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北非动荡的根源与影响

2011-08-15 00:45张爱军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北非中东埃及

张爱军

中东北非动荡的根源与影响

张爱军

中东北非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实际上是相关国家长期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总爆发。从长期来看,这次的政治风暴不但会改变相关国家的政治生态,也将对整个中东地区的格局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在目前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化、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居安思危,从中东北非动荡中得出启示。

中东北非;动荡;根源;影响

今年以来,中东北非一些国家政局动荡,突尼斯、埃及、巴林、约旦、利比亚等国相继出现“政治风暴”,被认为是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中最具影响的事件。剖析中东北非动荡的根源和影响对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现实意义。

一、中东北非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源

中东北非局势的突变和动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实际上是相关国家长期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总爆发。

(一)民生恶化是社会动荡的重要根源

有人认为,中东北非相关国家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不“给力”,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若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发生骚乱的国家表现并不差。近些年,埃及是中东经济发展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GDP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4%-5%之间,即使在2007年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埃及的GDP增长率仍然超过7%。2010年埃及GDP增长5.3%,在全世界排名第49位。在这些动荡的国家中,经济增长速度最慢的是约旦,但其GDP增长率也达到3.4%,高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老牌发达国家。

由此可见,中东北非动荡的根源显然不在经济增长的层面,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其经济增长的成果没有惠及下层百姓。相关国家GDP增长率、国际社会竞争力排名等等指标,看起来不错,却没有令民众受益。在这些国家,一方面,GDP不断增长致使国际地位日益提升,而另一方面,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富人拥有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多,穷人却越来越穷。近年来,中东一些国家的民众更是承受着高失业率、高物价、高通货膨胀带来的巨大压力,民生每况愈下。

据联合国“阿拉伯国家发展报告”统计,阿拉伯国家总体失业率为14%,是全世界失业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中东,3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60%,但他们大多数没有工作。埃及政府人口委员会2009年统计,3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埃及总人口的三分之二,90%没有稳定的工作。在这次出现“政治风暴”的国家中,参与“街头抗议”的最大群体是青年,其中突尼斯近三分之一参与抗议的青年是为了表达对就业难的不满。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成为部分中东北非国家的最大社会问题。

中东北非一些国家的贫困率也居高不下。据统计,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贫困率在28.6%-30%之间,埃及的贫困率为41%、也门的贫困率更是高达59.9%。在埃及,40%的民众每天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而近年来埃及的通货膨胀率却高达10%以上,一度还飙升至20%,2009年埃及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18%。特别是2010年以来,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世界性通货膨胀,世界粮食价格提升,而中东北非国家大都是农产品输入国,这些国家食品价格应声上涨,很多人生活难以为继。毫无疑问,对低收入贫困人口来说,食品之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是最令人恐慌和不能接受的。

当贫困遭遇失业又遭遇通货膨胀,民生每况愈下,人民对政府绝望,对立情绪一遇“火花”就会爆发,形成“政治风暴”。因此,近些年来,虽然中东北非一些国家许多社会矛盾不断累积日趋尖锐,但笔者认为,其中的民生问题是促使中东民众最终走上街头、相关国家政局出现动荡的最主要原因和根源。

(二)官员专制腐败是政局不稳的直接原因

中东北非动荡国家,大都是强力人物长期统治,专制和腐败盛行,民怨沸腾。

中东北非很多国家实行威权政治模式。由于该地区民族和教派关系复杂,传统部族影响很大。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为争夺势力范围,在中东北非积极扶植亲美或亲苏的领导人上台,实行强人统治。同时,中东北非阿拉伯国家又与以色列处于长期战争和敌对状态。诸多因素结合起来,促使中东北非很多国家盛行强人和军人统治。

强人统治形成了事实上的国家领导人终身任职,一个政党长期专制,在位总统长期执政。到这次“政治风暴”为止,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已执政23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执政30年、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执政42年。

强人政治和事实上的终身任职,最终导致领导人大权独揽、腐败盛行。突尼斯、埃及等国长期实行专制统治,上层精英大都出身豪门,官僚习气严重,统治者家族和各级官员生活奢侈,对百姓疾苦不闻不问。下层民众自由、民主、民生的诉求长期被压制,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在埃及,以穆巴拉克家族为代表的权贵阶层攫取了巨额财富,有美国官员认为,穆巴拉克的个人资产至少有50亿美元,美国媒体甚至声称穆巴拉克家族资产多达700亿美元。埃及民众普遍认为,穆巴拉克把国家的发展成果主要用来让自己、家人和亲信致富,因此穆巴拉克最终遭到民众反对而黯然下台。在突尼斯,本·阿里家族的腐败问题也让他最终彻底失去了民心和执政基础。

(三)西方国家的“民主”塑造是导致动荡的外部因素

中东北非国家动荡政局的背后都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影子。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东政策”扭曲了该地区的政治结构和政治版图,“9·11”后美国又在相关国家强力推行“西式民主”,这是引发和加剧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的外部因素。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一直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极力维护其在中东的现实利益和影响力。为了获得石油资源和保障盟友以色列的安全,半个世纪以来,美国一方面强力打压、甚至不惜用武力推翻中东的反美政府,另一方面极力扶持亲美政权、包括强力维护亲美的专制政权。

但同时,美国又试图在全世界范围推广其西式“民主制度”。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发现,参与“9·11”袭击的恐怖分子中竟有15人来自其最大的盟友沙特,这促使美国精英们全方位反思其中东政策。他们反复研究了恐怖袭击的根源后认为,单是依赖亲美政权并不能保证美国安全,而惟有民主化才能消除中东“反美恐怖主义”,进而维护美国安全利益。基于此,从小布什政府的“大中东计划”开始,美国不断加大对中东北非国家“民主”改造的力度,积极在中东推销西式“民主”理念。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曾经指出,“在历史上,西方维持自己在中东利益的通货是贿赂和大棒,他们可以对独裁者进行收买或胁迫。随着中东地区民众的觉醒,西方需要新的货币,对人民必须要用民主劝说的方式”。[1]

实际上几年前,美国就开始秘密支持埃及的不同政见者。例如,埃及这次动乱的策划者是“4月6日青年运动”组织,早在2008年4月6日,10万多名埃及网民通过“脸谱”社交网站支持大迈哈莱市的工人罢工,并成立埃及“4月6日”青年运动组织,该组织立刻得到了华盛顿的密切关注。2008年12月,“4月6日”青年运动的有关成员应邀前往纽约,与美国一批高级专家共同“寻找利用数字技术推动自由和公平,反对暴力、极端主义和压迫的最佳手段”,并向美国国务院承诺要在2011年大选之前“推翻政权”。

我们注意到,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即发表兴高采烈的讲话:“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鲜有时刻能有幸见证历史的发生,而现在正是这样一个时刻。埃及人民发出了呼声,他们的呼声被听到了,埃及永远不可能再回到原状!”正如有媒体所指出的,穆巴拉克下台后,只要看看美国那么多记者到开罗“解放广场”欢呼以及美国自由民主派评论家的那种得意忘形,就可以证实西方国家在中东北非动乱后面的黑手。

我们还应注意到,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对中东北非的动荡推波助澜,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功不可没”。从客观条件看,中东北非的动荡局势之所以迅速扩展,信息的快速传播是重要推手。正是由于近年来美国发明的“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等社交网络手段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导致动荡国家的局势迅速发展,导致中东国家之间互相“传染”,也导致西方可以轻松地推波助澜。

2011年2月15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了第二次互联网自由演说,在总结“推特”和“脸谱”等社交媒体在中东北非政局动荡中的积极作用后,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了美国互联网新战略:以“互联网自由”这一理念作为核心,从资金、技术和政治上支持网络活动分子在各国活动,以借助建设“开放自由”的“全球互联网空间”推进美国外交政策。

可见,中东北非一些国家的动荡,是各种“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各个方面的内部根源和外部条件。

二、中东北非动荡的影响

目前,中东北非规模大、范围广的乱局尚未尘埃落定,虽然有的国家局势仍具不确定性,但动荡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毫无疑问,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对该地区相关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冲击最大。

从短期情况看,相关国家社会秩序一度混乱,民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埃及、也门、约旦、巴林、突尼斯、利比亚等国经济蒙受了重大损失。据埃及统计部门2011年2月17日公布,埃及的政局动荡已经给制造业、建筑业和旅游业造成了超过100亿埃镑(约合17亿美元)的损失。这一数字接近埃及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二十分之一。多家跨国金融机构已经将埃及2010至2011财政年度的经济增长率从先前预计的6%以上调低到3.5%—4%左右。连日的动荡还引发了严峻的社会治安问题。利比亚甚至陷入内战、面临分裂阴影。利比亚自动荡以来,逐渐形成了以东部的黎波里为中心的政府军控制区域和以西部的班加西为中心的反政府武装控制区。目前,经过几轮较量,政府军和获得美法等西方国家支持的反对派武装形成僵持局面。法国等少数国家已开始承认利比亚反政府武装的“合法性”,并积极推动其建立西部的反对派政府。这种僵持局面若长期持续下去,利比亚国内两个敌对的政治实体势必会发展成为两个敌对的政府,利比亚面临分裂阴影。

而从长期来看,这次的政治风暴不但会改变相关国家的政治生态,也将对整个中东地区的格局乃至世界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一)对中东北非相关国家的影响

这次的政治动荡会带来中东北非相关国家内外政策的一系列调整。

一是部分国家的政治体制会出现相应变革。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变革,相关国家政治体制中会增加形式上的民主因素。2011年3月19日,埃及全民公决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埃及总统任期4年,且只能连任一次。这就改变了穆巴拉克统治时期宪法规定总统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的情况。目前,正与英美等西方军队以及反政府武装进行战争的利比亚政府也声明,准备就选举、全民公投等改革措施进行谈判,发言人穆萨明确表示“政治体制是可以谈判的。”

但是,政局的变化和体制的相应变革能否解决相关国家的固有问题,则还有待继续观察。正如突尼斯政治观察家阿卜杜·卡迪尔·贾吉德指出的,“新的政治架构绝不是加入若干反对党领导人这么简单,它应该更具效率。否则,‘强人政治’将不可避免地再度上演,而与其相随的贪污、腐败和家族权力膨胀等负面伴生品也将再度阻碍突尼斯的发展道路。”

二是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力量会出现新一轮洗牌。其中,埃及作为该地区举足轻重的大国,埃及政局及其外交走向会对整个中东格局产生一系列影响。虽然埃及“革命”后,有意思的现象是西方欢呼,伊朗和哈马斯也欢呼。但现在断言埃及“革命”一定是西方的巨大胜利或埃及新政府一定会是伊朗和哈马斯的盟友,都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最早与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埃及的变革将对以色列安全环境产生较大压力。而以埃及政权更迭为契机,伊朗在中东的作用则有可能增强,2011年2月22日经埃及过渡军政府批准,两艘伊朗军舰顺利完成了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首次对埃及苏伊士运河的穿越,伊朗显示了自己的区域影响力,并会以此影响力进一步平衡自身在核问题上的压力。

总起来说,中东北非地区政治生态复杂,民生民权问题、民族宗教矛盾等纠结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相关国家变革的后续效应仍在持续发酵过程中。

(二)对美国外交布局的影响

中东北非国家的动荡对美国外交的影响也很复杂。一方面,中东北非局势变化对美国有有利的因素,相关国家特别是埃及的变革将“鼓励”美国继续推进“民主改造”中东的战略,美国希望以埃及的“民主”变革为样板,进一步扩大美国价值观在中东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中东北非变局也使美国外交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是美埃关系存在变数。尽管奥巴马政府是在反复评估了埃及政局的走向后才毅然抛弃了穆巴拉克政府,但埃及示威民众的核心诉求除了反对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脱节、反对专制腐败的集权政治体制外,还包括不满穆巴拉克政府过于亲美和迁就以色列的外交政策。穆巴拉克政府的亲美立场尤其遭到了在此次骚乱中表现活跃的穆斯林兄弟会的反对。因此,埃及新政府会更加谨慎地对待同美国的关系。毫无疑问,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可以为埃及赢得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和更多的国家利益。

二是美国与中东其他国家的关系面临微妙变化。经历埃及动荡后,尽管美国在中东政策中试图调整与执政者和民众打交道的方式方法,在“高唱民主”的同时,也努力避免疏远盟友而损失自身现实利益,但无论如何,美国政府在紧要关头抛弃穆巴拉克,已经使沙特等其他亲美的温和派阿拉伯国家产生了不信任感。其中,沙特的“民主水平”一直被西方认为处于世界最后几位。但由于美国和沙特的特殊关系,从未有美国总统向沙特提出过民主化要求。而这次美国在中东多国“民主化”骚乱过程中的立场、特别是对穆巴拉克的态度却引起了沙特的不安。沙特王室开始担心“美国再也不能发挥坚强后盾的作用”。

三是美国的全球外交布局会出现微调。如何挽回抛弃穆巴拉克对沙特等中东盟友的消极影响,如何遏制伊朗日益扩大的影响,如何安抚紧张不安的以色列,如何应对利比亚的内战局势等等,都是美国在中东地区必须面对的新挑战。这必然意味着美国在一段时期内将不得不把更多精力再次分配到中东,从而减缓和牵制美国在其他地区包括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和进程。

(三)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中东北非的动荡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格局,但会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中东是全球恐怖主义活跃的地区,中东动荡使恐怖势力增加了活动空间,有可能使恐怖势力借机壮大,从而导致恐怖主义在全球蔓延,增加全世界安全稳定的压力。

中东又是世界石油主要产地,如果中东产油国局势动荡蔓延,原油价格将会持续上涨。同时,从全球石油运输的角度看,苏伊士运河是石油航运重要的必经之路,通过运河的航运吨位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90%以上。中东北非局势紧张若影响到航道安全,会造成石油的海运成本大幅度提高。这些因素都会使国际油价持续高位震荡。

毫无疑问,高位油价会成为全球经济的负担。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2010年经合组织34个工业化成员国的石油进口成本激增了2000亿美元至7900亿美元,由此带来的收入损失,相当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5%。如果油价持续在每桶100美元以上,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负担。就目前的油价来说,在石油上的支出可能会让全球GDP减少5%。同时,原油作为重要的基本原材料,其价格的飙升会把成本压力传导至产业链的中下游,导致相关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进一步加大各国输入型通胀压力,这为“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四)对中国经济与外交的影响

中国对中东北非国家一直奉行不干涉内政和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作为其动荡局势的“旁观者”,中国总体上不存在外交领域的风险,中东地区的政权更迭不会带来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震荡。但中东北非动荡对中国经济以及能源安全的负面作用显而易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大了在非洲、中东等自然资源丰富地区投资的力度,双边贸易额也不断增长。中国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埃及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势必影响中国在相关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利比亚内战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实际经济利益。相比美国和欧盟在利比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能源开采行业,中国在利比亚则有很多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因此资产损失较大。同时,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中东北非局势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

在外交关系方面,有专家认为,中东动荡可能形成很多真空,中国可以填补,中国的中东政策应改为“积极参与”,并在重塑中东过程中大有作为。但笔者认为,中东问题错综复杂,中东相关国家的发展模式要靠中东人民自己选择,中国应该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要同中东国家发展互惠共赢的经济关系,发展模式等方面则不应强加于人。

另外,中东北非局势的变化会间接地对中美关系产生影响。一方面,美国会总结“经验”加大对中国西化分化的政治压力,而另一方面,中东北非动荡却又会分散美国对付中国的外交资源。2010年,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已向亚太方向调整,中国的军事发展方向一度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关注的重中之重。但2011年在中东北非局势持续不稳定的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发展或许会出现更大的战略空间。

三、中东北非动荡对中国的启示

中东北非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虽然同中国有很大不同,但中国在转型时期也存在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贫富差距、物价攀升、腐败问题、外部势力的西化分化等都是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目前社会矛盾不断尖锐化、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的确应该居安思危,从中东北非动荡中得出许多启示。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

中东北非社会动荡最主要的根源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只让富人更加富裕了,广大民众依然贫困,民生问题没有解决,直接导致民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和社会的不稳定。因此,中东北非动荡给中国的最大启示是,治国安邦,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问题,发展固然是硬道理,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成果一定要惠及人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今后一段时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基于此,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两会”期间则强调指出:“领导干部的政绩应该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以高楼大厦和项目作为最高标准。”[2]的确,中东北非乱局的负面教训应进一步坚定中国各级政府的信念,要时刻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行动指南。只有这样,中国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在中东北非动荡的大背景下,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3]

(二)政治模式的沿革应该符合本国国情

近些年以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试图在全世界推广其“民主制度”,但是,中东目前的乱局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表明,任何国家政治制度的沿革必须符合本国的社会和文化特点,否则只能带来动荡和混乱。

中东北非等国家政局的动荡固然有民众对长期专制体制不满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却不是简单的“民主”问题。事实证明,照搬的“民主”解决不了经济发展问题,改善不了民生,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在有些国家却只能使社会更加混乱。民主之花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得很“灿烂”,但种在中东的沙漠里长出的可能是荆棘。特别是考量中东国家的走向不应只关注政治力量,还应该考虑到背后的教派、部族、文化等等因素。

“水土不服”正是西方民主模式在很多国家频频失败的原因。美国已故著名学者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一书中写道,非西方国家的选举,常常诱使政治家提出那些最能为他们带来选票的诉求,而这些诉求往往带有种族主义、宗教教义和民族主义的色彩。这些诉求会加剧国家的分裂,并导致反西方的政治领袖和政策的胜利。[4]

事实还证明,所谓的西式民主也不能解决腐败问题。菲律宾、印度、印尼等等很多所谓的民主国家仍然腐败盛行就是实例。因此,西式民主绝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有专家反复提醒过中国,政治转型期切忌民主幼稚病。不管哪种体制,经济、社会不发展就会导致动荡;不管哪种模式,经济发展了,民生改善了才会得到人民拥护和欢迎。

(三)社会管理要充分重视信息的作用

社会稳定有赖于有效的社会管理,而中东北非乱局证明,社会管理必须充分重视信息的重要作用。在当今信息社会,社会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环球时报》报道,埃及网民占总人口的20%以上,其“脸谱”用户在阿拉伯国家中排第3位。以“脸谱”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贯穿埃及危机从酝酿、爆发、升级到转折的全过程,这些新媒体对信息的快速传递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及反对派力量的“放大器”。谷歌中东及北非市场部主管戈宁就是在“脸谱”网站上设置反政府网页,将战火烧至埃及全国。他最近宣布计划写一本书,叙述网络在这次埃及革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戈宁表示:“如果你想解放一个社会,给他们网络就对了。”[5]

早在2010年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发表鼓吹互联网自由的演讲,当时她在谷歌问题上对中国政府进行指责,并宣布,美国国务院将向促进网络自由的草根运动提供资金,美国政府将把互联网视为美国长期在海外推进民主的重要工具。而中东北非动荡后,受网络战成果的鼓舞, 2011年2月希拉里发表了第二个鼓吹全世界开放互联网的演讲,表示美国已经向技术人员和活跃分子奖励了两千多万美元用于寻找途径突破“网络压制”,今年将再投入2500万美元。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称,突尼斯和埃及的事件凸显互联网实实在在的巨大作用,“奥巴马政府已经为推动网络自由行动起来”。[6]

实际上,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对互联网都有自己的管制措施。在信息自由方面,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显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奉行双重标准。针对这种情况,中国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高度重视信息传播的作用。由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效应,信息化往往会更快地传递放大负面事件。因此,中国必须重视同西方国家争夺话语权,要保证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占主导地位,谨防社会的负面信息被西方刻意无限放大。正如胡锦涛所强调的,中国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7]无论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中国要保持社会稳定,的确需要主流信息的正确引导。

(四)保障经济安全必须尽快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后,世界油价的飙升再次告诫我们,石油是一种极具政治性的产品,世界近代史上三次油价大涨均与中东政局相关。一个国家对石油、特别是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过重,经济发展必然存在较大风险。

有人认为,中东动荡从能源进口的角度看,美国会觉得很“麻烦”。但实际上“9·11”事件后,美国已经深刻检讨了由于高度依赖中东石油而全球战略被牵制的弊端。因此美国下大力气调整了自己的能源战略,逐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尤其逐步减少从中东的原油进口。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从2001年到2009年美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已经减少了超过三分之一,目前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只占其石油总进口量的23%。

而中国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却仍占较大比重,因此,中东北非政局的动荡会严重威胁到中国能源供应的稳定,进而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安全。中国今后必须强化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扩大能源进口渠道,加快完善多层次的储备体系,以完善的能源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1]黄培昭等.美国承认在中东有两副面孔[N].环球时报,2011-02-22.

[2]温家宝.转变发展方式归根到底是转变政绩考核观[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 B/1024/14013333.html, 2011-02-27.

[3][7]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2-20.

[4]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5][6]青木等.希拉里再赌互联网外交[N].环球时报,2011-02-18.

张爱军,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哲学、科社、基础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邮政编码 250014)

D815.4

A

1672-6359(2011)02-0110-05

(责任编辑 胡爱敏)

猜你喜欢
北非中东埃及
Hide-and-seek for Halloween万圣节捉迷藏
北非路痴来集合
埃及艳后(外二首)
北非印象·摩洛哥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埃及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兔子与斐波那契数列
山推800万元装载机大单落定中东市场
埃及火车追尾25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