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群
关于“深入基层、服务群众”的思考
王克群
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思考
“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主题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省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一定要紧密联系省会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联系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实际,充分认识开展这次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行动高度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始终紧密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却是一项长期任务,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基本经验。“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90年奋斗历程的一条宝贵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1921年成立至今,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战胜强大的敌人,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90年来,我们党牢记根本宗旨,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满足群众意愿,获得了人民的拥护;实现群众利益,取得了人民的信任。历史经验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成败在人民。建党90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党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断夯实群众基础,在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党立得住、站得稳、走得好,逐步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前行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但面临的最大危险却是脱离群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党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我们党不能淡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而更要牢记宗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党更好地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从而经得起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坚持用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服务于人民的思想教育党员干部,要求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既要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们的既定目标共同奋斗。能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是衡量党员干部群众观点强不强、工作实不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好不好的重要试金石。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密切联系群众是加强党建工作的根本指南。我们党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抓好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才能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落到实处。而抓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都要归结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来,归结到关心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来,归结到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来。
(四)密切联系群众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不是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直观判断就是从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中得出的。党员干部的威信说到底是建立在人民群众信赖和支持基础上的。“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保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联系群众、贴近群众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脱离了人民群众。实践证明,党员干部花架子越少,作风越扎实,人民群众就会离你越近;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就能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风上保持党员和干部本色,各种不正之风就无隙可乘,我们在群众中的威信就会越来越高,战斗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
“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进入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观,必须深刻认识这些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长期执政,客观上增加了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执政党与革命党相比,政治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拥有绝对的政治资源和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使部分党员干部容易脱离群众,沾染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和作风,甚至腐化变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观,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二)发展市场经济,对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趋利避害的利益原则、市场原则被引入、被认可以后,与政党固有的高扬信仰的党性原则、宗旨观念不可避免地产生直接交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诱惑的因素增多,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生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恶习,产生了脱离群众的倾向,影响了党群关系的健康发展。同时,信息的无障碍传播,使得少数人身上的不正之风及腐败行为造成更大的影响。如何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又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实面临新的挑战,这对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观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社会转型期的变化,对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一是群众的阶层分化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社会阶层结构的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更加广泛地联系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影响力,这对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二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发生了新变化。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型,群众需要政治参与、全面发展、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些必然对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更加全面和富有新内容的要求。三是群众的独立性、民主意识、文化素质比过去大大增强,这对密切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四)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对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资讯技术高度发达和日益普及的今天,世界是平的,网络以其独有的生存和传播方式,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群众进行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手段、重要方式。这给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提供新的手段,带来新的挑战,提出新的要求。要适应党群关系面临的这些新情况,我们必须丰富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提高群众工作水平。
好作风是战斗力、好作风是执行力,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好作风的来源和根源。现如今,一些党员干部个人的事想得多了,群众的事想得少了。由于党的各级干部是由上级党组织和领导任命的,有的党员干部只对上级负责,眼睛向上,他们对上级领导点头哈腰、唯唯诺诺,却对人民群众打官腔、抖威风,颐指气使。他们对群众的愿望不上心,对群众生活不关心,对群众疾苦不动心,还口口声声说群众“难管”、好闹事,把上访群众说成“刁民”,施加压力,从根本上背离了党的宗旨。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以前的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多数人谋利益的。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他们的利益而奋斗。党在任何时期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是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改制、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多办一些顺应民意、化解民忧、雪中送炭,为民谋利益的实事;少干那些不得人心、劳民伤财、形式主义,为自己捞政绩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坚持党的宗旨,必须对群众有真情,心里时刻牵挂群众。只有心中有民,才能亲民、为民、恤民,才能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民力是国家的根基,是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可承受的能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根基牢固国家才会安宁。民力,毁之易,聚之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勤政为民,既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又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既要尽力而为兴办各项事业、又要量力而行把握接受能力。邓小平曾经深情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不论是在遭受挫折备受打击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恢复职务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繁忙日子,他都忠实地履行着对人民的承诺。所以,到了晚年,他才无悔地说:“对中国的责任,我已经交卷了”。“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对群众充满真情,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安排,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洗涤思想感情上的尘埃,对人民群众常怀忧虑与急切,俯下身子,深入一线,亲历亲为,诚心实意办实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把这种责任心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在各个工作环节都体现诠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丰富内涵。
(一)考评制度。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质量和效果,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考评体系才能检测出来。这一考评体系内容应涵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始终。考评体系应包括:制定切实可行的联系群众计划情况;主动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涉及自己工作的群众需求信息情况;群众的意见、建议落实整改情况;联系群众工作对做好本职工作的促进程度如何;对联系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整改情况;群众的满意程度等各个方面。考评可采取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结果应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公示,群众有异议的,一定要重新考评和公示,确保考评结果的客观公正,使之真正起到促进工作的作用。
(二)激励制度。如果群众的态度和评价对党员干部的职位晋升无关紧要,那么他们自然难以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就没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驱动力。理论上说,党的干部对上级党组织负责同对下级群众负责是一致的,必须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结合起来。但如果群众没有发言权,难免会使“对下负责”仅仅成为道义上的抽象要求,从而也就有可能使党员干部采取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价值取向,进而滋生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不良作风,他们即使迫不得已“密切”联系一下群众,也不过是为了取悦上级领导而做的表面文章。为了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将党员干部结合本职工作联系群众的质量和效果纳入党员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其职位升降的重要衡量指标,“联系群众”质量和效果好,就有可能获得提拔任用的机会;如果在联系群众工作方面,不能沉下身、静下心,只搞形式没有实效,工作业绩群众普遍不满意,就不能升迁甚至降职。完善的激励制度能使党员干部产生密切联系群众的强大动力,也能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无形压力。这样,他们就会由在搞形式上花心思转为在取得实效上动脑筋,“联系群众”就会形成党员干部乐意、群众欢迎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监督制度。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群众感触最深,也最为痛心。因此,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的监督上,群众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推行“阳光操作”,让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参与热情,让群众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状况做出评议,并且在党员干部的考核任用上认真参考群众的评议意见,那些把联系群众当作在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的党员干部,那些严重脱离群众的党员干部就越没有立足之地、藏身之所,通过虚假联系群众博取功名的思想就不会有市场。总之,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这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大敌。建立起有效的运行机制,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发扬好,能够保证党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王克群,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教授(邮政编码 250014)
D261.3
A
1672-6359(2011)02-0118-03
(责任编辑 孔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