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良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 四川 马边 614600)
纵深推进马边扶贫开发的对策思考
左文良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 四川 马边 614600)
马边是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大山区县。近年来,中央纪委、省财政厅、省以工代赈办、省电力公司等部门创新扶贫方式,倾情帮扶马边,全县贫困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加快。但由于受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与内地市县相比差距还很大。本文在分析了困难与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推进马边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的保障与对策措施。
扶贫开发 纵深推进 保障措施
马边扶贫开发工作始于1988年;2002年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先后得到中央纪委、省财政厅、省以工代赈办、省电力公司等部门的倾情帮扶。马边适时调整扶贫开发工作战略,明确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夯实扶贫开发工作基础,提升工作质量,创新扶贫方式,取得显著成效。全县贫困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贫困人数大幅减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加快。但马边在进一步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困难与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采取新的对策。
马边坚持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为中心,以贫困村为战场,坚持到村入户,成功越过温饱,取得丰硕成果,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为新世纪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以来,马边牢牢抓住中央纪委定点扶贫的历史机遇,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达到10.63亿元,其中中央纪委协调到位帮扶资金4.3亿元。实施新村扶贫项目116个,新建通村公路341公里,硬化村道94.6公里,实施移民搬迁、灾后重建和住房改造13082户(其中移民搬迁4896户,灾后重建4725户,住房改造3461户),解决饮水困难3.6万人,建成城区防洪堤整治工程,建成职教中心1所、中小学校38所、小学寄宿制学校9所,远程教育系统1个、网络教室1所,建成乡镇卫生院12所,村卫生室1所,开展各类培训16.63万人次,劳务输出13.6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6.72亿元。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6.55万人减少至2010年底的1.45万人(以785元的旧标准计算),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14万余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2亿元,增长13.5%;实现财政总收入1.76亿元,增长18.4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0.95亿元,增长35.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增长10.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7元,增长12%。
通过实施扶贫项目,马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受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制约,与内地市县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在农村,贫困问题仍然严重。
1.贫困户收入低,贫困发生率高。据初步统计,目前马边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6万人余人,还有近2万人人均纯收入仅高于贫困线,贫困发生率高达24%。
2.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马边地处乐山市边远地带,山势陡峭,旱灾、洪灾、雪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村落建设资金短缺,交通条件落后,农村电网急需要改善,安全饮水问题没有得到根治。
3.教育卫生条件差,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师资力量严重短缺,教师学历不高,乡镇医疗卫生队伍后继无人,农村医疗救助保障体系不完善。
4.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增收十分困难。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绝大部分地方仍然是靠天吃饭;农村专业协会数量少,涉及领域不广,带动能力不强,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驾驭市场能力弱;近年来由于乡、村财力十分困难,投入到农业实用技术上的培训费十分有限,加之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实用技术。
5.扶贫开发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尖锐。马边贫困村,多在边远山区、高寒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既难脱贫,又易返贫,增收脱贫十分困难,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十分尖锐。
1.继续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总负责,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为具体牵头部门。结合“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工作,加强工作责任落实,加强部门协作,形成上下齐心协力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目标督查。扶贫工作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要定期围绕扶贫工作目标、重点项目,进行及时督导检查。
3.巩固扶贫队伍。要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优秀的干部专项从事扶贫工作,并强化对扶贫干部的业务培训工作。
4.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积极争取各级对马边扶贫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协调、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5.强化资金整合。制定资金整合意见,将各类扶贫资金统筹起来,统一规划,集中投放,真正做到“整合”使用。
6.建立发展资金。以争取社会帮扶资金为基础,充分结合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和到户贴息贷款项目,成立解决贫困群众具体困难的扶贫基金,以“小额借贷、短期归还、贴息扶持”的方式,解决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每年根据县级财力水平,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扶贫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培育。
7.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和县级财政报帐制。每笔资金的使用必须通过项目乡镇、扶贫部门、县财政和分管领导层层审核,层层把关,确保扶贫资金没有“截、流、漏、分”等现象。
到2012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促农增收产业初具规模,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0%以上;到2015年,基本解决贫困群众增收、住房、行路、上学、就医等问题,通过发展壮大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发展差距,提升现代文明水平,基本达到全市发展平均水平;到2020年,经过后续帮扶发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达到全省发展平均水平,实现与全省同步小康的目标。
1.加大整村推进工作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到2012年,使贫困群众居住环境、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到2015年,基本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2.加大县域公路建设力度,打破发展瓶颈。抓好马边至沐川梨子坝段二级公路建设,力争在2013年10月前建成通车;抓好县乡公路网络建设,进一步优化路网等级结构,提高县、乡、村道路通达通畅水平,并围绕产业基地提高交通保障能力,建成外联内通的交通网络,到2015年,通村公路通畅率达75%以上。
3.大力实施农村能源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到2012年,使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得到大幅度提升,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农村户用沼气达到6900口;到2015年,农村电网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农网技术装备逐步提高,农村户用沼气达到10000口;到2020年,把农村电网建成网架坚实、参数优良、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通讯完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农村电气化农网。
4.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用水难”。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到2012年,增加解决2.4万人安全饮水,实现农村安全饮水比例达到77.2%;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
1.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打造有机农业生产基地,为贫困群众增收开创新局面。切实抓好林竹、核桃产业发展。加大木质工业原料林建设力度,每年新增木质工业用材林3万亩,稳定扩大竹林面积,积极发展以核桃为代表的干果产业。到2015年,竹林面积达到40万亩,核桃面积达到10万亩。以有机茶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马边绿茶”品牌建设,到2012年有机茶园面积达5万亩,到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万亩,有机茶园稳定在5万亩。实施畜牧产业规模开发,突出抓好有机禽蛋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有机畜禽产品基地覆盖范围,形成规模生产,发挥带动效益,到2012和2015年,基地村分别达到30个和60个,养殖量达到100万只和300万只。努力推广优质脱毒马铃薯,提高生产加工水平,到2012和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达5万亩和10万亩。
2.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贫困农户增收拓展新途径。积极发展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立足马边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制定引进企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到2012年通过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培育1家以上产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5年,培育3家以上产值达5000万元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3.实施贫困劳动力培训工程,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按照市场引导和尊重意愿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着力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努力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提高组织化程度,为外出务工人员搞好全方位保障服务。到2012年,劳务培训达到10000人;到2015年,劳务培训达到20000人;到2020年,劳务培训达到35000人。
1.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教育水平。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努力争取增加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人数和补助标准。农村学校布局要符合实际,方便学生上学,保证学生安全。到2012年,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到“两基”巩固要求,实现普教、职教协调发展;到2015年,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寄宿率达到40%,使符合寄宿条件学生全寄宿,其中彝区实现全寄宿。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育人才需求。
2.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搞好农村地区妇幼卫生工作和疾病防治,加强农村食品和药品监管。积极发展农村远程医疗。到2012年,实施5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建成标准化甲级村卫生室40个;到2015年,实施11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职工周转房建设项目,建成标准化甲级村卫生室90个,实现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3.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到2012年,实现村村都有规范标准的村“两委”服务活动场所,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全覆盖。积极抓好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学用活动,每年培训基层党员干部群众1.8万人次以上。探索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提高基层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4.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立足少数民族特色,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理论研究、收集整理民族文化史籍,抢救保护古老民间文化资源,打造县域民族特色文化。夯实基层文化服务基础,使每个乡镇都有文化站所,为基层文化活动提供基础条件;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五是实现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不断提高农村保障水平。2011年起有计划、分步骤实施低保救助和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在2010年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扶贫保障标准,到2020年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和应扶尽扶。
责任编辑:刘国春
F127
A
10.3969/j.issn.1009-6922.2011.01.24
1009-6922(2011)01-82-03
2011-03-07
左文良,男,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