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生 罗玉祥
宣城市扎实推进“难点村”治理工作
陈国生 罗玉祥
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强化责任,明确目标,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扎实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有56个“难点村”,已有55个完成治理任务,占总数的98.21%。
该市坚持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为着力点,认真分析每个“难点村”存在的现状,剖析“难点村”存在的原因,探索“难点村”治理的方法,“一村一策”地扎实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不断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切实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自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以来,该市着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长效机制,为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领导是关键。该市将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工作机制作为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的前提,及时调整、充实了市村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亲自挂率,市委组织部长和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责职,明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为切实发挥领导的联系协调作用,特别是县级领导的调研、指导作用,各县市区通过在“难点村”召开调度会、现场办公会、联系座谈会等形式,切实为“难点村”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督促落实村干部“三位一体”报酬激励保障,完善以村党组织书记为主的村干部实绩考核和民主评议办法,并将民主评议结果与绩效报酬挂钩,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难点村”台账。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该市对照“难点村”认定标准,认真开展了调查研究,摸清了本地区“难点村”的数量、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后果等,建立了“难点村”台帐。二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是开展“难点村”治理的保障,该市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村委会议事制度、村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村民自治章程等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按照治理完成一个考核验收一个的原则,对完成治理任务的“难点村”及时进行考核验收,登记销号,并建立治理档案,实行跟踪问效,对反弹的“难点村”重新治理。
(一)制定治理方案。在全面摸排调查的基础上,该市及时制定了《关于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治理的总体目标、治理任务、方法步骤及要求,有效地指导了各地的治理工作。各县市区也结合“难点村”实际,细化方案,使治理工作更有针对性、操作性。
(二)抓好宣传发动。该市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简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多种传播方式,着重发挥党政报刊、网站等主平台作用,突出宣传“难点村”治理的重大意义及好的经验做法,形成“难点村”治理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督查指导。2010年初,该市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即组织人力,对全市“难点村”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4月22日,该市召开了全市“难点村”治理工作汇报会,总结前一阶段“难点村”治理工作开展情况,部署下一阶段治理工作任务。10月份,该市再次组织人力,对全市“难点村”治理工作进行督查,较好地推动了“难点村”治理工作。各县市区也结合实际,开展了不定期的督查指导,较好地推动了“难点村”治理工作。
为扎实推进“难点村”治理工作,该市采取“四个一”措施,强力推进“难点村”治理工作的开展。
(一)确定一名县级领导联系。该市结合当地实际,确定每个“难点村”由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作为“难点村”治理的直接责任人,具体指导、协调“难点村”治理工作,并将“难点村”治理情况直接与该名领导的工作业绩挂钩,强化了责任意识,加强了“难点村”治理的领导力度。
(二)派驻一个工作指导组。该市从各县市区直属单位,抽调一批思想作风硬、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作组,进驻每个“难点村”,调查村情、民情,分析“病症”、原因,掌握“难点村”的第一手资料,同“难点村”的干部一道,制定治理方案,并对治理工作进行全程指导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保证了治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三)挑选一个共建单位。该市根据“难点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挑选县市区直属单位与“难点村”结对共建,进村指导,驻点帮扶,为“难点村”办实事、解难题,做到治理工作不达标不离村,不完成任务不脱钩。各共建单位积极发挥自身在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项目、资金、培训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向“难点村”倾斜,推动了“难点村”的经济发展。泾县宣纸集团帮扶榔桥镇河西村建立宣纸潦草基地,宣州区烟草发展局帮扶黄渡乡峄山村大力发展烟草产业等,都有力地促进了“难点村”的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选派一名第一书记。该市将“难点村”作为第四批选派干部的必派村,将“难点村”的实际需求与选派干部的个人专长及选派单位的资源优势统盘考虑,为每个“难点村”选派一名综合经济部门或涉农部门的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增强治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选派干部到“难点村”以后,从理顺村“两委”关系入手,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规范议事规则,积极发扬民主,使“难点村”治理科学、民主、规范。该市还充分发挥选派项目资金的“酵母”作用,帮助选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选准发展项目,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据统计,选派干部为“难点村”共带来选派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引进带动项目50多个,较好地推动了“难点村”的经济发展。
“难点村”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多管齐下。该市根据“难点村”实际,积极整合有关涉农工作事项,从五个方面强力推进治理工作。
(一)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相结合。该市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城市基层组织对口支援“难点村”,有效实现强势部门和优势资源向“难点村”倾斜,促进了“难点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自去年以来,该市共向“难点村”引进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项目100多个,如广德县交通局等部门投入150多万元,帮助桃州镇钱村完成10公里通村公路拓宽,14.6公里水泥路面浇筑,投入80多万元完成2座小二型水库出险加固及配套工程;宁国市水务局帮助方塘乡葛村修建2座小型水库;宣州区直属单位向“难点村”联系帮扶资金63万元,倾斜项目8个,13个村进行土地置换650亩,发展烟草10500亩,种植中草药1800余亩,争取烟水配套资金900多万元,兴建工程烟水配套11处。同时,该市还充分发挥选派资金示范作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来源。如郎溪县新发镇涧西村利用选派资金在集体水面大力发展河蟹养殖,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提高集体实力,又增加农民收入;宁国市汪溪街道古林村依托“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选派资金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香菇种植,发展社员70余人,增加菇农收入近500元,合作社也不断做大做强。
(二)与“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相结合。一是集中开展“难点村”的“三资”清理。按照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的要求,集中力量对“难点村”的资金、资产、资源进行清理、登记、公示,并与乡镇“三资”委托代理中心签订委托代理协议,实行统一管理。二是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整合村级监督资源,将原来的理财小组、监督小组撤销,按照参选人员登记、公开选举、张榜公布等程序,民主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务、财务、事务情况实行全程监督,使村干部得到有效监督。三是规范村级事务流程。本着方便群众、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公开透明、便民利民、廉政勤政为基本要求,全面推行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制作实用、简便、明白的流程图,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方便群众办事和监督。
(三)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该市将开展“难点村”治理工作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具体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争创党建示范点和党员先锋岗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难点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根据“难点村”实际,突出实践特色,科学确定活动主题,有针对性地创设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治理活动。广德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县乡村三级坚持典型引路,组织向沈浩学习,广泛开展“五学五比五落实”主题活动,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宁国市着力抓好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活动,组织党组织和党员重点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等方面作出公开承诺并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办理了一大批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宁国市万家乡云山村启动了400人的自来水引水工程和100座国债沼气项目建设,给群众带来实惠,使“难点村”治理取得新成就。
(四)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通过向“难点村”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加强村干部培训等途径,增强村级组织力量。一是加强班子建设。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切实加强“难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的培养、选拔、调整。二是加强阵地建设。紧紧抓住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的契机,将场所条件差的“难点村”纳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不仅使“难点村”的办公场所得到了改善,也大大改善了群众活动场所,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难点村”党组织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化党员的理论学习,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访民情、听民意,围绕制约村级发展难题开展大讨论活动,村干部和党员群众的科学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为“难点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五)与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一是抓好联建。在“难点村”治理工作中,坚持领导联点、干群联建、发展联抓,将“难点村”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联系点,加强调查研究,指导推动工作,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抓好延伸。针对部分“难点村”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的问题,突出抓好五个延伸,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延伸签到村,听取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延伸到村,党风廉政教育延伸到村,廉政监督延伸到村,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延伸到村,构建起具有农村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力推进“难点村”治理深入开展。三是抓好落实。全面建立民主决策、民主议事制度,完善“四个公开”制度,全面推行村级资金、财务委托双代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制度和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权力公开的运行机制。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