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外资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

2011-08-15 00:45孟姝王真刚小春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利用外资外资经济

孟姝王真 刚小春

转型期我国外资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

孟姝王真 刚小春

当前国内外形势中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因素并存,短期困难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际和国内环境彼此影响,不确定和不可预料的因素较多。要深刻认识世界经济贸易新走势,世界经济格局新调整,根据转方式、调结构的新要求,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的新任务,千方百计稳外需、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努力化解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对我国外资经济的不利影响,并根据不利影响指出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相关政策。

转型期;外资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发展阶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并带来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在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正是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外资经济的发展将呈现新的变化,这也构成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

2010年,金融危机逐渐衰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金融危机的滞后反应仍然存在,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既面临发展机遇又要面临严峻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一是2010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缓慢复苏,外资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总体趋于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9%,其中发达国家将增长2%,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增长6%。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不振可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由于后危机时代竞争的需要,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增强,各国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出口企业仍将面临更多的贸易风险。三是利用外资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在中低端产业方面,周边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在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价格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我国低生产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在中高端产业上,我国也将在高科技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直面与发达国家的竞争。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推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系列举措,这将给利用外资和进出口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促进外资结构调整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二是2009年我国先后七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放宽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实施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外贸政策具有滞后效应,因此,这些政策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三是引资新优势有待提升。在产业优势方面,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与国际对外投资结构不相匹配,承接国际资本转移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要素成本优势方面,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上涨、税收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要素成本优势逐渐弱化,此前过分依赖要素成本优势的引资策略有待进一步调整。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趋势与特点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趋势

我国利用外资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79年到1986年,外资主要来自于港澳,投资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产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服务业;1987年至1991呈稳步上升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台湾地区的投资增加,投资区域向东部地区扩展,投资产业投资于出口型生产项目;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至1993年,是高速发展阶段;1994年到2000年是调整发展的第四阶段,跨国公司较多进入,更多行业开始利用外资; 2001年以来进入了成熟稳定的第五阶段。2001年至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4382.88亿美元,年均626.13亿美元。

在2001年和2002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吸收了535.0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创出606亿美元的新高,约占世界总量的9.8%:2005年实际投资603.25亿美元; 2006年全国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同比下降了5.7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74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从1993年起,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收入较低,储蓄也相当不足,缺乏经济建设资金。从1979年开始,中国利用外资总额快速增长,至1993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已经增至389亿多美元,仅次于美国,处于世界第二位,2007年则达到748亿多美元,居发展中国家之首。1979——2007年,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达到633981个,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到632 298个,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9574亿美元。引进外资的70%进入到了工业制造业部门,1990年外商投资工业产值在我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28%,到2007年已经超过了30%。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583万人,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另据商务部统计,中国目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雇员有2800万人。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1%,税收占全国的20%,进出口占全国外贸58%。

(二)我国外资经济运行特点

近年来,我国外资经济根据发展实际情况,切实改善外贸发展环境,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外商投资引导,扩大外贸环境,努力开拓新的利用外资方式,我国外资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外贸出口总量略有下降,结构有所优化。我国加工贸易逆势增长,外资企业出口相对好于内资企业。传统市场比重降低,开拓新兴市场效果明显。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国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外资来源和投资方式中,大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境外返程投资仍然是拉动外资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国别看,亚洲资金仍占较大比重,但外资来源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从合作方式看,独资企业占较大比重。外商投资开始,为了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一般采用和中方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而以企业经营不善等借口通过增资扩股,最终完成对企业的独资占有。

3.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地域分布,三产比重分布不同。一直以来,第二产业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绝大部分;第三产业吸引外资数额小于第二产业,占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例还略有下降;第一产业吸引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很小。

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境外资源开发成为境外投资的热点。2010年,我国增加境外投资开发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逐渐增多,占全国境外资源开发中方投资的比例增多。境外并购成为境外投资的重要方式,境外并购项目中方协议投资总额已经逐渐占到境外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工程承包带动作用明显,占全国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增多。

三、我国外资经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

2011年,我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稳外需、促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把扩大开放作为拓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的一项基本政策,把保持外贸稳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外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机遇

虽然我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但目前经济企业回升的大趋势仍然蕴含着很多机遇。

一是世界各国投资限制的放宽为“走出去”创造了良机。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振兴计划,放宽投资领域限制,为我国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同时,我国正在积极构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多边合作框架,建立对话机制和平台,并不断研究和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有利于我国企业积极稳妥地“走出去”。

二是全球经济的回暖为“引进来”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的复苏,外商投资能力逐渐回升,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不断演进,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纷纷放宽了高技术领域特别是环境和新能源领域技术输出,合作态度积极,有利于提升利用外资产业结构。

三是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促使国际贸易回暖。在各国政府干预和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下,世界经济逐步走向缓慢复苏。2009年三季度以来,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开始有所回升,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增速明显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都将由降转升,其中,全球贸易将增长3.9%,贸易增长5.8%,投资增长15%,国际金融市场趋于稳定,实体经济出现复苏态势,有利于遏制国际贸易下滑势头并逐步回升。

四是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为涉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国内经济在企稳的基础上持续回升,不仅为外商投资者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也使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扩内需等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提高了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挑战分析

尽管我国外资经济发展蕴含着重大机遇,也要看到还面临异常严峻的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来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看,不少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金融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机制不活,效率不高,社会负担和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仍然阻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尚未完成,新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完善。

二是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地区分割、行业垄断仍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低,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覆盖面较窄,统筹层次低,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逐步消除上述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政府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加入世贸组织最大的挑战就是政企不分,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按照WTO规则不允许政府的权力进入市场,政府在微观经济领域内是不能有所作为的。政府的职责是搞好宏观调控,但是我国的外贸管理体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企不分,政府干扰企业的活动多,企业还没成为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与入世后的客观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中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尽管我国已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已经取得明显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是我国发展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弱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缺少具有国际品牌的产品。国际知名品牌会使得企业更顺利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它越来越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没有品牌就等于没有市场,未来世界地图就是世界品牌的版图。根据世界著名品牌顾问公司“INTERBRAND”2003年度“世界最有影响力100家品牌”评选活动表明,可口可乐品牌价值达到704.5亿美元。而我国最有价值海尔品牌的价值只有265亿人民币,可见差距是巨大的。塑造企业的国际形象,学习和借鉴国外著名品牌国际化的战略,创出世界名牌,已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

二是企业管理水平差距大。与发达国家和著名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管理较落后,特别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企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三是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将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国际竞争力。2003年,国际竞争力中的企业管理竞争力要素中,中国除劳动力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外,其他要素都在低水平上。在参与排名的51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综合生产率是泰国的60%,巴西的46%,马来西亚的33%。在获取合格工程师和称职高级管理人员状况的国际比较中,我国仅排名在51位和50位,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4.金融体制的不健全。虽然我国的金融体制已经历了多次改革,但现行体制仍然存在一些明显弊端,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国有银行呆账、坏账等现象严重,外币、同业拆借、证券回购利率的市场化水平不高,现行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还很不完善,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可兑换,直接影响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和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融合。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我国外资经济发展必须适应国情,为国内发展服务,若偏离此道,就谈不上国家发展。必须明确国内发展要考虑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在转型期,我们要立足国内,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要鼓励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充分利用国外的管理、资本和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壮大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实施“引进来”开放战略。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引进来”,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引进来”并不是只要是外国的就都无条件地“请进来”,而是要在综合考虑对国内的产业和产品发展水平的影响及其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影响下决定是否引进。同时要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有能力的尽力自主开发,增强我国技术能力,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应有之义,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要求也更迫切。我们要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引进来”的规模和质量,大力推动“走出去”战略。首先,在政治上,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树立我国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祖国统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其次,在经济上,实施“走出去”,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我国设备、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有利于形成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更好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且可以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根本途径。

(三)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法宝是加强金融体制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规模明显加大,金融衍生产品和创新工具明显增多,金融风险已不可避免。完善金融监管制度,首先,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预警网络机制;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严格把关,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维护国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其次,加强政府对外债的统一管理,合理控制间接利用外资规模和结构;要统一债权,加强债权集中管理,同时注重外债的使用效益,杜绝消费化使用外债错误倾向。第三,化解银行不良资产,卸下国有银行和企业的包袱,加快国有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科学转变的改革,重构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银行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第四,稳定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应建立具有自我约束、公开透明、高效运作、监管严密并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应尽快抓住当前亚洲经济复苏、金融市场相对稳定、我国外汇储备充裕等有利条件,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

(四)我国外资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改善贸易环境。根据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改变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对亚洲传统市场,继续深挖市场潜力,重点做好钢铁、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产品的市场开发。积极开拓非洲、俄罗斯、印尼等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把抓洽谈、抓成交当作对外贸易工作的重点,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洽谈成交、小组出国推销成交、函电往来成交以及交易会、博览会参展成交,通过开展各种贸易方式,争取多成交,早成交,把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境外办企业、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立体式综合开发,带动我国产品的出口。坚持主动出击与积极应对并重,努力降低贸易摩擦影响。加强检测预警,密切跟踪主要市场贸易保护措施动向,适时发布国际贸易信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对策,保驾护航,建立国际贸易摩擦快速反应和应对机制,做好钢铁、纺织、化工、轮胎重点商品贸易摩擦应对工作,提高应对率和胜诉率。

(五)我国外资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是积极稳妥丰富外资利用方式。1.首先用好内资。从当前投资、储蓄和外汇储备来看,我国有着庞大的内资储备。要利用外资首先要利用好内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当前。为此,要加速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健全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金融产品种类,拓宽储蓄转为投资的渠道,增强市场活力,充分利用内资。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首先要对内开放,老百姓不能只有存款权,要加强对普通百姓的贷款权,拓宽直接投资渠道,丰富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品种,只有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渠道,方能使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变高储蓄率为高投资率,确保资本金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不闲置浪费,并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在内资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所需资金再由外资增补。国际经验表明,凡在国际经济竞争力方面提升迅速的国家,基本上采取吸引国际间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包括证券融资、利用投资基金、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和BoT投资等等。我国应在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积极运用企业并购、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境外上市等形式利用外资,以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尽早与国际资本市场连接,完善经济发展体。

2.加强政策协调,促进平衡发展。应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我国目前的资金相对充裕,外汇储备充足,国际贸易收支每年都略有结余,建设资金缺口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引资重点应该转向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鼓励在华外资企业提升研究与开发能力,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加速服务业的开放,促使外资向知识型现代服务业流动;积极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管理技术,着重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从而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在政策方面,扶持外资继续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实行产业优化升级管理。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平衡我国的地区经济结构,实现地区间均衡发展。国家要在原有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基础上,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产业特点,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中西部的引资政策。中西部地区也要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及市场潜力,鼓励和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于资源开发项目及相关的基础设施,继续支持外商投资于高质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中西部地区拥有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可适当引进一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项目,利用外资改造现有老企业,形成新的工业体系。

3.创造更加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利用外资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需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消化所引进的外资,最终目标是实现以外资推动经济增长。因此,在利用外资过程中,需要积极推动其他政策与外资政策的协调,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在抓好水电、交通、通讯等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把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放在软环境上,形成有利于吸引外资进入的新领域、新体制和新环境,包括建立完备公正的法律环境、营造统一规范的政策环境、创造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等。

孟姝王真,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讲师;刚小春,济南黄河路桥工程公司(邮政编码 250014)

F832.6

A

1672-6359(2011)02-0030-04

(责任编辑 张讯)

猜你喜欢
利用外资外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中外资管合作大有可为
人民币债券为何持续受到外资青睐
外资进入A股:用其“利”防其“弊”
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创新高
20条稳外资措施将出台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利用外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