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琼 陈 瑛 李志军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心内二科,新疆昌吉 83110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属于心脏急症之一,此类疾病起病突然,如不及时纠正,患者可出现心悸、心动过速持续过久会造成血液动力学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对于妊娠期妇女并不少见,此类患者,由于本身处于妊娠这种特殊的生理状况中,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常常令医生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中。笔者所在医院应用经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治疗16例此类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4年2月~2011年2月就诊的16例住院、门诊或急诊患者。其中8例患者是笔者2006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期间收 集的临床病例。年龄21~36岁,平均(28.5±5.3)岁。病史最长15年,最短1 h,孕13~36周,平均(24.5±8.3)周,均因心动过速突然发作,持续不能终止而就诊,其中1例入院前曾在外院给予维拉帕米注射液,另外1例院外应用西地兰。
食道调博仪器选用苏州市东方电子仪器厂生产的xd-5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对患者先行超声检测胎儿心率后,建立静脉通道,取得家属同意后,患者平卧位,经鼻腔用涂以石蜡油的电极缓缓插入,插入深度=[(身高+200 cm)/10],当将电极导管定位于理想的位置后,固定电极。描记心动过速时食管心电图,观察P波与QRS波关系,用S1S1或S1S2刺激,设定电压20~30 V,平均电压22.5 V,设定超速抑制频率比自身心率快30~40次/min,用S1S1连续快速刺激8~10个电脉冲后停止刺激,若无效则调整食道电极位置及刺激电压,或者改用S1S2刺激后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1]。
1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有15例均经食道心脏调搏超速抑制终止,仅1例经反复增加电压后仍然无效,给予静脉推注ATP后转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室上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大部分电生理机制为折返所致。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刺激迷走神经、药物转复、电转复、经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终止,根治方法为射频消融术,其中应用刺激迷走神经终止室上速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疗效欠佳[2]。射频消融术是利用电极导管在心腔内某一部位释放射频电流而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的凝固性坏死,从而破坏某些快速心律失常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为目前根治室上速最有效的方法,但在某些基层医院尚无条件立即进行射频消融术,经食道心房调搏终止室上速仍为可操作性好而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食道心房调搏终止室上速的作用机制为:超速起搏时,通过快速且连续的脉冲刺激切断折返环路而终止室上速的发作[3]。
妊娠期合并室上速发作时如果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间较长,可造成孕妇低心排血量,血压下降,从而造成母体及胎儿缺氧,缺血,严重时出现胎心加速而危及胎儿安全,频繁发作可造成胎盘血液灌注减少而造成胎儿发育迟缓、早产、胎儿窘迫。而长时间的心动过速亦可造成孕妇头晕、晕厥等临床表现。少部分患者会出现一过性肝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所以迅速有效的终止心动过速发作非常重要[4]。而妇女在妊娠期发生心律失常治疗上是非常复杂的,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不同程度通过胎盘屏障,而且目前许多药物在上市时对孕妇的大规模研究非常少,循证医学证据非常少,许多药物应用于孕妇时有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对于孕妇这类特殊人群,医生在用药前是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必须要考虑到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的各种潜在危害,尽管胚胎发育过程中,容易造成胎儿畸形的时期为妊娠开始的8周内,但后期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亦不能忽视。所以对于孕妇合并室上速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妊娠前3个月内。此外,现今恶劣的医疗环境,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但亦需要保护自己。所以在接诊妊娠合并室上速的患者时,首先建议选择物理方法,刺激迷走神经,如果无效,建议有条件时首选食道心房调搏,从插管到终止仅需5 min左右,成功率高,患者耐受好,对胎儿无任何影响,胎心监护未见异常[5]。因此,妊娠合并室上速时,应用食道心房调搏超速抑制终止室上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可操作性好,治疗费用低廉,容易掌握,几乎无术中并发症。由此可见,食道心房调搏超速抑制治疗妊娠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性良好,疗效肯定,值得广泛推广。
[1]郝翠平.经食道调搏诊疗妊娠合并阵发性室上速2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64.
[2]李景荣.食道心房调搏终止妊娠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例[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11):25-26.
[3]唐成玥.食道调搏终止妊娠期及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J].当代医学,2010,6(7):38-40.
[4]邓梅先,柯水香.剖宫产术后子吕切口妊娠的诊治方法探讨[J].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9,6(4):45-47.
[5]张桂霞.经食道调搏诊疗阵发性室上速26例临床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3(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