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1-08-15 00:46李同果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学生

李同果

(乐山师范学院 学生处 四川 乐山 614000)

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李同果

(乐山师范学院 学生处 四川 乐山 614000)

青年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从青年的界定、总体情况及青年群体的划分入手,认真分析了我国青年学生和城市青年的就业现状,提出了影响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及相应对策。

青年 就业难 影响因素 对策

青年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9》对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显示,截止2009年底青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3%。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青年就业的环境、条件、愿望和职业选择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此,研究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的界定、总体情况及青年群体的划分

(一)青年的界定

关于青年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学术界围绕人的社会化进程对青年年龄的界定:心理学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年界定为13—25岁之间,并将这一阶段称为青年期;人口学是以人在青春期生理发育的正态曲线分布为基础,把15—25岁确定为青年;法学是以完全承担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标准,把18岁作为划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界限;社会学是以获得职业、经济自立、建立家庭为标志,把35岁、40岁以内的人都归为青年人。

2.国际组织关于青年年龄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4—34岁(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14—44岁(1992年);联合国人口基金:14—24岁(1998年);联合国大会的界定:15—24岁(1995年)。

3.我国国家机构及相关组织关于青年年龄的界定:国家统计局:15-34岁为青年人口(人口普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14—28岁;《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章程》:18-40岁;港、澳、台地区:10—24岁(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澳门人口暨普查司、台湾青年辅导委员会)。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统计资料采用较多的是国家统计局的界定即15—34岁,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限是16岁,再结合人口学年龄分段规则,本文将青年人口界定为16—30岁,这样划分既有利于与国家人口统计吻合,也有利于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关于青年的研究范围的界定,比较符合现实中以接受教育、就业状态和生存状态为主要判断依据的青年群体的划分。

(二)青年的总体情况

总体讲,中国青年人口数量大、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高、还处于不断增长阶段。

1.总量。到2009年底,全国人口总数为13.19亿,16-30岁的青年人口达3.07亿,其中16-19、20-24、25-30岁三个年龄段人口比重分别为 35.2%、30.1%、 34.7%。

2.城乡结构。到2009年底,中国城乡人口比重分别为42.7%和57.3%。16-30岁青年人口中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0.5%。可以划分为16-19岁、20-24岁、25-30岁三个年龄段,其中城镇青年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2%、29.8%、38.2%,农村青年的比重分别为37.4%、29.7%、32.9%。

3.类型结构。到2009年底,在校青年学生人数占青年(16-30岁)总数的23.6%,就业青年数占青年(16-30岁)总数的74.5%,失业青年数占青年(16-30岁)总数的1.9%。

4.、教育水平。综合考虑在校青年学生教育水平以及就业人员教育水平,到2009年底,青年人口中不识字的占1%,小学文化水平的占12%,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3%,高级中等文化水平占17%,高等教育文化水平占7%。

(三)青年群体的划分

对于青年人口大国,按聚居地可以分为三类:

1.青年学生:按学历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

2.城市青年:按户籍分为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青年两类。

3.农村青年:主要指户籍在农村,以土地为生的青年。

二、我国青年就业现状分析

按照本文对青年群体的划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村青年不存在就业问题,为此重点研究青年学生和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

(一)青年学生就业现状

按学历层次可将我国青年学生划分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

1.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从近几年研究生的整体情况来看,呈现就业率逐渐降低、就业质量逐步下降的趋势。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全国研究生的就业率分别为:95.6%,89.5%,84.8%,82.8%。近几年,研究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国有企业工作的数额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与本科生、专科生“抢饭碗”的现象。因而,在就业市场出现了所谓的“学历倒挂”的现象。研究生就业现状表现为:规模虽然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依然良好,就业率较高;不同专业之间的求职形势差异明显;研究生就业地区、行业流向失衡。根据《研究生就业》统计情况看出,除去学校所在地与生源地因素,对研究生吸引较大的仍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工作稳定、福利待遇较好的国有企事业单位。

2.本科生的就业现状。2003—2007年,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规模从92.96万人增长到199.59万人,2010年达到350万人以上,本科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就业矛盾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第一、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总体评价较低。表现为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应聘和适应能力较弱;学生没有具体明确的职业规划,对社会和职业认识不够;面对危机和承受压力的能力比较弱;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工作中缺少创新意识;第二、本科生就业能力发展不平衡。在自我意识发展能力方面的成就动机、责任感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好,比较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但体现在就业能力方面的专业理论、技能知识、组织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策略谋划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忍耐力、竞争意识和目标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特别是“80后”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缺乏吃苦精神,承受压力和忍耐力较差。

3.专科生的就业现状。2003—2007年,专科毕业生的规模 (主要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从94.79万人增长到248.2万人,推动了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壮大。但是,在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发展态势不稳,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一五”期间专科生1850万,就业人数不断增长,而2008年又突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经受不住风暴的袭击,做出了减产甚至倒闭的决定,致使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第二、求职心态与实际需求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已走向大众化,专科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准确定位。因此,准确定位是解决专科生就业难的关键;第三、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差,缺少自己的特点,难于适应企业的需求。如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等专业具有明显的高职特点,但本科专业里也能找到。因此,用人单位选用同样专业的本科生或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不足为奇,从而使专科生就业矛盾就更为突出。

(二)城市青年就业现状

城市青年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青年两类。就业现状如下:

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新生代农民工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16-30岁)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自己的特点。

(1)接受教育方面: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2009年,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26-30岁的占26%;21-25岁的占31.1%,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4个百分点。

(2)就业结构方面:《中国青年就业调查报告——从学校向工作转变》(2005)显示,近70%的农村青年在私营企业工作,比重远远高于城市青年;在行业结构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处于非正规部门,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低层次岗位就业;在职业类型分布上,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体力操作性工作。

(3)就业质量方面: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不稳定、就业无保障、工作时间长、工资较低现象极为普遍;合法权益受侵害现象严重。近80%的青年无劳动合同或仅有临时合同,除了伙食补贴、奖金等外,在其他福利待遇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4)就业稳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较高,5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换过工作。而找工作的方式中主要是“自己找的工作”和“通过亲戚朋友、同乡介绍”两种形式,二者合计占70%,然后才是通过政府中介部门和劳动部门。

(5)休闲方式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出现了典型的城市生活方式。倾向于阅读报刊杂志、业务学习、上网和听音乐。据《“二代”萌生城市化冲动》中调查数据显示,在闲暇娱乐活动的选择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比例最高的分别是上网(28.8%)、听音乐(26.3%),而老一代农民工在这两项上的选择比例却仅为2.9%、6.8%。可见,听音乐、上网都是典型的城市生活方式之一。

当然,新生代农民工还有很多其他的特征,比如消费观念更开放、维权意识提高、更希望留在城市生活等等。

2.城市青年就业现状。城市青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城市青年学历和技能偏低。这类群体呈橄榄型分布,以高中及三校生(即中专、职校、技校)为橄榄核心部,初中以下的低学历和大专以上的高学历人数都依次递减。技能和文化程度低成为困扰城市青年就业的主要问题;第二、长期失业者居多,就业不稳定。根据《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公布,失业一年以上的占72%;第三、隐性就业人数占城市青年人数比例较大。这类人员未在劳动部门进行就业登记,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属于隐性就业的城市失业群体;第四、城市青年存在两种心态。一是缺乏就业主动性。调查显示,经常与区、街道劳动服务部门或居民联系,并通过其介绍岗位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28.36%,而选择“很少”和“几乎不”占被调查人数的71.64%,主动性十分缺乏;二是高不成低不就。城市的失业青年求职群体一方面本身条件不符合高端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不愿从事服务性岗位工作,宁愿傍老啃老,形成就业困难的局面。

三、影响我国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及对策

分析影响青年学生(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影响青年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1.影响因素。青年学生就业难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其影响原因主要有:

(1)青年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青年学生和社会都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

(2)青年学生面试技巧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由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青年学生很少关注求职技巧的提高,学校对求职技巧也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所以青年学生必须学会“自我推销”,不断提高求职技巧。

(3)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教育存在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政府垄断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教育有效供给不足,青年学生内在质量下降,这是青年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专业设置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人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结构性就业矛盾;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些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青年学生的就业。

2.对策分析:

(1)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社会化观念,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就业取向。青年学生就业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个人兴趣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

(2)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3)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提高面试成功率。面试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招聘者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迫使求职者临场发挥,为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4)青年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青年学生应面对市场需求,在心态和观念上做出积极的调整,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1.影响因素。

(1)行业及企业外贸关联度及应对危机的能力。一般来说,一个行业或企业与出口外贸关联度越大,受到的冲击就越大。又因为这些企业多属于来料加工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位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故而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大量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首当其冲地受到危机冲击。而在这些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受冲击程度最大。

(2)区域经济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整体看,越是区域经济活力比较强,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地方,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就越强。

(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文化技能水平。根据有关部门对劳动力需求状况的分析看,目前对高中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工的新生代农民工需求比重在增加。这与目前正在推进的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技能要求提升有关,也与劳动力市场更激烈的竞争有直接关联。

(4)政府及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服务水平。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及社会中介人才机构开展的中介服务,如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供需见面会等,多聚焦于居住于本地的青年或者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以,大量高中以下学历的外籍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就业指导。

2.对策分析。

(1)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二元劳动力市场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因此,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就业,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就业。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他们的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其就业空间越来越窄,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就成了他们获取公平就业机会和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瓶颈。因此,增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就成为关键环节。

(3)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游离于正式的劳动组织之外,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日益明显,灵活就业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多方面的权益受到破坏。因此,建立健全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显得十分迫切。

(4)开发就业岗位,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机会。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控力度。在产业发展政策方面,政府要降低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准入条件,简化准入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加大税收优惠,积极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发展,特别是要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创业;在区域发展方面,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加大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控力度,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扩大就业机会,逐步改变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农村和基层十分落后的局面,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距。

(三)影响城市青年就业难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1.影响因素。

(1)主观方面:个人的就业观念。择业观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目前,青年的择业观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有一部分城市青年的择业观不能与这种形势相适应。通过深入分析,目前城市青年就业观念上存在“三个缺乏”的现象:传统择业观困扰,缺乏主动就业的愿望;无法正确自我定位,缺乏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择业心态失衡,缺乏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存在学历低、技能缺和无工作经历等情况。

(2)客观方面:人口因素、经济结构调整的因素(即结构性矛盾严重阻碍了城市青年就业)、缺少促进创业、就业的配套政策和劳动部门特别是公共职介机构的功能还未能完全发挥。

2.对策分析。

(1)城市青年呼唤公共职介的参与。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形成城市青年就业难,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如当前城市青年学历低、技能缺、无工作经历等个体因素,与我们教育体制的结构性矛盾、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项目设置不尽合理不无关系。再比如个人就业观念的主观偏差很难说和当前政府在城市青年就业配套政策的客观缺失无关联性。现如今,社会各界都在密切关注着城市青年就业难的这一社会难题。为了解决好失业青年的就业问题,包括团委、街道、社团组织等在内的各类机构,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真正切实解决好城市青年就业问题,呼唤着一个权威的、专业的机构出现,而公共职介的出现正好填补了空白,顺应了社会的需要。

(2)公共职介正成为促进城市青年就业的主渠道。公共职介机构作为隶属于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单位,除了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外,作为承担政府职能,带有政府背景的公共职介,正逐渐成为促进就业的众多社会力量中一支有力的生力军。拥有覆盖市州、区县、街镇、居委会四级就业服务网络,无论是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还是在开展各项基层的调研、统计和分析方面,都具备了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同时公共职介作为劳动部门下属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其免费无偿的公益性特征,在劳动力市场极不规范,各类中介机构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已经成为城市青年寻找工作值得信赖的中坚力量。

青年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做好青年就业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既可以掌握青年就业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又可以掌握影响青年就业的因素,如教育培训能力、家庭环境等等,从而做到准确把脉,对症下药,以制定准确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对策措施。

[1]吴烨宇.青年年龄界定研究[Z].中青网.2007年8月27日.

[2]郭学庆、于晶.我国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6).

[3]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R].江苏纺织2010(8).

[4]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5]张坚.从公共职介角度对城市失业青年就业问题的研究[D].优秀硕士论文,2008.

[6]汝信等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原春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68%,就业形势仍然严峻》[Z].新华网,2009年7月9日.

责任编辑:刘国春

C913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1.01.26

1009-6922(2011)01-88-05

2011-01-20

李同果(1972-),男,汉族,四川三台人,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编号CJF09055)和乐山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编号SKL201032)“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学生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赶不走的学生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学生写话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