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保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厘清的几个命题*
隋保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命题,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命题带有普遍性。对这几对命题要进行辩证分析,厘清其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时,形成了“结合论”、“选择论”、“创建论”等不同的观点,而被大多数论者所接受的则是“结合论”。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尽管中国的具体实践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却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具体实践,就是指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指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总结、概括实践经验,使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逐步形成中国式的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对实践经验的哲学总结,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功能,却在无意中弱化了或忽视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如果一种哲学缺乏民族的土壤,缺乏民族的思维特征,则注定这种哲学不可能在这个民族中生根、开花和结果。作为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更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相结合,它的逻辑范畴、语言形式、逻辑方式必然是中国式的,具有中国特点。只有如此,它才能真正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真正的中国哲学。
中国的具体实际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是包含在特定时代中的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总和,是对特定时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总概括。[1]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具体实际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本身包括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现实;二是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的具体实践如前所述是指中国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实践活动,也就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活动。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内容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哲学精华相结合。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反思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使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2]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当前现实相结合。这也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中国的当前现实,从中找出带有普遍性的哲学问题,为中国的具体实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然,中国的现实是既包含国内形势也包含国际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现状。第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当前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指导实践又总结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等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和社会主义实践领域的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二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地说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运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国和外国哲学的精华,用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二者相互联系。首先,二者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和共同的形成路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次,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它可以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进而推动其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既可以进一步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又可以使中国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如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等;再次,二者都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都离不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都是在中国具体实践基础上,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接受中国实践的检验。
另一方面,二者又有区别。首先,二者的内容不完全相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而且还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其他理论,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次,二者的特点也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广泛,而且比较具体,更多的是与具体的实践相联系,往往以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形式出现,如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和结果则比较抽象,它往往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式出现,为中国实施具体实践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如实事求是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和谐发展思想等。再次,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和结果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过程相一致的,对中国具体实践的指导是具体的,往往是以路线、方针政策的形式出现,其作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时效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和结果与中国的具体实践过程不完全一致,它有时超前,有时滞后,这是由哲学本身反思和预见的特点决定的,但是其作用却是深刻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影响的是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它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式对人的活动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根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有部分学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我们暂且不论这两个命题的政治意蕴,先就“某理论在中国”和“某理论中国化”二者的含义及关系作简单分析。
“某理论在中国”是说,某种理论、学说在中国的际遇即在中国的状态,它包括某理论、观点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作用、地位,以及对该理论的评价等,“在中国”意味着该理论在中国的存在状态及其命运。当然,“在中国”更意味着该理论本身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它是外来的或外部输入的。外来的或外部输入的理论观点在中国的命运,是由该理论观点本身的性质、内容、形式与中国人对它的需要、态度以及在中国的作用来决定的。不论该理论观点正确与否,它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或浪花一朵;也可能在一定时期或范围存在并掀起一场运动或潮流;甚至被许多中国人接受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渐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理论形态,成为中国人的思想,或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当“在中国”的外来理论逐渐地具有中国特点并发挥作用时,则说明这种理论正在或已经“中国化”了。“某理论中国化”是说,某种外来的理论被中国人接受并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理论。它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它本来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外来的理论,但是现在已经在中国存在;它正在适应中国,在中国扎根并从内容和形式上变得有些中国模样;它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已经成为中国自己思想的一部分。所以,“某理论在中国”和“某理论中国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互联系是说,“在中国”是“中国化”的前提条件,“中国化”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某理论要“中国化”首先必须“在中国”,没有“在中国”就没有“中国化”。“中国化”是“在中国”的外来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的外来理论能否“中国化”,关键在于它是否能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相结合就有可能“中国化”,否则就不能“中国化”。“在中国”和“中国化”的区别表现为,二者的地位、结果不完全相同。“在中国”只是表明某理论在中国存在,至于其地位和前途那就要看该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述,它有可能昙花一现,也可能暂时或一定范围起作用,还有可能真正变成中国化的东西了;“中国化”表明,“在中国”的外来理论正在或已经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在或已经变成中国自己的理论了。所以,某理论“中国化”必然以“在中国”为前提,但“在中国”的外来理论却不一定能“中国化”,某理论的“中国化”是“在中国”的外来理论的深化、本土化。
现在,我们再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两个命题。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共同的地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首先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在中国存在了;其次,它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可能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则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中国存在着,而且正在或已经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了。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了。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则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将可能变成了现实。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命题并非是水火不容的,而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如果不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否定已经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目的,而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来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也未尝不可,不值得大惊小怪或大批特批,只不过要对二者的关系作正确理解。当然,如果是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客观历史、否定已经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目的,而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则必须予以揭露和批判。
[1]孙正聿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2)[M].人民出版社, 1991.53.
[3]刘先春,吴祥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解读[J].理论学刊,2010,(10).
[4]王伟光.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N].人民日报,2010-09-28.
隋保禄,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教授(邮政编码 277160)
B27
A
1672-6359(2011)02-0066-03
山东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检视”(J09WA56)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