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陈云关于粮食问题的思考

2011-08-15 00:44许丽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陈云粮食农民

许丽丽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建国后陈云关于粮食问题的思考

许丽丽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在建国后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陈云深刻认识到粮食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粮食是稳定市场、保障供给的重要物资;事关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是决定国家建设规模与速度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建国后出现的粮食问题,陈云提出了统购统销、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增加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分配、做好粮食储备、保证粮田面积等重要建议。

陈云;粮食问题;统购统销;城市人口下乡

陈云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经济工作重要的决策专家,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长期领导经济工作的实践中,陈云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新中国经济工作的思想和理论,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经济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其中对粮食问题的思考是陈云农业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关于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1、粮食是稳定市场、保障供给的重要物资。陈云在1957年9月6日召开的全国粮食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重视粮食工作。“粮食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国人民利益的重要的工作……它同全国每一个人都有切身的利害关系。”①“粮食是稳定市场、保证建设的最重要的物资,现在没有任何物资比粮食更为重要的了。我们讲市场是否稳定,主要的是指粮食和粮食价格是否稳定。粮食的局势和价格如果不稳定,整个市场物价就不可能稳定,国家建设就无法进行。”②1959年4月,陈云在《给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的信》中指出:“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粮食现在仍然是稳定市场最重要的物资,一定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③

2、粮食关系着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陈云看来,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关系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大局,各级党委必须加强领导,切实解决问题。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陈云告诫全党说:“对于粮食生产,我们还是要抓紧抓好。”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增长,生活得到了改善。十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

3、粮食是决定国家建设规模、速度的重要因素。正因为陈云对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有着清楚的认识,所以,早在1951年他就明确指出:“现在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是,发展农业仍然是头等大事。农业发展不起来,工业就很难发展。”⑤农业发展不起来,就会拖工业发展的后腿。“粮食……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物资,没有粮食就没有建设。”⑥从我国粮食收成的丰歉情况看,每当粮食歉收、供应不足的次年,必然造成我国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下降。由此可见,农村能有多少剩余产品拿到城市,工业建设以及城市的规模才能搞多大,其中关键便是粮食问题,粮食是决定国家建设规模和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关于粮食问题的对策

1、实行粮食统购统销。1953年上半年,粮食供销出现全面紧张,城镇和缺粮农村地区的粮食供应得不到保障,粮价上涨,人心开始浮动。根据粮食部1953年6月2日的报告: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粮食年度内,国家共收入粮食547亿斤,比上年增长8.9%;支出587亿斤,比上年增加31.6%。收支相抵,赤字40亿斤。由于1953年小麦受灾,预计减产70亿斤,加上广大农民因灾产生有粮惜售思想,所以预计夏粮征收和征购都将大大减少,形势相当严峻。⑦在此过程中,粮食收购和粮食供应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陈云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8种方案:又征又配、只配不征、只征不配、原封不动、临渴掘井、动员认购、合同预购、各行其是。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思考,陈云认为前7种方案都不可选择,可选择的只剩下又统又配,即农村征购、城市配售的办法。在农村采取征购粮食的办法,在城市中采取配售粮食的办法,名称可以叫做“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在陈云看来,只有这种办法可以解决当时全国粮食供销之间的矛盾,同时把投机商排除在粮食市场之外,使私商和富裕农民不能操作粮食市场。他指出,对粮食等几种主要农产品,“经过计划收购来掌握货源,经过计划供应来控制销量,这是在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⑧这一战略性决策,立即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支持。1953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953年11月19日,政务院第194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并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此后的实践证明,统购统销是我国在农业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行之有效的粮食分配制度。

2、动员城市人口下乡。1958年下半年发动的以钢为纲、钢产量翻番,以粮为纲、粮食产量翻番为中心内容的“大跃进”运动,超越了客观的可能,违背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滑坡。1960年,我国的经济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主要农牧业产品大幅度减产,出现了全国性的粮食和副食品危机。1960年,粮食实产2870亿斤,比1957年的3901亿斤减少26%以上。⑨许多地方因食物不足而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人口死亡增加。面对这种形势,陈云指出:“我国粮食问题还没有过关。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粮食现在仍然是稳定市场最重要的物资,一定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⑩为了解决当时的粮食紧张问题,陈云提出了四条建议:第一,继续调整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要贯彻执行《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贯彻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即“六十条”,以及调查研究、群众路线、退赔、平反与处罚的措施。第二,工业要大力支援农业。第三,要进口粮食。第四,要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减少城市粮食的销量。⑪

动员城市人口下乡,这是当时非采取不可的一项措施。建国以来四次粮食供应紧张的出现,其中就有三次是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超过了当时粮食能够承担的限度。就1959年开始的这一次粮食供应紧张状况而言,“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从一九五七年的九千九百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一亿三千万人。这样,就使粮食库存连年下降,到今年六月底可能下降到一百四十八亿斤,其中陈粮只有一百零一亿斤。”⑫农村所能提供的粮食不能满足工业建设和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动员一部分城市人口下乡。不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就意味着需要继续挖农民的口粮。农民尚且吃不饱,如果继续挖农民的话,农民的积极性会越来越低,牲口会继续死亡,经济作物的产量会继续下降,粮食的进口就会增加,这样根本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根据陈云的建议,在周恩来主持下中央工作会议制定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1960年6月16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下发。6月28日,中共中央又下发《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根据这两个文件,第一,城镇粮食销量,1961年至1962年度争取压缩到480至490亿斤。在这一年里,城镇口粮标准只能适当降低,不许提高。第二,城镇人口,三年内必须比1960年底减少2000万人以上。第三,精减职工的主要对象是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这次精减的职工,都按离职处理,一律不采用带工资下放的办法。⑬经过半年多努力,农村状况开始好转。粮食产量1960年比上年下降15.59%,而在1961年比上年增加2.79%,数量虽不大,却是十分可喜的标志性变化。⑭

三、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供给的建议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和动员城市人口下乡是陈云就建国后出现的粮食问题提出的两个不同对策,实践已证明了其积极作用。当然,陈云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他还提出了许多旨在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有效建议。

1、要增加粮食生产。粮食问题影响到我们整个的经济建设。要把被动的局面转变为主动,粮食问题是一个最大的问题。1962年2月8日,陈云在参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陕西省全体干部会议上讲话时提出:“全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城市人口增加很多,粮食生产满足不了城市人口增长的需要。怎么办?办法有四条:一是增产,二是进口,三是压人,四是少吃。……除此之外还没有想出别的办法来”⑮。在这里,增产及发展粮食生产,是保证粮食供应,解决粮食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增加粮食生产?在陈云看来,第一,最根本的问题是调动五亿农民的积极性。五亿农民都积极起来,事情就好办了。如果五亿农民没有积极性,要想使粮食过关是不可能的。第二,大量增产粮食,要依靠农业的合作化。为此,应该积极而稳步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把一亿一千万农户组织到生产合作社里,我们的粮食产量就会大大增加起来。第三,必须防止水旱灾害。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水灾可能每年都会有,在预算里头每年都要列上一笔救灾经费。在华北、西北有些地方,还要多打水井,保证在发生旱灾时水量基本上够用。第四,粮食要省吃俭用。陈云指出,不管粮食增产多少,我们都必须省吃俭用,控制粮食的销量。第五,依靠科学技术,改良品种和土壤,防止农业病虫害,根治黄河,引水灌溉,推广农业机械,发展化肥,没有这些都不行。此外,需要调整农业布局,如在西南和西北修建铁路。只有交通方便了,农产品才能运出来,工业品才能运进去,粮食增产的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2、要搞好粮食分配。粮食的分配与农业生产有着直接的关系。粮食生产决定粮食分配,反过来,粮食分配也影响粮食生产。分配搞得好,对粮食生产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反之,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在粮食问题上,有四种关系要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国家与消费者的关系,国家与商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关系。这四种关系中,难处理的是头两种,而最难的又是第一种。处理好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天下事就好办了。⑯如果只照顾国家的需要,忽视农民的需要,不利于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或者只照顾农民的需要,忽视国家的需要,不仅影响城镇居民的口粮供应,势必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也是粮食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一方面保证粮食来源,另一方面保证城市居民的日常粮食需要。

3、要注意储备粮食。在陈云看来,发展农业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不仅要增加粮食生产,搞好粮食分配,还应该注意储备粮食。“我们在粮食方面要作一点保险工作……有一百亿斤粮食在手里就大体可以了。假使遇到一个灾年,有五千万农民颗粒不收,每一个农民每天发给半斤粮食,半年以后新粮食就可以下来。每人每月十五斤,六个月就是九十斤,五千万农民就是四十五亿斤。两项合计,一共要九十亿斤。我们手里有一百亿斤粮食,就可以应付局面。”⑰“如果没有这个准备,那末灾荒来了,我就抵御不了;而有了这样的准备,我们才能把粮食放在稳定可靠的基础上。”⑱

4、要保证粮田面积。陈云认为,要保证粮食增产,第一,应保证足够的灌溉面积。截至1957年9月,中国的水地只占耕地面积的30%。如果可以把其余70%的土地改变为水地,便可增产300亿斤。新中国成立之后,农村兴起的大规模的兴修水利运动,依靠群众,国家帮助,是积极扩大灌溉面积的有效尝试。第二,开荒也是扩大粮田面积的一项积极措施。不过,在陈云看来,“不是不可以开,但应该量力而行。而且,要先开产量高、收效快的荒地……”⑲。第三,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粮田面积。“种烟叶不能超过八百万亩。这是万里同志提出来的。这是一个老问题,一九五一年就发生过。……农业部就开农业会议,提出来扩种棉花,扩种到一亿四百亩。我说,那就不得了,粮食会不够吃。扩种棉花限于八千万亩……现在大体上还是这个口径。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再缩小了。这是赵紫阳同志提出来的。我看也不能再缩小了,再缩小不得了,没饭吃就是了。”⑳虽然也要发展经济作物,但是,“不能因为发展经济作物而挤了粮食产量。粮食还是第一位。人不吃饭,牲口不喂料,是不行的”㉑。“也是赵紫阳同志提出来的,增产经济作物,只能靠提高单产和利用不种粮食的土地。”㉒第四,为了有效解决客观存在的粮食问题,抓好粮食的进口也很有必要。虽然一年要进口100亿斤粮食,负担很重,但“粮食进口多一些不要紧。农民稳住了,事情就好办了。如果感到粮食进口多了,下一年少进一点就是了……我认为,这是大计,这是经济措施中最大的一条”㉓。

注释:

①②③④⑥⑩⑪⑫⑮⑱⑲⑳㉑㉒㉓ 《陈 云 文 选 》,第 3 卷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73、73、125、349-350、190、125、161、163、400、188、258、84、305-306、280、306 页。

⑤⑧⑯⑰《陈云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143、247、207、141-142 页。

⑦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55-256页。

⑨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883-884页。

⑬⑭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 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27、927页。

F307.11

A

1671-2994(2011)03-0043-03

2011-03-14

许丽丽(1981- ),女,山西洪洞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责任编辑:刘建文

猜你喜欢
陈云粮食农民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我的粮食梦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