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钰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2010年8月,张春贤书记来伊调研,召开了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座谈会,强调伊犁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对全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特殊重要性。为确保山川秀美、绿洲常在,伊犁一定要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州,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以下简称“两个可持续”)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并重双赢。为此自治州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伊犁州要做全区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示范区。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的核心场所,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伊犁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发育差,有荒漠化、盐碱化的天然趋势。生态环境一旦污染破坏,难以恢复。因此,保护环境是伊犁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伊犁州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全国500强企业中已有33家落户伊犁从事资源开发。但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以下问题。一是资源开发伴随生态破坏、资源浪费严重。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剧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草场严重退化和湿地的锐减,矿产资源回采率低使大量优质资源被浪费。二是能源消耗水平居高不下。2010年1—6月,州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同比增长34.9%,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9.47%,远远高出国家平均水平。三是产业链条不完整、效益低下。州直多数行业都主要以初级产品和中低档产品为主,产业链短,后续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严重缺乏,不仅影响资源转换的效益,同时也制约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四是环境污染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农村环境保护从制度建设到资金投入存在严重的城乡不对等;工业项目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些企业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不按环评批复要求建设污染治理设施,造成超标排放。
现行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更多是基于静态比较优势和狭义的资源观,因此,更大程度上是一条自然资源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自然资源与资本“双驱动”的增长模式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如市场稳定性较差,易受宏观政策限制,产业结构升级困难等,而且资源竭,经济衰,往往是自然资源拉动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
速度虽然是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但绝不是唯一特征。不管客观条件,大干快上,盲目蛮干,单纯追求速度的后果只能是数字上去了,但是资源浪费了,环境污染了,生态破坏了,实际效益并不理想。跨越式发展应是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的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整结构的发展,是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的发展。
一是理念根基薄弱。在政府层面,目前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仍是不容置疑的考核和任免地方官员的头号指标。在这样的思维约束以及由此形成的利益约束和目标约束之下,环境与发展的博弈变成了一个难解的格局。而企业和公众整体环保意识薄弱,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二是发展方式粗放。从伊犁州的工业内部结构看,原材料和基础性产业所占比重大,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传统支柱产业多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链条不完整,层次较低,产业组织结构“小、散、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三是制度保障匮乏。第一,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导致企业缺乏自觉节能减排的动力;第二,缺乏高起点和综合性的科学规划,如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的整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等。以往的规划也未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导致一些规划本身就不符合生态立州的要求;第三,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往往内容比较抽象,操作性差,急需地方立法弥补,但目前伊犁州在许多领域仍是空白,立法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第四,执法不严、弹性执法、差别执法等不良现象依旧存在。
四是科技能力不足。伊犁州大多数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不足,缺乏研发、设计和自主创新能力。2008年,州直16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工业技术改造支出仅48.17亿元,研发费用仅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5%左右,远低于国家规定的3%的标准。小企业更是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科技人才资金和能力缺乏,难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给生态立州带来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应该学会算三笔账:一是经济账——如果考虑生态成本,发展的代价有多大?按照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发展下去,传统重化工业的发展空间还能有多大?短期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成本有多大?经济社会能否承载得起?二是民生账——青山绿水系民生。按照传统的增长模式发展下去,资源环境问题势必会由社会的边缘问题转变为社会的中心问题,引发诸多矛盾和冲突,危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三是政治账——污染、浪费不仅发端于企业的利益熏心,很大程度上是和地方的政治决策有关。算不清以上几笔账,决策就少了科学依据,双赢的道路也变成了两难的选择。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提高门槛,招商选资,逐步在矿产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与利用领域和石化、电石、硅铁、焦化、煤化工等行业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2、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在科学核定环境容量的基础上,按照现有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指导协调各县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开发格局。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也应该按照各县主体功能定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引进一些技术含量高、污染排放少、资源消耗低的工业项目,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的有效承载。4、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科技兴州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技改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以考核评估为契机,强化实施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进步意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把最好的待遇、最佳的服务留给人才,彻底改变“见物不见人”的发展理念。
1、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并根据区域特点,研究制定和修订完善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尤其是要加强重点区域(伊犁河流域、天然草场、自然保护区)、重点领域(煤化工、水电、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立法。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整体规划,未经规划的资源不允许开发,资源开发要确保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大的影响。2、强化行政问责,加大执法力度。必须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并切实的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逐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严格实行一票否决;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尤其是要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的问题,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严格追究相应责任。
1、建立健全生态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在资源开采中,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治理和生态补偿机制。补偿的标准必须动态化,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按某一比例增长,补偿制度的建立必须是受损方、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商的产物。2、完善投融资体制和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引导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污水配套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等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抓好国家有关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企业和节地节水项目在税收、财政、信贷、价格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绿色节能产品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
一是知情权。即开辟多种渠道,公布环境信息,使公众了解真实情况,提高环境监管的透明度。二是监督权。即通过法律规定,赋予公众对损害环境行为的具体监督权利。例如任何合法的团体和个人,都有权从污染源采集样品并按合法途径进行测试等权利;三是议事权。即公众有权参与经济和环境决策的某些过程。四是索赔权。即环境受害者有权要求环境损害者赔偿并能得到合理的法律救济。
首先是加强生态立州的宣传教育。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宣传和教育,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社会新风尚。其次要着重强调挖掘和培育本土少数民族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世居民族在适应生态环境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例如,吐鲁番维吾尔族的坎儿井就是提高水资源再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本土文化维护当地生态系统平衡的杰出范例。因此,在生态立州的过程中,也应善于挖掘伊犁州本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并给予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