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2011-08-15 00:51颜婷婷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肌张力电针痉挛

颜婷婷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电针治疗中风后下肢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颜婷婷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中风后遗症 下肢功能障碍 电针治疗

中风后由于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导致下肢肌力低下、肌张力增高、运动控制障碍和深浅感觉障碍,造成患者在步行过程中出现足下垂、尖足内翻、膝踝关节不稳定、步幅减小、步速减慢和步行不对称等异常步行模式。目前电针在下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通过电针治疗下肢功能障碍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电针作用机制

关于电针的作用机制,大多建立在抑制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调节缺血区脑组织能量代谢、增加缺血区脑组织血液供应等方面。刘喆等[1]认为,电针通过调节脑缺血所引起的脑内微环境变化,可对缺血所激发的相关脑区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进而推论这种作用可能是电针治疗脑缺血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陶静等[2]通过实验研究证实脑缺血后能够诱发内源性神经细胞增殖,其中少量的新增殖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和(或)星形胶质细胞,而电针可以促进新增殖的内源性神经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并通过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发挥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而认为这可能是电

针治疗脑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高洁等[3]认为,电针对中风患者痉挛状态的缓解,主要是因为电针刺激可促进脑及脊髓中内腓肽的释放,抑制脊髓前脚细胞的兴奋性,进而缓解肌肉痉挛。耿吉冬等[4]认为,电针刺激所产生的肌肉节律性收缩有利于改善相应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改善患者的血液供应。刺激神经肌电,使之兴奋与收缩,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并使兴奋向中枢传导,可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2 取穴原则

2.1 软瘫期 处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1~2级。此时患者患侧肌力和肌张力均低下,有时出现轻度高张力。此期,多数临床研究的取穴原则基于“独取阳明”[5-7],认为偏瘫早期属中医“痿证”范畴,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该期治宜补益气血,通过针刺兴奋周围神经,促进瘫痪肢体肌力和肌张力的恢复。陈庆华[8]则认为偏瘫初期,下肢取穴宜取大腿伸肌群为主的穴位,如髀关、伏兔、足三里。陈立典等[9]认为软瘫期应在健侧取穴,因这种刺激健侧的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中风后偏瘫早期低位中枢控制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通过健侧用力收缩提高患侧肌张力。

2.2 痉挛期 处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3~4级。此期患者患侧肌张力逐渐增高,有部分患者在2~3个月内出现明显的肌痉挛,下肢主要表现为伸肌痉挛模式。此期,有些研究在针刺取穴时仍遵循“治痿独取阳明”的传统方法。胡智慧等[10]在用电针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的疗效观察中发现,以阳明经为主的穴位加上较高频率的电脉冲刺激对于中风偏瘫的肌痉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降低肌张力。而薛茜等[5]发现,如果痉挛期仍取阳明经穴,则有可能使肌张力进一步增高,过高的肌张力影响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认为痉挛期属于中医“痉证”范畴,并非痿证,不符合“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认为偏瘫康复中针刺取穴应灵活,更需辨证施治。姚云海等[7]认为此期选穴应取拮抗肌一侧的穴位为主,加强中枢的双向调控作用,达到抑制兴奋过高的脊神经的目的。吴勇[11]运用电针刺激神经干疗法刺激腋神经点,能使臂外展、外旋;刺激桡神经点能伸肘;刺激腕指、坐骨神经点能加强伸屈运动;刺激腓总神经点能加强足及足趾背伸、外翻运动;且以上神经干刺激点,均能对抗偏瘫痉挛状态,增强肌张力的对抗优势痉挛,从而缓解痉挛状态,促使正确运动形式和控制力的恢复。公维军等[12]在探讨电针足三里应用于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可行性研究中发现,电针足三里能够降低下肢肌张力,尤其是腓肠肌内侧头的张力。

2.3 巨刺与非巨刺 《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原始含义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现今则理解为在健侧肢体上取穴施治的针刺方法。而相对于巨刺,常规的取患侧腧穴施治的针刺方法,则被称为非巨刺。针对巨刺与非巨刺的结合使用问题,雷龙鸣等[13]认为巨刺与非巨刺不宜安排在同一次治疗中,而应间隔一时间段,系缘于针刺作用的实效关系和“气至有效”两个方面;并通过临床研究初步证实1天2次、巨刺与非巨刺交替应用的治疗方案治疗中风偏瘫早期,较常规的1天1次、针刺患侧腧穴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叶祥明[14]则认为,针刺健侧的方法类似现代康复医学的中枢性促通技术,即Brunnstrom促进术,利用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原理,通过健侧刺激,促进患侧肌张力增高,与“巨刺”—“左(右)经有病,取右(左)经腧穴”的机制相仿。

3 对步态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中风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为划圈步态,主要为单侧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表现为患者下肢伸直、外旋,迈步时将患侧骨盆提高,或腿外旋画一半圈的环形运动,脚刮擦地面,患侧上肢的协调摆动动作缺失。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与正常人相比较慢,呈现典型的偏瘫不对称的步态模式。许光旭等[15]发现,早中期偏瘫患者自然步行频率并非处于能耗最低的固有频率。国内对电针刺激下肢穴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16],而对步态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公维军等[17]通过在二维步态分析下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显示电针组步频、步速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4 存在问题

传统针灸及现代电针的应用无疑为偏瘫康复提供了积极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上对电针治疗效果的评定多采用主观性较强的肌力评定、改良Ashworth评定、Fugl-Meyer评定等手法评定方法,相对缺少客观性;同时电针治疗对偏瘫患者动态步行和步态的影响临床研究仍较少,缺少实时分析。所以,电针的临床客观疗效仍需更进一步研究。

[1]刘喆,赖新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18-221.

[2]陶静,陈立典,薛偕华,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成年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2):1061-1063.

[3]高洁,欧阳八四.恢刺加电针对中风患者痉挛状态缓解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7,23(6):3-4.

[4]耿吉冬,景磊,赵可为,等.电针治疗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8,16(26):1392-1394.

[5]薛茜,熊国星,霍国敏,等.电针阳明经穴位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1(13):1056-1057.

[6]张辉,李立.脑卒中早期应用电针治疗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9(14):824-825.

[7]姚云海,顾旭东,傅建明,等.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53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355-356.

[8]陈庆华.针刺加电针治疗中风偏瘫68例疗效观察[J].医学创新研究,2008,3(5):164.

[9]陈立典,吴强.偏瘫的现代评价与针刺治疗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6,10:528-529.

[10]胡智慧,顾晓园.电针缓解中分偏瘫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9,4:205-209.

[11]吴勇.电针刺激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2):38-39.

[12]公维军,张通,崔利华,等.电针足三里应用于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2):1165-1167.

[13]雷龙鸣,庞军,陈家兴,等.不同针刺方案对偏瘫早期康复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5,4(25):233-235.

[14]叶祥明.巨刺与中枢性促通技术在偏瘫早期应用中互探[J].现代康复,2000,9(4):1403.

[15]许光旭,顾绍钦,孟殿怀,等.下肢痉挛偏瘫患者的步行效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1):2166-2169.

[16]彭力,李来友,彭锐,等.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4,19(1):26-27.

[17]公维军,张通,崔利华,等.电针足三里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11):1057-1058.

2011-05-20

猜你喜欢
肌张力电针痉挛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