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飞,曹晋红,孙 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
胃瘫,又称胃轻瘫,是在没有胃机械性梗阻的情况下出现胃排空延迟。胃瘫是消化系统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影响术后康复进程,药物治疗常效果不理想。该病属中医“胃反”、“呕吐”的范畴。中医认为,腹部手术后脾胃受损、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脉络损伤、气滞血瘀、中焦受阻,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及呃逆等症状[2]。针刺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可促使失衡的机体状态向平衡态方向调节,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手段。笔者采用耳间放血结合体针的方法治疗消化系统手术后胃瘫,取得较好疗效。
1.1 耳间放血 将三棱针点刺放血应用于耳穴,选取与手术部位相对应耳穴穴区的充盈毛细血管,穴区用75%酒精消毒,选用小号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日治疗1次,左右侧交替,先取血管充盈明显的一侧。
1.2 体针 取足三里、三阴交,酌情选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治疗次数以产生排气,能进水、进食为止。
许某某,男,61岁。主诉:右上腹部腹胀、腹痛伴呕吐3月余。诊断:十二指肠降部癌、上消化道梗阻。经胰十二指肠切除、胃造瘘、空肠造瘘手术治疗。术后3天出现排气、排便,胃造瘘引流量少量。自术后第5天开始,胃造瘘引流量渐增多,排气减少至消失,至术后第16天,每日引流量850~1200 ml左右,其间曾用吗丁啉治疗,未见效果,遂请针灸会诊。症见:消瘦,面色萎黄,少气懒言,腹胀;右上腹至下腹部约15cm切口;双耳耳甲庭十二指肠、肝胆胰穴区毛细血管充盈,右侧较左侧明显;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苔白腻;脉细滑。辨证:腹胀(气虚气滞兼血瘀)。治则:益气理气活血。取穴:耳穴胰、十二指肠穴区毛细血管刺络放血;体针: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左侧)、水道(左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治疗 1次后,胃液引流量即减至100 ml,巩固治疗1次而愈。
3.1 明确病情 胃瘫是一个综合症,其特点是在没有胃机械性梗阻的情况下出现胃排空延迟。主要症状是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呕吐和胃胀气,或伴有顽固性呃逆、胃肠减压引流量多等;X线检查采用泛影葡胺造影,可见胃蠕动减弱或消失。消化系统肿瘤、溃疡、食道破裂、肠梗阻等手术后的呕吐、呃逆及不排气等,多是由于切口、吻合口非细菌性炎症性水肿所致的暂时性不完全性梗阻和术后气血亏虚所致的动力性梗阻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首先仍需排除肠粘连、肠外压迫等其他机械性梗阻,可借助影像学检查明确消化道内部情况。药物如胃动力药可改善胃肠动力不足,但无助于消除切口、吻合口的炎性水肿,因此对解除术后梗阻常效果不佳。针刺在消除炎症性水肿和促进胃肠蠕动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作用[3~4]。
3.2 耳间放血的作用 耳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廓形似一个倒置的胎儿,其上分布着与人体各部位对应的穴区。“有诸内必形诸外”,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某部位出现异常时,往往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感觉、颜色、形态等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出现压痛敏感点、皮肤电阻改变、毛细血管充盈、丘疹、皮屑、凸起、凹陷、油脂分泌旺盛、毛孔扩张、变色等反应,这些反应点即可作为治疗点。人体经历手术治疗,切口、吻合口会发生非细菌性炎症性水肿,导致消化道狭窄而形成不完全性梗阻,是术后胃瘫的首要原因,可见舌质暗等中医血瘀证表现,在与手术部位相对应的耳穴穴区也会相应地出现毛细血管充盈,尤其是手术侧更为明显。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术后胃瘫的第一治则。点刺放血又称刺络放血、刺络法,具有开窍、泻热、活血、化瘀等作用[5]。术后选取与手术部位相对应耳穴穴区的充盈毛细血管进行刺络放血,可促使切口、吻合口炎性水肿的消退吸收,解除消化道的梗阻。操作时穴区消毒要严密,谨防感染引发耳软骨炎,并且手法宜轻快,不可刺透血管甚至深及软骨。初始时出血畅快,血色常暗红,用微潮湿的酒精棉蘸拭,直至出血自然停止或出血量减少、血色变淡为度。
3.3 体针的作用 术后胃瘫,胃肠蠕动减慢甚至停滞。除气滞血瘀因素外,还存在手术损伤元气、气血亏虚的原因。因此,治疗原则应活血化瘀结合补益气血。根据针灸配穴处方原则宜远近配穴,选取腹部及远端腧穴进行针刺治疗。中脘、天枢、气海、关元、水道等穴,是根据近部取穴原则选取,其下为消化道,具有活血化瘀、消除手术局部炎症、改善胃肠动力的作用,是促进胃肠蠕动的常用腧穴。同时,气海、关元等任脉腧穴又是人体重要的补益要穴,具有强壮作用,可起到补益气血作用。但因腹部手术后需加压包扎,并且切口常较大,会影响腹部穴位的针刺。故可视具体情况,在不影响切口愈合的原则下,尽可能选取腹部腧穴,同时配合选取具有补益作用的足三里、三阴交等远端腧穴,通调经络,补益气血,促进胃肠蠕动。
北京协和医院是疑难重症诊治中心,消化系统手术患者较多,尤其以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居多。术后胃瘫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康复进程。常于促胃动力等药物治疗无效情况下,请针灸会诊。胃瘫病程多在1~2周左右,一般经上述耳间放血结合体针治疗1~5次后,呕吐、胃胀气明显减轻,胃液量减少,产生排气。笔者体会耳间放血对于消除切口吻合口水肿见效迅速,并且针刺干预介入时间越早,患者恢复越快。因此,尽早开始针刺治疗,有利于尽快消除炎性水肿,解除梗阻,促进胃肠蠕动。耳间放血结合体针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消化系统手术后胃瘫的方法,有利于缩短术后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费用。
[1]李荫山.消化道手术后影响消化功能的主要并发症及处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57
[2]孙华,王道海.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3):173 -175
[3]胡建群,陆晓婕,叶新华,等.穴位针刺治疗喉部慢性炎症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3):213-215
[4]陈兰,刘诗.高频电针刺激足三里促进大鼠结肠推进运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0):2962-2964
[5]夏凡,付于,韩景献.刺络放血疗法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73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