力强的凝聚机制,如此政治结构才不会出现离散倾向。

“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1](P396)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文化、经济等资源的驾驭和支配,政治稳定的态势才得以保证。建立具有统摄性的政治结构,既能为日益发达的社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又能驾驭频繁而复杂的社会变动,使整个社会保持有序发展态势。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性就是要建立涵盖多元政治主体的政治结构,使各种政治主体能够在统一的结构体系中沿着合法、有序的轨道发挥其功能作用。为此,党的建设要着眼体制的健全和机制的优化,力争把不同的政治主体吸纳到体制中来,努力使不同政治主体都能在政治结构中找到各自的准确定位,提供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以实现有效的政治整合,为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强大的政治力。

4.通过党的建设,提高党内成员的素质,发挥党员的行为示范作用。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存在互动关系。因此,不可忽视人的行为表现对他人所产生的影响。党历来重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发挥。正因为党员人数众多,党的基层组织宏广,客观上增大了党对社会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首先源自于党员及党的组织行为的示范作用。所以,党的示范功能客观存在,而且发挥了有效作用:一是道德社会化。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意识并富有成效地宣传先进人物。这些先进人物的树立,起到了引导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的方向,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其他社会成员,促进了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二是政治社会化。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人,就会形成特定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并用以指导、支配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行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会体现社会的整体力量。党的建设就是要着眼党员素质的提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通过党员的先进行为表现扩大对社会的影响,增强党的感召力。

5.通过党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健康的国家政治力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要求。政治力不仅要充满活力,而且要符合现代文明社会规范。如公共权力的公共性质保持程度就反映政治力的健康程度。政党在获得政权之前和获得政权之后,影响和领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内容和方式不同。对执政党来说,关键是怎样合理、有效地使用权力。所以,执政党对权力的监督功能只能增强而不能削弱。

在中国政府体系里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中国共产党的体系。根据党政职能分开的原则,党组织并不直接运作行政权力,但可以作为强有力的监督力量存在。通过党组织的监督,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党作为执政党虽然不是具体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但却是国家权力的监督者。要使国家权力运行符合人民利益,符合法律规范,党必须行使监督权。其监督内容主要是: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实施监督,以保证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适当的指导和一定形式的监督,促使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忠实地执行和维护国家的法律法令,正确行使公共权力;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扩大对社会其他部门的监督力,保证党执掌的国家权力性质不变,保证政府清正廉洁。

6.通过党的建设,达到党内思想认识的统一,有效实现政治社会化。社会成员政治上的一致认同,就会形成强大的政治力。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内聚力来自认同度,但政党内部的认同必须要外化为社会的认同,这是政党实现目标的必备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先锋队”性质的政党,党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不断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但党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理论,并不仅仅武装自己,还要“武装”民众。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特别强调无产阶级政党要有领导、有组织地对民众进行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的教育。共产党作为一个掌握科学理论的政党,仅仅自己掌握是不够的,尚不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党要使“科学理论”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就必须使“科学理论”得以普及。党作为执政党,其行为表现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但党毕竟是由少部分人组成的政治组织,要更大范围地影响社会,仅凭自身力量不够。党只有有效地把社会民众动员起来并参与到党所确定和组织的事业中,党的奋斗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党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项目标,显然离不开思想教育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民众接受和认可党的价值观,才能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这个“社会力量”就是国家竞争的“软实力”。

7.通过党的建设,发挥党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系统的作用,有效实现对社会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政党客观上存在于各种力量交织的关系中。政党能否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政党能力强弱的表现。对执政党来说,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是执政的能力之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规定了党具有的协调资格。党的领导制度和体制在客观上对党也提出了协调的要求。协调是党这个领导主体为了更好实现领导目标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是各方力量相互配合、理顺关系、消除矛盾、达成统一、形成合力的过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引导作用。必须善于把党的意图贯彻到社会的各个层次之中,让社会各界真实了解党的意图,在整体上与党的领导意图相协调,以产生一种导向作用。二是统一作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实现党的领导仅靠党本身力量不能及,这就需要党作为领导者进行有效的协调。善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使上下、左右关系协调一致,以达到目标和行动的统一。三是控制作用。领导主体只有依靠有效的控制才能维系所领导的整个社会系统,才能把握整个领导过程直至取得领导成功。通过有效协调,使离散的力量得以聚合,使被领导者行为走向不偏离领导“轴心”。四是放大作用。党的协调,就是综合各个要素,聚集各种力量,理顺各种关系,缓解各种矛盾,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磨合。因此,如果协调有序,党的整体工作效能就会大大提高。一个整体和谐有序的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就会增强国家政治力,扩大国家竞争的优势。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政党要素国家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也谈做人的要素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