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探析

2011-08-15 00:46王超岳伟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障碍心理健康心理

王超 岳伟

(中国海洋大学 社科部 山东青岛 266101)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物质、情感、信息等方面的交往。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途径。人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在一生当中,除去睡眠时间,剩余时间中有70%左右是用于人际交往的。

而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识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大多数已经成年,但是由于大学生成熟度有限,适应能力较差等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和障碍,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有学者提出:人际交往问题位于大学生15种主要压力源的第三位。因此,探讨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培养大学生应有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高校做好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人际冲突

人际冲突是指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不符合大学生群体对其人际关系的基本认识,导致在大学生个体之间出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不适应的现象。人际冲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自己,通常会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这就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通常表现为:过分苛求别人、盲目坚持自己意见言行、猜疑挑衅等。过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满足自己,违背了人际交往的互惠平等原则,自然转化为人际冲突。与此同时,情绪调控力低也是人际冲突的诱因,有些大学生在面临不同意见和行为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出现相对过激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转变为人际冲突。

(二)情感障碍

情感情绪在交往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感情绪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消极的情感情绪则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主要面临以下的情感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精神体验。自卑是导致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在大学生中,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自身生理或心理缺陷;自我认识不足;家庭、经济困难或社会地位差异;遭受挫折不恰当的归因等。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独来独往,遇事谨小慎微,时常多疑猜忌心理,在社交场合中消极回避,逃避与他人的交往。

2.嫉妒心理。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这种不良的心理来源于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别人的成功意味着自己的失败,二是别人的成功是对自己的威胁。嫉妒心理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负面作用较大,有时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敌意和憎恨的情绪,并会导致中伤,诋毁他人,打击别人进步的消极行为。这种心理不仅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而且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戒备心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固执的心理偏见。在大学生中,有些同学怀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处处戒备,害怕遭到上当欺骗,这种心态虽然降低了被骗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对同学朋友的严重不信任,自然造成了交往中的障碍。

(三)交往恐惧

交往恐惧是一种带有不安和恐惧色彩的情绪反应,是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恐惧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情绪,但是如果将这种恐惧心理带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将自己与周围的人和社会隔离起来,就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具有交往恐惧的大学生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有些大学生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屡屡遭受挫折,对其心理形成了一种打击,在以后的交往过程中就难免形成一种焦虑,紧张、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二是有些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在交往中受到挫折,陷入困境,就不自觉地想到自己也会面临这种被拒绝和嘲笑的尴尬局面,于是产生一种不安和恐惧的心理,这种心理的泛化,也会导致交往恐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探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产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因素,又有外在的客观环境因素。

(一)主观原因

1.情感因素。心理学家称大学生所处的青年期是“疾风暴雨”的时期,他们感情情绪丰富且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周围人为或环境因素的感染和影响。他们有时积极亢奋,做事容易冲动,常常凭个人一时的好恶改变对人的看法;有时又对人和社会过于敏感,容易产生猜疑、恐惧、自卑、嫉妒等不良的心理。这种情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缺乏稳定性,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困难或障碍。

2.认知因素。这里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对自身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和对交往本身的认知。大学生大都刚刚进入青年期,心里还不成熟,接触社会和社会阅历都有限,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自己认知时,常常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对他人认知时,常常产生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定势效应等这种认知错觉。与此同时,大学生错误的认识人际交往本身,用不合理的方式和行为处理人际关系,也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因此,大学生在处理人际交往时一系列的认知错觉,是导致交往困难的重要因素。

3、性格因素。性格主要体现了人对自己和他人、事物和环境的态度,并表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中。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在阻碍人际关系吸引的人格因素中,性格特征是最有影响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会推动人的人际交往,不良的性格特征则会阻碍人的人际交往。不同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都会融入不同的人格因素,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不良性格因素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孤僻、狂妄自大、多疑、固执、自私、偏见等。这一系列不良的性格特征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二)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西方的文化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也将呈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受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有些大学生开始报着功利性、效率性和现实性的观点去处理人际关系,片面地认为当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就是请客吃饭、花钱办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普遍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子女呵护备至。这种家庭环境容易使大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缺乏谦让和共享意识,性格比较任性和争强好胜,经常因小事与同学产生摩擦和矛盾。再加上父母日常教育不及时,就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

3.学校因素。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他们的大多数人际交往是在学校中进行的。由于大学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普遍忽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涉及人际交往的通识课程大都也流于形式,忽视对大学生实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大学是众多学生的聚集地,宿舍群体、社团群体、基本群体以及各种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存在,一位大学生可能在学校群体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会给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困扰。

三、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分析

加强人际交往,克服交往障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优化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准备。笔者认为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交往认知偏差,培养积极交往的心理态度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常常会遇到如第一印象、近因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等错误的认知偏差,这些认识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尽力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和事物,不以第一印象评价人,不“以偏概全”,不带任何偏见,把各种主观的认识偏差降到最低。美国心理学家爱克利·伯奈根据人们对自己和他人采取的基本生活态度,提出了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的健康人际交往模式。大学生要树立这种积极的心理态度,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自己和他人的缺点,善于发现世界的光明面,以一种积极、乐观、和谐的精神状态处理人际关系。

(二)遵循人际交往原则,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定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首先,坚持平等原则。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之间存在着个人能力、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差异,但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必须要保持精神和人格上的平等。其次,坚持真诚原则。真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只有在人际交往时抱着诚心诚意的态度,坚持以诚相待,才能相互接纳,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再次,坚持互利原则。人际交往的双方要互惠互利,甘于付出和奉献,使双方在交往中都能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益处。第四,坚持宽容原则。宽容原则要求交往双方辩证的对待双方的优缺点,即使双方发生矛盾冲突时,也要宽容对待,寻找解决矛盾的最优途径。大学生只有坚持人际交往的原则,才能逐渐养成积极进取,虚怀若谷,心胸宽广,诚实守信的心理品质。

(三)预防人际交往障碍,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训练

在校园中,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人际交往中,因此很多的心理问题都与人际交往障碍有关。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在做好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辅导,定期对广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有人际交往困惑的学生及时沟通疏导,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和预警机制,克服发生问题再进行处理的消极工作状态,尽力杜绝类似于马加爵等惨案的发生。同时开展各种团体辅导训练,鼓励大学生参与到这种团体活动中来,通过营造一种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团体情景,使大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情绪变化,学会心理换位,给予别人帮助同时也获得别人的帮助,体验人际交往的真谛。有很多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等能够产生积极的改善作用。

(四)优化外在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需要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减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时建立各种社会实践场所,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高校应当深化教育改革,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往通识课程,并辅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切实提高大学生交往能力。与此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活泼、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第三,重视家庭教育。父母应当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在注重子女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塑造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同时引导子女参与各种健康的社会活动,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1]贺淑曼.大学生心理优化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4.

[2]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2,(8).

[3]熊建圩,王巧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6-117.

[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56.

[5]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3,(6).

猜你喜欢
障碍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跟踪导练(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