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爱华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造就一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深刻总结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建设的成功实践和基本经验,可以为我们适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领导干部素质是决定领导干部能否很好地履行领导职责的内在因素和条件,是在个人生理基础和后天的不断学习及成长过程中加以锻炼逐步形成的。主要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政治素质。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是指作为一个政治角色的领导干部对政治尤其对自己所承担的政治权力和政治义务的理解、把握、反应以及见诸于行动等情况的总和,是领导干部长期在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中接受培养、熏陶以及对特定政治事件的感受中形成的个体特质。
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对领导干部道德风范和个人品质的要求,是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以事业心、责任感、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理智能力和廉洁奉公、勤于政事等领导干部道德品质、人格素质在执政用权上的集中反映。
知识素质。在领导素质中,知识素质具有基础地位,其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治于领导干部所具备的知识素质。现代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基础,五根支柱,两个专长”。三个基础是指工程技术所需的基本理论、人文科学基础、管理经济学;五根支柱是指专业基础知识的五条线:工程技术、电子计算机、管理数学、部门经济学、社会学;两个专长指的是专业知识的两个领域:生产组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济学知识。
能力素质。领导干部既是决策的制定者,又是决策的实施者。在实施决策过程中,领导干部主要起到组织者、指挥者、协调者的作用。因而,保障决策的落实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条件,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把组织的能量有机的整合起来,构建团结和谐的团队。
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领导干部进行领导活动的心理基础,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现代领导干部,仅德才兼备还不够,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压力和困难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党始终对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建设高度重视,不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都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阶段性任务,适时提出加强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抗日战争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队伍主要是由经过长征锻炼的老干部、经过革命考验的大量知识分子和农民出身的新干部构成的。他们经过了艰苦的锻炼,有一定的革命斗争经验和热情,但是往往缺乏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亟需理论教育和党性锻炼。结合干部队伍实际,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干部教育特别是党性教育,摆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第一位,成功探索出一整套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特色的干部教育方式方法。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文化学习相促进,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抗大各期、各分校都狠抓文化教育,为工农出身的学员设计特殊的文化课本,专设文化教员,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理论教育相渗透。抗大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课程充分体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历史教育和中国革命史教育互相补充,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层面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学员阶级感情、提高学员政治觉悟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员借鉴历史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实践养成相补充。组织生活锻炼、生产劳动和建设校园文化便是抗大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抗大注重建设党的组织,并以此开展学校党的日常工作、党的组织工作与教育工作,这样就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于学校事业的坚强领导。
建国初期,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党的地位和历史任务发生根本转变。为了建设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高度重视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干部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建立以党校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加强党校工作,使其逐步走向正规化的目标。按照中央的要求,马列学院、西北局党校、华北局党校等原有党校扩大教学规模,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各省、地、市委纷纷创办地方党校,一些较大的厂矿企业也开办业余党校或夜党校。
二是政治、理论教育与文化、业务教育并重。党的干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武装斗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富有革命斗争的经验,但缺少领导国家各方面建设工作需要的文化和专业。于是党适时调整了干部教育策略,对干部的政治、理论与文化、业务教育并重。组织广大干部学习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对广大干部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干部按照其原有文化知识和理解能力分为理论学习的初、中、高级组,以各级党校为主要基地,逐步建立对级干部的轮训制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干部进行理论教育。
三是坚持实践性原则,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党注重通过业务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加强对干部的培养、教育和锻炼,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类干部学校引导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把业务实践引入教学中,组织学员到工厂、农场等部门参加生产实践,使实践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
四是注重对知识分子干部的教育改造和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了应对干部奇缺的困难局面,党留用南京国民政府遗留下来的约40万旧职员,并从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中突击选拔了约30万名新干部,使党干部教育的对象空前广泛。党也十分注重对新干部,特别是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坚持从思想教育与实际斗争锻炼两方面对他们进行培养。
五是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养。通过短期培训,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锻炼等办法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1950年11月,政务院第六十次政务会议提出要从中央至有关省县,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在西北、西南、中南设分院,有关的省设民族干部学校。于是,党开始有计划、系统地开办从中央到地方的、正规的民族干部学校和训练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加强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实际状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积极推进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创新,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党的十五大以后,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领导集体先后部署在全党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以来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领导干部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
二是坚持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阶段性任务加强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不同时期的阶段性任务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实践表明,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要做到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和阶段性任务,就必须把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纳人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中,同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融为一体,从全局的战略高度、从时代的战略视角来思考和探索与之相适应的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的新思路、新制度和新举措,解决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同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唯有如此,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才能避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素质新要求,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提出了走出一条不搞运动,靠制度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路子。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创造性地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提出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新视角。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用良好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培训工作。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推进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的动力之源,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推进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
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党对加强领导干部能力素质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党的干部素质也出现许多新问题,如长期执政条件下干部队伍的执政意识淡化,干部队伍的总体素质与所肩负任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干部队伍吐故纳新机制钝化等等。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世界多极化格局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考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标准。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只有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才能确保我党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一是建构科学的领导干部素质框架。按照领导干部建设的时代要求,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素质模型理论,立足国情,吸收国外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公务员的素质标准体系,设计出科学的领导干部素质框架体系。坚持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从“入口”着手,积极完善领导干部的选拔机制。严格规范基于素质框架的领导干部管理。在科学选拔领导干部的基础上,强化对领导干部素质结构的管理机制,建立基于素质框架的领导干部的评估、培训、薪酬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机制,在不断凋适中实现领导干部素质结构的动态平衡。
二是完善科学的领导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必须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严格按照监督程序规范领导干部行为。必须遵循依法监督原则、公开监督原则、时效监督原则、层级监督原则,采取统计分析监督法、专题调查法、现场监督法、民主监督法等科学的方法对领导干部进行全方位的督促。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的作用就在于能及时发现不论是制定政策的原因还是领导者个人的原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损失,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补救,从而防止领导活动失去控制。
三是健全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制度。要树立领导干部终身学习观念,帮助领导干部在终身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素质结构调整和提高的需求,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主地、愉快地、持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要强化领导干部教育培训,根据实际工作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不同要求,开辟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和培训计划,选用科学的培训方法,帮助领导干部尽快掌握市场经济、法律法规、招商引资等专业知识,不断优化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素养。要注重实践锻炼,增强实战经验,通过选调、轮岗等方式,选派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或各相关业务部门进行交流锻炼,使其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开拓视野、丰富阅历、积累经验。
四是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能力素质评价体系。按照中央有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坚持以职责为中心的干部管理方式,依据职责评价、培养、选拔干部,而不是把干部的管理、使用、培养,作为干部利益的分配,变“谁该提拔”,为“应该用谁”,建立科学的发现、选择、任用机制,从整体上深化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素质能力取向,突破素质能力评价这个难点,逐步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推行考任分离,将干部的考察评价和干部使用从时间和空间上分割开来,既协调统一,又分离制约,注重对干部做经常性的素质能力的评价,不直接把干部考察与提拔任用放在一起,根据素质能力测评和其他各方面的考察解决素质能力评价和资格准入的问题,再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需要,从具备资格的人选中择优任用。
[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41.
[9]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工作通讯:第16期[M].内部发行,1954.
[10]中共中央组织部.组织工作通讯:第7期[M].内部发行,1956.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3]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5]胡锦涛要求各级各类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N].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