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科 梁建生 刘忠伟 莫健超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科教研室 广东肇庆 526020)
外科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吴友科 梁建生 刘忠伟 莫健超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外科教研室 广东肇庆 526020)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科学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医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学教学应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基层医学人才。在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中,我们临床教师“医教结合”,身兼两职,责任重大,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对外科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和外科教学实践有如下的几点体会。
外科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 心得体会
外科教师长期从事于临床外科工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授课教师,首先应充分认识到教师责任的重大,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素养,注重自己平日言行举止,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帮助学生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注重外科专业素质的提高。(1)要在熟知本专业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的参考书。要注意了解外科学专业或领域新技术的研究进展。(2)要加强专业技能的提高,外科教师(医师)在具备深厚的专业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基本技能,尤其是外科手术操作技能及所积累的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何精心组织编排好课程内容,充分发挥教学技巧及演讲才能,将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它对课堂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备课工作包括研究教材内容,钻研教学大纲,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确定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与技巧,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2.2.1 教师的教育威信与展现 教师的教育威信是建立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之上的,教师应注意展现个人形象、师德、涵养,还应有渊博的知识与高超的技能[1]。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双向互动模式,在讲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学生之间进行自由讨论,课堂组织形式要多样化,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师生间、学生间轻松交流及探讨,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育威信。为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记忆更加深刻,可以改变一下授课的方式,例如可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编制成问题或选取一个典型病例让同学们就其发病原因、病情转归、合并症及治疗方案等进行讨论[2]。教师的教育威信是教学效果的必然。
2.2.2 教师在课堂上语言应用要准确、动听、幽默 准确即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内容翔实。动听即应用普通话教学,讲话要有节奏、有起伏,要适合学生。教师的声音要洪亮,充满魅力,对学生产生“磁场效应”,使学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听课感觉;让学生随着讲授内容的精妙绝论之处、波澜起伏之中与教师产生共鸣,达到“投石击破水中天”的教学效果。幽默是课堂的调味品。
多媒体教学技术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3]。外科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须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要具备科学性、大容量和灵活性;(2)要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3)要克服照抄书本、版面呆板。
好的教学效果应留给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感觉,留给教师余兴未了、蓄势待发的激情。正确评估教学效果是为了以后教学效果的更好提高。
授课教师应时刻注意课堂效果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自身状态及方式方法。好的课堂效果表现有以下几点;(1)应到听课人数齐全;(2)课堂纪律严谨;(3)课堂气氛活跃,随着授课内容的高潮迭起学生爆发出的热烈掌声及听课的激情与笑声;(4)课后学生提问热情。
学生是评审教学效果的最佳评委。教师应与学生沟通,以获取对教学效果意见的反馈。
好的教学效果应使学生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终身受益。学生应对所听授课内容印象深刻,能较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服务于广大的患者。教学效果关系到学校的中心工作既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最终将通过学生接受临床的检验,受到社会的认可。
综上所述,外科学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外科教师必须精通教材内容,重视课件建设,以一个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充分展示教学技能,为培养21世纪高层次的基层医学人才而教好外科学。
[1]韦忠恒,浦涧,马燕飞,等.“问题解决型”教学法在普通外科临床实习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6):1092.
[2]廖慧.教学病案与临床思维[J].卫生职业教育,2004,18(25):25~26.
[3]刘文亮,吴洪涛,陈游,等.多媒体技术在手术学第二课堂教学的应用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5,14(5):331.
R856.6
A
1672-5654(2011)08(c)-0122-01
201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