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2011-08-15 00:44赵宇王静杨静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理州大理文化产业

赵宇 王静 杨静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行政法学教研室,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赵宇 王静 杨静

(中共大理州委党校 行政法学教研室,云南 大理 67100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坚持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着力培植文化支柱产业,对加快大理州现代化建设进程,助推大理州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理州;文化产业;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坚持“以生态文明为本,以历史文化为魂”,坚持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着力培植文化支柱产业,致力打造文化大州、文化强州。

一、大理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素有“文献名邦”之誉的大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东连楚雄彝族自治州,南与普洱、临沧两市毗邻,西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保山市,北与丽江市交界;国土面积29459平方公里,有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傣、壮、阿昌、藏、布朗、拉祜等13个世居民族。全州辖11县1市,总人口352万,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州府大理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大理还是全国低碳经济和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大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发展前途广阔,但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大理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

大理州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以白族为主体的大理多民族文化,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传承至今,上下四千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既有中华文化的血脉基因,又具有浓厚的大理特色。大理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条件优越。

1、区位优势明显。大理地处滇西要冲,是连接滇西八州市的交通纽带。大理历史上是“蜀身毒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通道,在古代是中国通往东南亚、东亚的南方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在已初步建成了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网络,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是云南北进川藏、南入东南亚的重要通道。

2、自然资源富集。大理的资源非常富集,得天独厚。大理地处横断山南麓与云贵高原西端的结合部位,地质构造处于三江褶皱系与扬子地台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多种地质营力造就了大理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州内山地、盆地、河谷、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气候宜人,植被繁盛,森林覆盖率达60%,有自然保护区19处,共计1331.9平方公里,是生物多样性的乐土和“基因库”。全州有大小盆地(坝子)108个,其中1.5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18个,共计面积1871平方公里,是粮食主产区;境内湖泊主要有洱海、茈碧湖、西湖、海西海、剑湖、草海、青海湖、天池等,总面积280.7平方公里,总蓄水量达30.81亿立方米,其中洱海、西湖、草海为国家级湖泊湿地,这些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水质均为Ⅰ—Ⅲ类以上。洱海是国家环保部表彰的“全国城市近郊湖泊生态保护”的典范。全州河流共计160多条,分别归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四大水系,平均径流量105.8亿立方米,水利蕴藏量930万千瓦,平均降水量298.72亿立方米。大理州所处纬度在北回归线附近,气候处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其类型属低纬度高原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左右。

3、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绚烂多彩。汉王朝就已在大理设置郡县,唐宋时期又先后出现了立国五百多年的南诏国和大理国地方政权,是元朝以前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据美国历史学家马克瑞研究发现,当时的大理古城曾经是世界十四大城市之一。1982年,大理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4年,巍山古城又被公布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剑川县沙溪寺登街为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誉为“茶马古道最后的集市遗存”。数千年的文明,大理现今遗存的文物很多。全州已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7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36个;馆藏文物达2万多件,珍贵文物539件。大理市崇圣三塔寺和剑川县石宝山石窟,为唐时南诏国所建筑,文化艺术价值之高,全国仅有西安大雁塔和洛阳石窟堪与并肩。大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共生共存,水乳交融。大理州境内有天然翠屏点苍山、佛教圣地鸡足山、道教名山巍宝山、石窟瑰宝石宝山,还有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无量山、宝台山、老君山、雪斑山,高原明珠洱海、茈碧湖、天池、剑湖等等。共计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自然保护区19处。苍山已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目前正积极争取报批世界地质公园。

4、初步繁荣的大理民族文化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理州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的培育,特别是2003年后,大理成为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更是加快了大理州民族文化支柱产业战略性转移的步伐,民族文化产业的培育已初见成效: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剑川木雕艺术之乡、洱源凤羽墨砚艺术之乡、云龙锁呐艺术之乡、大理洞经音乐艺术之乡、大理和巍山扎染艺术之乡、鹤庆金银器艺术之乡、弥渡花灯艺术之乡、南涧跳菜艺术之乡等,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形成产业链,成就了会展、节庆、歌会、体育、旅游度假休闲等产业集群品牌,如“三月街”、“核桃节”、“绕三灵”、乳制品节、水果节、蔬菜节、美食节、骡马节、啤酒节、茶叶节等。文化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繁荣了文化。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民间工艺大师和工匠,有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管理和营销人才,初步实现了资本、品牌及产品的良性循环。

5、良好的发展环境。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个性,把大理市建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吸引力大的滇西中心城市;同时提出把大理市建成文化、旅游特色浓郁,特别是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的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人文大理、幸福家园”的目标,坚持生态优先、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工业强州、农业稳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经过全州各民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奋斗,目前,大理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充满活力。2010年全州实现GDP475亿元,财政收入80.6亿元,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158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2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6%,全州经济总量位居全省16个州市的第五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这为文化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大理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制约因素

大理州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传承、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等有利条件,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待提升。不少地方不少部门不少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片面地“抓工业增财政”,未能理解和把握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大趋势,未能理解和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战略性转变的方向、任务和意义,也就未能真正把文化支柱产业的培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重视不够,支持不足。

2、文化产业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大理发展文化产业,不论在规模上、技术上,还是在资金和人才队伍上,都远不能够适应战略性转变的需要。“十一五”期间,大理州文化产业增幅明显,但和中央、省州党委政府培植“支柱性”产业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2010年,全州文化产业在GDP的所占份额仅为6.6%左右,高于全国3.9%的平均水平的2.7个百分点,低于北京的12.3%的5.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19.7%相比,差距是巨大的。

3、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有待创新。

如对大理州民族歌舞团等单位进行改制,有一定效果,但各县市举办的节庆、会展、歌舞等,多是政府出面主办,文化企业和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还未显现,大理州在全省、全国有影响有份量的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文化品牌不多,与经济力结合不到位。社会各界自主创新文化产业的合力尚未形成大气候,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还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

三、加快大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理州在培植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以生态文明为本,以历史文化为魂,把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产业水平,推动特色旅游,创新激活大理文化产业,从根本上实现大理州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1、科学统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一是要科学谋划统筹好“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一项一项确定好落实好每个文化产业项目。二是要把“大文化、大产业”的科学观念植根于各项工作中去。在指导方法上要立足特色、突出重点、争取项目、引进资金、创优环境、整合资源、服务大众、培育基地、办好节庆、传播品牌、重视人才、奖优罚懒,把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全力以赴地抓好每一项文化产业项目的立项落实。

2、完善政策,理顺体制。当前,一是要创新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优化创业环境,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要区分好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的概念和种类,把文化产业从旧的体制框架中剥离出来。文化事业是以一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性的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和精神价值观为内容,是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抓落实的事业,如新闻、教育、舆论导向、价值观、指导思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科学、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人性、道义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文化教育的设施和渠道,党委政府必须要管好。像学校、宣传传媒、文物保护、科研单位、博物馆等是党委政府摆在议事日程中必须做好的文化事业工作。文化产业则必须融合到相应的载体中去,如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和专有技术,没有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支撑是无法完成的。再如,众多的艺术品之所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在于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和精神力量。每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某一个地方特色品牌和令人关注的东西,往往源于这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核的精神力量。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应努力实现文化支柱产业的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和市场化道路的有机统一,并在体制和机制上选择科学的发展道路,坚定目标,敢当重任,放手群众,关注市场,惠及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整合资源,增强实力。全盘统筹州内的文化资源,重点投入,才能做大做强大理州的文化产业。为此,要在深入调研,摸准情况的基础上,科学论证,选准重点项目,综合配套服务产业,把文化资源、资金、人才等注入到所选重点项目,培植文化支柱产业,切忌小搞小闹,一盘散沙,遍地撒“芝麻”。例如,大理市文化支柱产业建设,就是依靠苍山洱海为支撑,紧紧抓牢大理古城白族文化古都、人文古都、美景古都、旅游古都、购物古都等来作文章;大理市海西还原传统田园山水自然风光;大理市海东必须节约资源,以生态保护为本,招商引资建设大理国际都会、国际商会、国际康体休闲都会和国际文化交流都会。这里强调“国际”意在标准化高档次,让大理市成为国际性会展文化都会是大理州的一大创新。其余各县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全盘统筹,突出特色和重点,同时考虑全州联动,左邻右舍的联合开发、合作共赢。如云龙县漕涧的“温泉文化”与怒江州“大峡谷旅游”联动合作,应是观景在怒江,休闲在漕涧。再如,节庆文化中的“三月街”,是物资交流盛会,也可以是美食文化和艺术歌舞的盛会。关键在于运作时要谋划好时间、地点、环境和客流之间的关系。

4、要努力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合发展、和谐发展。大理州民族文化与旅游从来都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大理好风光、世界共分享”,大理的独一无二,在于“生态美景好山好水,与民族文化多元和谐共荣”的有机结合。高原明珠大理,生态生物多样性,文化文明多元和谐,这是她神奇多彩、令人神往的地方。近年大理州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337百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15亿元。大理州旅游要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就必须更好地突出大理的特色和文化,实现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联动。同时,要着力发展好民族文化产业的重点地区。例如,以剑川县、鹤庆县为中心的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产业圈,以洱源县为中心的民俗文化休闲度假产业圈,以宾川县、祥云县为中心的佛教文化旅游产业圈,以云龙县、永平县、漾濞县为中心的山地生态文化圈,以大理市、巍山县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圈,以弥渡县、南涧县为中心的民族演艺产业圈。

5、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夯实大理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大理州要集中最大力量,着力打造“南诏古都、文献名邦、风花雪月、洱海渔歌、摄影天堂、妙香佛国、精神家园”等七大特色品牌,才能逐步实现“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大理。为此,一是挖掘和增强大理古城和巍山南诏古城两个历史文化名城的辐射力。两个古城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源泉,应从建筑、文物、工艺、歌舞、艺术、衣饰、美食、体育、物品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极营造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要激活传统文化的力量,促动相关产业的效应。二是建设生态文明国际会都。筹划吸引有责任有实力的商务企业家投资大理市海东,建设生态文明和会展休闲一体化的国际性文化都会。这个都会城的建立须依山水地形顺自然而建设,既要豪华上档次,又要自然生态,必须科学规划,保护好洱海。这是促进大理走向“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品牌。三是和谐影视城“天龙八部”。影视城,关键在盘活其生活原色,服务上要协调上档次,投资和营销者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四是打造名镇品牌。打造名镇品牌必须与文化艺术传统及文化产业品牌结合起来,并且要与该地区旅游资源配合运作。如大理市喜洲白族民居和蝴蝶泉化蝶、周城扎染、上关茶花等要联动互补,增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品牌整合实力,形成厚实的白族传统民族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再如,剑川县沙溪镇茶马古道文化遗存要与石宝山“南天瑰宝”相得益彰;诺邓千年盐井古镇要与宝丰古桥、检槽温泉、天池美景和天然八卦形成合力;鹤庆县草海湿地要与新华村乃至丽江四方街合作运营;洱源县凤羽墨砚要与“温泉文化”挂钩;漾濞县苍山西镇要把核桃节、彝家文化和茶马古道联动;巍宝山、鸡足山、水目山要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等等。五是打造文化艺术之乡。打造文化艺术之乡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

6、创新传统民族文化,注入时代文化元素。创新理念,创新文化,寻求产业增长点,综合激活大理特色的本主文化、白族文化、彝族文化、生态文化、南诏大理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原始宗教文化等,深挖历史原貌,仿造大理、南诏古国辉煌时期,还原古代南诏、大理城市,形成大理古城和巍山古都的当代“清明上河图”。剑川县沙溪镇寺登街还原“茶马古道”原貌,云龙县诺邓千年盐井还原其古色古香。这样一来,会让人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抚今追昔。人是有怀旧情结的,让旅客在古镇中感受旧时的吃穿住行,也是旅游文化的创意,会吸引人们的关注的。

7、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引导一批民营文化骨干企业。人才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没有文化人才,再好的资源优势也难以增效。既要重视民间艺术家和工匠的培养,也要重视管理营销文化产业的人才,为此,要广纳贤才,尽可能多渠道多方法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同时,有目的有规划地培训好涉及文化旅游产业运作的相关管理服务人员,做到规范服务、热情有礼。要重视文化产业投资营销企业的发展,让文化产业企业家唱主角,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在大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文献标识码:A

1671-2994(2011)03-0067-04

2011-04-02

赵 宇(1965- ),男,云南剑川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行政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历史学。

王 静(1971- ),女,云南鹤庆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函授部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

杨 静(1976- ),女,云南大理人,中共大理州委党校公务员培训部科员。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大理州大理文化产业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大理州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监管平台建设研究
想念大理
大理州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