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爱红
(河南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河南郑州45119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的新理念,这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也充分反映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形式到内涵上的一个新变化,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加强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着力点,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教育者应当在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剖析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疏导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大学生的观念转变,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尤其应当以关注大学生的发展与自我完善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意义重大。
1.加强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着力点。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学校整体利益与教职工、学生利益统筹兼顾,干群之间、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师生员工同心协力,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不同群体、不同岗位的人们之间团结友爱、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勤奋敬业、积极向上,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校园秩序井然,师生和谐相处。构建和谐校园就是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及其思想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人文关怀,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就是大力加强人文关怀。
2.加强人文关怀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这就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加强人文关怀,给大学生以更多的指导、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才能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3.加强人文关怀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忽视了人文关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培养与形成。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于培养现实社会需要的人,脱离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追求,教育的社会价值就很难实现。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自身的不完全成熟状态与追求自主性之间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文化教育、心理教育、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从而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重共性、轻个性,学生缺乏创造性。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层次性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根据他们思想的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因人施教。而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要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重群体而忽视个体,搞“一刀切”,不能因人施教,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德育理论课教学计划齐步走,培养目标单一化,教学过程满堂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的理想和创新意识,致使不少学生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缺乏坚强的意志,缺少个性,缺乏创新能力。
2.重教师、轻学生,学生丧失主体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作用。教师高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以自己为中心、为本位。学生被作为“美德之袋”进行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纯粹灌输,教育活动被看成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进取心和创造能力受到扼杀,造成知行脱节。
3.重课内、轻课外,学生课余生活贫乏。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或者放弃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等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心理的变化,这些渠道的作用愈加重要。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外,校园、宿舍、运动场、餐厅等都是他们常去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环境、气氛如何将直接关系着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但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高校忽视了在这些地方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精神满足。有的学校至今还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即使有也是形同虚设;有的学校现在还没有开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即使有的学校开设有BBS,但却不允许学生反映对学校的意见和说出学生自己的心声,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将其关闭;有的学校缺乏校园文化建设,很少举行报告会、讨论会、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造成他们精神上的空虚和焦虑。
4.重灌输、轻疏导,学生思想困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仅仅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回避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中的困惑。
5.重管理、轻关爱,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薄弱,特别是专业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等,致使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为了维护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安全,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对付突发事件“消防队”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人”转到了“事”,从对人的思想引导、精神感化和心灵沟通转到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监督和约束。学生思想上的迷茫、心理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空虚随时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1.积极引导与热情服务相结合。教育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引导可以正面、直接地将教育内容注入学生思想内心。但单一的教育引导,容易形成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情况,很难产生实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观念,由“教育者”转变为“服务者”。人文关怀契合人的本性,它是育人、育心、育德的一种全方位综合教育活动。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关心学生、服务学生要求我们善于抓住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工作,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搭设服务平台,在竭诚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服务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比如,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不断提高他们的创业素质和就业技能;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支持,真正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增强他们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心理素质,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各不相同,其个性品格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努力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需要、发展方向,设置、规划不同的方案和措施,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3.培养理想人格与疏导心理问题相结合。由于学习的紧张和社会竞争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逐年增加。学校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比如引进高雅艺术表演、建设学生社团、举行校园歌手大赛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通过校纪校规教育、学风建设、争优创新评比等,规范他们的校园行为,树立他们的诚信观念,提升他们的成就意识,引导他们弘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风尚,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品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意识,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学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对出现心理危机学生实施及时干预和疏导;注重从心理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4.网上耐心疏导与网下真诚沟通相结合。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他们不再简单接受教育者所传播的全部信息,而是根据自我的需求选择其感兴趣的思想信息。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者、教师、学生都可以平等地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源,学生消除了顾虑,平等地在网上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因此,在坚持网下沟通引导的前提下,将工作的范围拓展到网上,加强疏导和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通过建立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咨询、学生服务等网站,在网上形成正面声音,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提高他们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传承人文精神与营造优良环境相结合。高校具有相对稳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与此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人文关怀,从最基本的层次来看表现为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学校要注重人文精神的传承与营造优良环境相结合,要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长、成才同国家的发展、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引导他们在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建设,通过优良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使他们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1]周国文.人文话语与历史的抉择[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