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兰,黄家义,彭玉兰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医院妇产科二区,广东东莞 523633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在新生儿早期通过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对危及儿童生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智力低下的一些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进行群体筛查。目的在于早诊断、早治疗,防治儿童智力低下,保障儿童成长健康。《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已明确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将其列入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项目。2003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至今已有8个年头。2003年我院开展的新生儿筛查项目有先天性甲低、苯丙酮尿症、G6PD缺陷共三项。2009年开始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三项,新增项目有半乳糖血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地中海贫血筛查。2003~2010年共筛查出阳性患儿794例,患儿均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父母对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得到指导。现报道如下:
2003年我院出生新生儿1 960例,而新生儿疾病筛查有1 294例,仅占出生率的66%。因第1年开展此业务,技术不够熟练,一次采血成功率为78%,标本合格率为85%,第2年强化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培训,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意义宣传,认真规范进行采血前的登记,规范采血手法,做好提早出院及转儿科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交接,减少漏查率,做好标本的保存及递送工作。2004年后采血人数均占每年出生率的95%,采血标本合格率达97%,逐年递长。由200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行筛查6项先天性疾病。2003~2010年共查新生儿20 327例,不合格230例,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8.8%。
采血护士操作前着装整齐,清洗双手并佩带手套。稍按摩新生儿足跟并用75%乙醇消毒待干,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刺足跟内侧或外侧深度<3 mm,让足下垂摆放等待4~5 s,然后抬高足跟接近水平,左手拇指置于足跟边缘,左手示指置于足底,其余三指置于足背。采血时间左手大拇指与示指呈“O”形紧握足跟片刻,血滴很快形成,用消毒过的干棉球拭去第1滴血后开始用血卡上滤纸取血,滤纸片接触血滴切勿触及足跟皮肤,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至少采集3~4个血斑,每个血斑>8 mm。为提高血片的质量,血液应从滤纸的一面渗入,自然渗透纸上正反两面,不能由正反两面渗透同血斑[1]。采血完毕手持消毒棉签轻压采血部位使其止血。将血片置于安全环境自然晾干,避免阳光、紫外线照射。血样干燥时间以3~6 h为佳,避免血样污染和过于干燥影响检查结果[2]。保存于密闭胶袋内,并放置在2~8℃冰箱内保存,在7 d内将滤纸干血片送至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有传染疾病的新生儿最后查,并在血片做好病种标记,采血就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及标本污染。
筛查出阳性患儿794例,其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10例,苯丙酮尿症3例,G6PD缺陷575例,地中海贫血206例,合格标本20 097例,不合格230例,一次性采血标本合格率为98.8%,采血过后出现针眼感染3例,针眼出血34例。
高度重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充分利用母乳喂养培训班讲解,住院床边健康宣教,门诊发放相关资料等形式宣传。使产妇及家属充分理解疾病筛查的意义和开展的项目及采集方法,明白拒绝检查的严重后果。早上采血前采血员再向新生儿的监护人进行知情告知并签字,派发筛查证明,上面有筛查中心诊治情况及查询电话。做好新生儿的居住地址及父母详细联系方式等资料登记,对转儿科或转院的新生儿要做好足跟的抽取交接,对出院不能及时采血者,认真交代返院采血时间,并电话追踪。
3.2.1 采血前准备 认真填写采血卡片,卡片的内容包括采血单位、床号、住院号、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新生儿是否使用抗生素及碘剂,出生日期、采血时间、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采血员签名,做到字迹清楚,登记完整,并与监护人相互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3.2.2 采血环境要求 操作应在治疗室进行,因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3],室内保持恒温23~26℃,采血台正对的墙上装上浴霸,避免新生儿因暴露着凉,改善外周血液循环,有利于采血。每日空气消毒1次以上。
3.2.3 采血者的时间要求 必须在新生儿出生后>72 h及充分哺乳6次后进行,如未摄入足够乳汁,新生儿血液中苯丙氨酸(PA)浓度偏低,易造成PKU假阴性;同时72 h后采血可避开生理性促甲状腺素(TSH)上升时机,减少CH筛查假阳性[4]。因特殊情况要推迟采血的新生儿,最迟不超过出生后20 d。 时间选择在上午 10:00~11:00 进行,此时刚好是医生查完房,新生儿淋浴及喂奶后1 h左右,避免采血后淋浴引起针眼感染及再度出血。哺乳后1.0~1.5 h新生儿血溶量处于高峰期,为采集新生儿足跟血的最佳时机[5]。
3.2.4 用物准备 使用采血中心提供并登记好的取血卡片,一次性使用已消毒的采血针,75%乙醇、消毒棉签、棉球、输液贴、胶布、无菌手套等。
采血前可先进行淋浴喂奶,使全身循环改善,末梢血运丰富。采血时,垫高头部,预防新生儿哭闹引起呕吐导致窒息。消毒时使用75%酒精,避免使用碘酊,影响检查结果。采血深度<3 mm,采血针拔出后不要急于取血,应放低足跟,等待4~5 s,安抚新生儿,让新生儿紧张情绪转为放松。因采血针刺入引起剧痛会导致血管应急性收缩,休息片刻,让血管逐渐扩张,再进行取血,成功几率更高。取血时挤血手法最为重要,首先操作者左手将新生儿足跟抬高与治疗台面接近水平,左手拇指置于足跟边缘,左手示指放在足底部,其余左手指置于足背。左母指与示指在新生儿的足底跟部构成一个“O”字形,紧握足跟片刻,血滴马上呈现,右手持血卡取血。挤血时不要对足部握持过紧,每次挤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局部皮下淤血或出血斑,影响采血效果和质量。取血滤纸片要用密封袋装好,保持清洁干燥,取血时切勿触及足跟皮肤,以免造成采血针眼感染,如果碰到皮肤,要重新消毒针眼再用棉签按压止血。做好采血针眼的护理,针眼棉签按压时间要足,对早产儿或出血快猛的新生儿,要用棉球加压包扎,24 h要经常巡视足跟情况。标本采集后平放置有避污纸的治疗台上面充分晾干,不能重叠,避免紫外线照射和液体污染。不得将血样放置在暖气上烤干,应及时将血样送到检测单位。如果血样保存不妥,使血样固化于滤纸上,则实验中无法全部洗脱被测物,导致TSH或PKU患儿出现假阴性结果[6]。
强化规范运作是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关键,严格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常规》,认真执行《筛查标本递送常规》,使我们工作的每个环节能够规范有序的运作。我科采血小组人员共有五名,组长一名,均由到上级医院进行学习的老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从健康教育技巧,筛查资料登记工作,采血前准备、采血手法、标本保存及递送都进行系统规范培训,以上学习内容熟练掌握后才能独立上岗,确保我院新生儿筛查质量达标,每季度筛查小组对我科的筛查工作质量进行总结,均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如按实际情况总结筛查率,采血合格率、卡片填写合格率、标本按时送交率、采血后感染率、采血后出血率、召回复查率。对做得最好的人员 给予表扬,并将好的经验作为学习亮点。对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制订出改善方案,使下一步工作做得更好。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相对不足,护理工作繁忙,工作时间紧迫,所以采血时间不能太长,应尽快完成操作。足跟按摩、热敷可使局部充血红润,但操作繁琐,比较费时,足跟采集的是末梢血,看不到血管,成功的关键主要取决于末梢的血运。我们受静脉穿刺前止血带使静脉充盈方法的启发,采血前用左手拇指与示指呈“O”形紧握足底跟部,其余左手三个手抵住足背,放松再握紧的方法采血,能够阻止血液回流,增加足跟末梢的血运,使毛细管充盈,血流丰富,血滴形成迅速且血流丰富,血斑足够大,两面渗透,所以不必要对足跟局部反复挤压,从而避免了组织液的挤出使血液稀释,保证了血标本的质量。此方法采血安全方便,减轻新生儿的痛苦,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提高了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标本采集技术是护理人员,特别是妇产科和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项技术[7]。要加强培训,熟练掌握,定期考核,不断提高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增加工作责任感,确保参与采集标本的护理人员在采血、送检等各环节中能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新生儿疾病筛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所以要有严格的管理和质控制度。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还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从2003年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至2010年血标本量逐年递增,血标本质量逐年提高。《母婴保健法》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让医务人员、孕产妇、家属都能真正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提高筛查率和筛查质量,及时召回阳性患儿及时治疗,预防残疾儿的发生,保障下一代健康成长。
[1]石萍,吴洪靖.浅谈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采血方法[J].齐鲁医学杂志,2003,18(2):185.
[2]王茂秀.抚触对新生儿足底采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2):1879-1880.
[3] 战春丽,刘艳华,陶鑫.早产儿保暖[J].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389.
[4]郭智勇.在新生儿筛查采血中的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6):1771.
[5]王英辉,郭娟.新生儿足跟采血的临床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5,12(21):2032.
[6]冯辉,孙方美,王纯.新生儿疾病筛查血样采集及保存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1999,14(9):586.
[7]张学敏.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方法与体会评论[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