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46例

2011-08-15 00:51叶金练胡伟鑫吴文彬翁挠南陈龙钦陈建才沈清芳谢泽锋陈文杰李绍熹苏志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24期
关键词:尿激酶开颅脑组织

叶金练 胡伟鑫 吴文彬 翁挠南 陈龙钦 陈建才 沈清芳 谢泽锋 陈文杰 李绍熹 苏志民

福建安溪县医院 安溪 362400

我科于2010-07~2011-06应用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27例,女19例,年龄38~90岁,平均67.2岁,既往有高血压史38例。

1.2 术前状态 GCS评分:13~15分6例,9~12分22例,3~8分18例。

1.3 影像特点 所有病例均经至少1次头颅CT扫描。依据血肿分型:壳核局限型17例,壳核内囊型16例,壳核脑室型13例。按多田公式计算(不包括脑室出血)血肿量最大160 mL,最少35 mL。

1.4 手术指征 在没有凝血功能障碍前提下,患者及家属同意。

1.5 手术方法 根据头颅CT的解剖位置,在CT平面导向下标好穿刺点、穿刺方向(即定点、定向),一般为正中矢状线旁开15~25 mm,晶状体中线上方45~60 mm的前额之交。根据比例尺算出穿刺长度(定深)。浸润麻醉后,呈肾形、纺锤型的血肿,沿血肿最大长轴,从前额入路,建立引流软通道。用特制的颅脑引流管(山东正大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整套引流系统)盲端带4~8个侧孔,直径3~5 mm,长20 cm的优质硅胶材料制成,可以防止引流的逆流和部分调节血肿腔的压力。由穿刺点沿穿刺方向将引流管置于血肿腔的远端,引流管远端离血肿壁0.5~1 cm,通过受压脑组织的膨胀,复位过程中挤压,经尿激酶液化的血肿,使陈旧性出血沿引流管的侧孔排出颅外,达到了血肿清除与脑组织复位同步进行,经三通阀反复注入尿激酶入血肿腔引流(尿激酶2~10万U溶于2~5 mL生理盐水,1~2次/d),至血肿基本消失后拔管,生物胶粘合创口皮肤。

2 结果

46例患者好转出院39例,其中4例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后第二次再出血者,中途自动出院3例,气管切开1例,死亡3例,1例院内死亡原因为心肌梗死、心力衰竭,2例院外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10.86%,住院时间3~25 d,平均18 d。好转出院39例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评定生活能力状况。ADL分级:1级为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2级为独立生活能力,并恢复部分社会生活能力,3级为日常生活能力稍需别人帮助,4级为保留意识但卧床不起,日常生活需要别人帮助,5级为植物生存状态。本组ADL1级19例,ADL2级14例,ADL3级4例,ADL4级2例,ADL5级0例。

3 讨论

3.1 软通道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术的优点 该手术与传统的开颅手术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局部浸润麻醉对机体干扰轻;(2)手术时间短,一般15~30 min;(3)脑损伤轻微,穿刺直径仅3.5~4.0 mm;(4)借助CT定位方便、准确,避免其他损伤因素;(5)迅速达到脑内减压,几分钟即可达到减压效果。危急时可在床边进行,做到争分夺秒;(6)经济合算,费用仅为开颅手术费用的1/4左右;(7)减少因全麻带来的肺部问题,尤其是老年人,本组仅1例行气管切开;(8)缩短住院周期,提高病床使用率;(9)特殊的引流装置可同时监测颅内压,指导脱水药的合理使用;(10)克服了患者及家属对开颅手术的恐惧,易被接受。

3.2 手术时机和适应证 高血压脑出血很多时候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手术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6~72 h进行,此期间血块多已凝固,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此时手术再出血的概率较小,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也较小,效果好。若超过72 h后,则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脑水肿加重,效果较差,但手术仍有意义。在没有凝血功能障碍前提下,只要患者及家属同意,术者有把握手术的能力,即可施行该手术。患者年龄大,病情重可不列为手术禁忌[1]。用其他术式术后再次壳核出血的病人,可选用。外伤性骨瓣开颅术后迟发性额部脑内血肿者,可选用。

3.3 壳核出血的穿刺点 选择在前额部,可避开重要结构及功能区,避开血管较多的侧裂区,减少了副损伤,提高手术高安全性。拔管后病人担心额部手术疤痕,影响美观。我科废除常规的缝合术,改用生物胶粘合术[2],即先硬膜粘合,再皮下粘合,最后皮肤粘合,既牢固又美观。同时术前有意选择额纹沟为穿刺点,也大大减少了疤痕。1个月后伤口基本难以辨别。

3.4 软通道 设计特点:(1)软管,进管时对脑组织神经起分离而非切割,损伤小;(2)CT检查无伪影,能在CT介导下完成;(3)可调整方向;(4)三通管设计、防逆流设计、利于引流液的收集和计量;(5)可同时监测颅内压。

3.5 缺点及注意事项 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术不是在直视下进行,不能有效止血是其局限性。术前或术后可停用或减少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的使用,在心功能允许的情况下,适度使用较多的生理盐水,维持相对较高的颅压,科学合理地注入尿激酶,有利血肿引流、排出。同时适当的镇静和止血也是必需的。

特有的三通管设计为注入尿激酶带来了方便,也大大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引流装置有防逆流的处理,即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也便于引流液的收集和引流量的计算。同时可作为颅内压监测,方便、安全。应用改良立体定向微创介入治疗高血压性壳核出血,坚持了个体化原则,用最小的创伤,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清除血肿,应用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实施系统化目标化全程整体颅脑出血的观察,对预防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优越性,适用于有CT的基层单位医院推广,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1]刘振川,徐立明,赵仕欣 .微创介入颅内出血(血肿)清除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学,2000,8:137-138.

[2]叶金练,胡伟鑫,陈建才 .微创穿刺治疗脑内血肿[J].医药产业资讯,2006,5:39.

猜你喜欢
尿激酶开颅脑组织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