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禄久
(四川省安岳县通贤中心卫生院 四川安岳 642352)
慢性糜烂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特别是慢性胃脘痛,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治疗困难,往往经久不愈。笔者从医30多年,用自拟益气活血方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疗效,供同道切磋,现报道如下。
60例中,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24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达5年以上的30例,1~5年的20例,6个月~1年的10例,所有病例都经胃镜诊断为糜烂性胃炎,同时经B超、心电、X光、化验病检等项检查,常规排除其它病变。
均内服自拟益气活血方。药物组成:三七粉30g冲服,白芨粉20g冲服,丹参20g、五灵脂12g、蒲黄12g、黄芪30g、党参20g、砂仁12g、乌贱骨20g、白术18g、枳实12g、白芍18g、甘草5g,上药头煎加水800mL,煎至500mL去渣,二煎加水400mL,煎至150mL二煎剂合用。每次125mL饭前温服,每日3次。
本方适应证:慢性糜烂性胃炎,其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且痛有定处,如针刺感,或隐痛绵绵,经久不愈,或脘腹痞胀,嗳气吞酸,或兼有黑色大便,舌质紫暗,脉细涩,随证加减,若隐痛绵绵,得热饮而痛减者加桂枝,若面色不华者加阿胶、鸡血藤。若食欲不佳加神曲、山楂、麦芽。
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胃粘膜正常者为治愈。症状消失,但未经胃镜复查,而且在1~2年内再未出现症状者为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不到半年又出现症状者为有效。经治疗临床症状不消失者为无效。
60例中最多服药30剂,最少服药15剂。结果:治愈28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3.4%。
张某某,女,65岁,农民,人和乡人。5年前病患胃脘痛,开始时用团葱煎水口服可缓解。后来时有胃痛,常自购多种胃药备用都只能暂时缓解病情,时好时坏,经久不愈。不久前,因天气炎热,误服冷干饭,而使胃脘疼痛加重,痛苦难忍。到医院检查,胃镜提示:胃体、胃底、胃窦呈多发性点状糜烂。B超、心电、X光、化验排除其他病变。经西医输液,口服奥美拉唑、法莫替丁、阿莫西林等,症状稍有缓解,今来余处求治中医。症见胃脘部疼痛,拒按,行走震动后疼痛加重,以手压腹,呈痛苦状面容,腹胀纳少,进食后痛甚,神疲乏力,舌质紫暗,脉细涩。辩证:此乃由气及血,气机阻遏,致淤血留滞,胃络淤阻型胃脘痛。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痛,选用自拟益气活血方,每日1剂,连服10剂,腹痛,腹胀症状消失,唯纳少乏力未减。守原方加山楂18g、神曲15g、茯苓18g、继续服用10剂,患者胃纳体力等诸症皆已恢复正常。经胃镜复查胃粘膜已恢复正常,门诊随访3年为复发。
慢性糜烂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由于本病疼痛发生于近心窝部,故古人又称为“心痛”。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灵枢·厥病》说:“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千金方》中列有“九中心痛”,亦多指胃痛而言。再如虞博《医学正传》首立“胃脘痛”专篇。现代医学可见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疾患。胃脘痛发病因素复杂,但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内侵、中阳素虚等方面。其病理变化归纳起来多由:(1)气滞为主,由气滞化火伤阴,或寒化伤阳,甚则导致血瘀。(2)病理性质分寒、热、虚、实。其中气滞,郁热,寒凝多偏于实邪;阴伤,虚寒多偏于正虚。然而,虚实与寒热又相互转化。(3)胃痛日久,络伤出血,由气及血,可在气机阻遏的基础上伴发淤血留滞。但常因伴血瘀者多偏于实,或虚实夹杂。故临症时见疼痛持续性而有定处,拒按,吞酸嗳气,餐后痛甚,甚或出现黑色大便,舌质紫暗,或瘀斑,脉细涩。使用自拟益气活血方,方中三七、丹参、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黄芪、党参益气补虚。白术、枳实行气除痞胀。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三七配白芨生肌止血,乌贱骨收涩修复胃粘膜之糜烂。砂仁养胃消食。方药的创意是建立在气机阻遏,淤血留滞的病理基础上的。旨在益气活血。在药物配方上,益气的同时配行气药,使气充而不滞,化瘀的同时配上活血药,使逐淤而不留邪。因此,益气活血方在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中,能促进气血通畅,胃气和顺,生化之源得以充健,所以,诸症消除收到了满意疗效。
[1] 成都中医学院基础部·古典医籍概要[M].1989:264~267.
[2] 成都中医学院基础部·中医临床治疗学[M].1989:126~129.
[3]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85~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