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促进公平补入民政工作的宗旨

2011-08-15 00:44王万里
中国民政 2011年5期
关键词:宗旨民政工作民政

◎ 王万里

把促进公平补入民政工作的宗旨

◎ 王万里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政工作处在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是社会服务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的重要平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民政工作正在从过去的边缘性、从属性、配合性的部门转变为社会综合性部门,与时俱进,敢于担当,把“促进公平”补入民政工作的宗旨,才能更好地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宗旨是我们做事的主要目的,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有什么样的宗旨,就有什么样的做事态度和行为。没有宗旨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做事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

社会公平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切实维护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一、促进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共同建设,是全体人民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共同享有是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物质财富,两者统一于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社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前提,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灵魂。如果没有社会公平,“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目标将不可实现。

实现公平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主动性和创造性。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发展都是第一位的,特别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尤其重要,而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中,劳动者始终是第一位的,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劳动者的积极性如何、潜能发挥怎样,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至关重要。实现社会公平可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平等,使得一些基本的社会利益和基本的社会负担都得到平等分享或分担,从而构建起和谐的社会关系。过去认为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改善民生,“蛋糕”做大了才能分“蛋糕”,这看似有理,其实行不通。因为“蛋糕”分得不公平,做“蛋糕”的人就没有积极性,这“蛋糕”就总也做不大。只有当百姓感受到政府是真心实意为百姓服务,才会齐心协力去奋斗,“蛋糕”才会做大做好。只有让困难群众提高消费能力,才能拉动内需,形成新的动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才符合科学发展观。

公平是社会主体在交往、发展和享有等方面权利和机会的平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不断发挥和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的真正源泉,它从最真实、最普遍的意义上体现着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真正优越性。构筑机会公平、规则公正和分配公平的制度基础和社会道德基础,才能保证各种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分配公正,从而激发起全社会的发展活力,保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把促进公平补入民政工作宗旨,有利于完善民政工作的核心价值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同志将民政工作宗旨界定为 “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下,民政工作有效发挥了社会稳定机制的作用,积极增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改善优抚救济对象的生活、促进国防建设、移风易俗、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政部确立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其核心考虑是:民政是做人的工作,为民是民政部门的天职,民政工作主要为社会困难群体服务,要做好民政工作,归根结底是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随后,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为民服务”,主要考虑是由于民政工作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范围和功能不断拓展,不仅为困难群体解困,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实践表明,“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宗旨在过去的年代里体现了民政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党和政府重点关注、感情所系,也是民政工作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新时期民政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方向盘作用。

把促进公平补入民政工作宗旨后,民政工作的宗旨完整表述应是: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促进公平。这将使民政工作的宗旨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民为本”是核心,是民政部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民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以民为本”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人”本身,强调“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侧重社会发展,强调“促进公平”,努力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同时,这两个方面之间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中要努力促进公平,在促进社会公平中更好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将进一步丰富以民为本的内涵,要求我们发展民政事业不仅仅满足于为群众提供物质帮助,更要注重其精神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倡导社会关爱,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将进一步拓展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深度,在做好各项民政工作的过程中以公平为导向,要通过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来调节社会利益、缩小贫富差距,进而引领社会进步。

三、把促进公平补入民政工作宗旨,有利于强化和拓展民政工作职责

一是有利于拓展民生保障职能。从上海的情况来看,民政保障工作原主要侧重于特殊群体的保障工作,按照促进公平的要求,围绕构建“大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推动民政保障拓展到民生保障,不仅实现目标对象“应保尽保”,还尽力与各种保障网“无缝衔接”,在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针对医疗、教育等硬支出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情况,积极探索支出型贫困的救助机制建设,为不同困难群体提供保基本、可叠加、可组合的救助套餐。扩大对老年人的补贴范围和力度,加大力度推进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完善“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积极推动由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转变。立足于保障民生政策的公平,进一步完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由于家庭收入核对难,个别人员素质差,侵害了政府民生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前几年上海民政部门探索开展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提升了民生保障和服务的手段,促进了依法行政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确保了政府财政资金惠及真正困难群体。民政部肯定此项探索“在我国社会救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是有利于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公平的重要方面。民政工作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围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从增强政府效能、方便居民办事的目的出发,努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近几年,上海民政部门牵头在全市街道、乡镇建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对涉及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的政务,实行“一门服务”;对多环节、跨部门的社区事务,在前台实行“一口受理”,在后台协同办理;对各部门在社区的社会服务人员、资金等实行“一头管理”,提高政府服务的亲和度、便捷度和透明度。梳理、归并分散的服务热线,分级构建市民生活服务求助系统,形成各类热线的连通互补,满足群众的社区服务需求。立足于激发社会建设内在活力,探索推进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机制。公益性民非组织和专业社工在社区的发育不足,影响着社会建设的内在活力。民政部门拿出一部分彩票公益金,通过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的方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推动民非和专业社工在社区的发育,也使资金的使用更加透明和富有针对性,社会服务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让群众得到实惠。同时积极推进民政事务管理工作规范发展。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为抓手,与民政文明行业创建相结合,进一步优化服务窗口、改进民政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让市民群众切实感受生活质量的改善。从整改行风入手,优化服务质量,加大设施投入,不断提高殡葬行业的公益水平,积极推进丧葬移风易俗;加强对婚介机构管理和婚姻登记场所的标准化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功能。深化社会建设需要工作手段要由传统经验型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强化柔性管理,运用治疗、预防、发展等多种手段综合解决社会问题。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强调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对每一个人予以公平合理的对待。上海民政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高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运用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建设的深化。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社工队伍和一批专业机构。目前全市已有1万多人获得社工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社会建设中的生力军。在“5·12”抗震救灾工作中,上海组建了四支社工服务团,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协助当地政府疏导当地灾民情绪,开展灾后社会关系重建服务,促进了灾区生产生活的恢复,受到了温家宝总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获得了中华慈善奖。同时,积极拓展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不断扩大社工参与社会建设的覆盖面,在养老服务、孤残儿童服务、精神康复、社区建设、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药物依赖等领域开展了社工服务。推动社工在社会重大事件中发挥专业作用,如在清明节祭扫服务中,倡导组织社工开展墓园服务,提供哀伤服务,倡导文明,优化管理;在2008年初抗击冰雪灾害工作中,在人流集中的汽车站、火车站开展疏导服务等。

四、把促进公平补入民政工作宗旨,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统计显示,从慈善捐赠占GDP百分比来看,中国目前仅为0.01%,而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则高达2.2%,中国这一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还低于印度等“金砖”国家。而捐赠中来自个人捐赠只有14%,其余86%来自企业和机构;而在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个人捐赠占80%以上。慈善事业可以使富裕起来的个人和企业,把他们的资金拿出来一部分用于社会公益事业,这首先就有利于社会公平,也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通过这种社会公益性组织实现财富再分配,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公平观:从社会中获得成功,把成功回报社会。最大的成功在于获得全社会的尊重,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把财富据为己有。而要获得全社会的尊重,就要为社会做贡献,帮助那些社会上的困难人群,使他们一样有成功的可能,因为,社会应该为每一个人提供成功的机会。在这种有公平内核的慈善思想指引下,慈善不是赐予,不是施舍,而是平等的奉献、帮助和友爱。只有大力弘扬社会公平的思想,才能使人们真正正确认识慈善事业的本质和意义,才能动员社会各界,更加广泛地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2009年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有就业能力且在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未就业,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水平的54.6%;49.5%的城镇残疾人和65%的农村残疾人需要生活救助,目前仅有23%左右的残疾人享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近40%的残疾人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40.5%的城镇未就业残疾人和76.9%的农村未就业残疾人仍然靠家庭供养。通过树立“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争取方方面面的支持,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几年来,上海大力推进残疾人事业,2007年至今,上海市各级政府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投入资金达44.23亿元,建立各类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2000余家,120余万人次残疾人获得康复、培训、助学等方面的服务,10万余名困难残疾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和各类救助。据市统计局城调队对残疾人家庭入户调查显示,全市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5%,残疾人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稳步改善,残疾人群体和谐稳定。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完善制度和网络建设,始终围绕“助医、助学、助困”等重点项目,争取企业、团体和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2008年,共接受社会捐赠资金及实物1.1亿元,惠及残疾人6万余人次。市慈善基金会、市红十字会和市老年基金会等慈善机构也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了大批康复、培训等帮困助残服务项目,为改善残疾人状况作出了积极贡献。2007年上海举办了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展现了全社会对智障人士的关爱和社会公平。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设立了名为生命阳光馆的残疾人馆,诠释“消除歧视、摆脱贫穷,关爱生命、共享阳光”的主题和“城市让残疾人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使参观者“留住脚步,带走感动”。

五、把促进公平补入民政工作宗旨,有利于加强民政队伍的自身建设

一是可以进一步开阔民政人的眼界,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自然法告诉我们:每个人拥有平等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能够维持基本权利平等的社会就是一个稳定的社会,而不能维持一个基本权利平等的社会,纵然会有一些帮助困难人群的事情,也仍然是不稳定的社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平这种理念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提升民政工作的层次和境界。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原动力,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把促进公平作为民政人的职业理想,必将激励我们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社会实践之中去。

二是可以进一步凝聚队伍,使民政不同部门在促进公平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倡导促进公平,把其内化为每一位民政工作者的自觉行为,能使民政工作者更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更能凝聚队伍。民政内部小关联、外部大关联,工作的对象既有“最可爱的人”,也有“最可怜的人”。在促进公平的理念下,要求我们平等地看待对象,看待每一个人。对革命功臣,我们要怀着崇敬的心理,做好优待抚恤,加强服务保障,确保他们同步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对困难群体,我们不仅要满怀爱心,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还要努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急难问题,真正为民政对象办实事、解难事,将扶贫济困工作做到实处。

三是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政人提高自身素质的责任感、紧迫感。在广大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城乡的市场化,城市的二元结构、老龄化、信息化,大城市的国际化背景下,以促进公平为目标,民政工作的标准将更高、领域将更宽,这将要求我们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学习型团队。继续加强民政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保持队伍的先进性,推进服务的标准化,提高工作的专业性,推进现代民政科学发展。可以更自觉地对照新形势新要求,查找自身不适应的地方,努力提高自身的本领。如研判决策能力,要能够调查研究影响社会不公的关键因素,找出工作的薄弱环节,切实加以改进;社会动员的能力,要能够以公平为导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支持民政事业发展;统筹兼顾的能力,要能够在公平的导向下,兼顾好方方面面的要求,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宗旨引领行动,思想构筑未来。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民政工作中牢固树立促进公平的宗旨意识,就能更好地动员上下、齐心协力,推动民政事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系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

猜你喜欢
宗旨民政工作民政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冬奥会中的“民政身影”
牢记宗旨 永葆初心 再铸辉煌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什么
崔适《五经释要》的思想宗旨
时代民政工作怎么干?
数说加强基层民政工作
恪守为民宗旨 忠实履职尽责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2016年民政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