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维军
甘肃省陇西县福星卫生院,甘肃 陇西 74810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症,病变主要在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多呈反复发作性。该病常年均可发生,2009年05月至2010年07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37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5例,女12例,男性多于女性;年龄31~68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1 d,最长11.5年。临床主要表现及体征: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多呈反复发作性,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①一般治疗:静卧休息,重营养与饮食,多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后期给予少渣营养食物。②西医治疗:柳氮磺胺吡啶1.0g,口服,4次/d,思密达3.0g,口服,3次/d,比特诺尔165mg,口服,3次/d,部位低者可用上述口服药物加氢化可的松50-100mg,保留灌肠,1-2次/d,出血严重者可加用止血药物。中重型者可口服泼尼松40mg/d,或静滴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300mg/d,症状好转后逐步减量,有时需加用广谱抗生素以控制继发感染。③中医治疗:用痛泻要方加味,处方:白术20 g,白芍10 g,陈皮12g,枳实12g,鱼腥草30g,败酱草15g,甘草10g。若泻泄剧烈者,加石榴皮20g,柯子20 g,煨生姜10g;食欲不振加焦山楂10g,砂仁8 g;情绪不佳者加柴胡10g、香附10g。水煎服,每日1剂,每天2次。
37例全部治愈,其中30天治愈者18例,21天治愈者9例,14天治愈者7例,7天治愈者3例,总有效率为100%。
陈者,男,42岁,工程师,2009年11月02日因“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多年,近日因饮酒腹泻加重”入院。查:舌淡苔白腻,脉弦数,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泄泻”。予以上述方法治疗,10天后大有好转,14天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未复发。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1],其特点在于溃疡形成,但在慢性病程发展中,结肠黏膜只有炎症性改变,而不形成肉眼上可见的溃疡病变,或溃疡愈合只遗留下肉眼上的炎症性病变。不论其有无溃疡,主要病变均累及集中在黏膜层,少数达黏膜下层,更少的严重病例,炎症可累及肌层甚至浆膜层。病变分布主要在直-乙状结肠。祖国医学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并无“溃疡性结肠炎”这一病名,由于其临床表现不一,而对本病病名有多种提法,如“泄泻、腹泻、、痢疾、便血、肠风、休息痢、滞下、脏毒、、大瘕泄”等。在病因上,多数观点认为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外感六淫中主要是湿热之邪,但外感寒湿也可引起本病。在病机上,主要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为本虚标实,与肝、脾、肾有关,标主要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等;本病初期多为标实,久病则多为正虚。大学本科教材[2]中指出本病关键是脾胃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本病的重要因素。其病因病机包括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不慎、情志失调、脾肾阳虚等方面。本病发生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脏腑功能失调、气机紊乱、气滞血瘀、肠膜及脉络受损;湿热内蕴,与气血搏结,化为脓血;痰浊内生则便中夹带黏液;久病则气损及阳、脾肾阳虚、寒热错杂,反复发作。发病早期与脾胃、肠有关,后期涉及肾。因此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虚,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实的本虚标实病。
本文主要治疗的是以肝郁脾虚为主的该病,用痛泻要方中的白术健脾,是脾能正常运化,同时白术补土,使土木之间的生克关系平衡,白芍养阴疏肝,使肝有所升,则肝木克土的功能减少,达到土木之间的和谐,陈皮健脾,枳实疏肝健脾,甘草调和诸药,另加鱼腥草消炎解毒,共同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徐蓉娟.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7-198.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