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娟 邓 岚 熊小菊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创伤二科,江西南昌 33000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集导致血管阻塞所致,是骨科患者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如何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引起骨科医护人员高度重视与注意。笔者所在科室自2009~2010年共实施股骨粗隆间骨折DSH内固定术患者91例,术后通过一系列防治及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了DVT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本组患者共91例,男38例,女53例,年龄27~95岁,平均61岁。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DSH内固定术,手术时间2~3h,平均2.5h,住院时间10~22d,平均16d。
1.2.1 中医治疗 ①中药制剂静脉注射:常用丹参、脉络宁、血栓通、灯盏花素等注射液静脉滴注,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②中药内服:按照不同的病因及病情,辨证施治,对症治疗。中医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为外伤后气血凝滞、壅阻筋脉所致,治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常加以木香、枳壳、乌药、陈皮行气通络,以助活血化瘀之效,症重体实者可加用三棱、莪术行气破血等药物治疗,效果更佳。③中药外治:可用膏药贴剂、热敷、薰疗等多种方法治疗,以活血软坚、通络散瘀,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1.2.2 西医治疗 ①抗凝治疗: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5~7d,但应定期复查凝血功能。②溶栓治疗:常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7~10d。③祛聚治疗:可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10~14d,它能防止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阻止血栓继续增长。
本组91例患者,只有1例男性患者术后第3天发生了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肺栓塞,经过一系列的溶栓、抗凝、活血化瘀治疗,10d后症状全部消失,其余9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因骨科下肢手术病程长、恢复慢,肿胀、疼痛、生活压力等给患者带来很大心理压力与负担,患者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因此术前责任护士应及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术前针对患者的自身状况实施个性化及全面健康指导,强调戒烟的重要性,避免烟碱对血管的刺激。指导患者休息时抬高患肢,坚持踝关节伸屈活动,教会患者收缩股四头肌、腓肠肌、屈踝伸足背等动作。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低脂肪食物,忌食油腻、肥甘、辛辣之品,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避免血液浓缩。
应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每2小时翻身侧卧1次,以减轻对下腔静脉和髂静脉的压迫,卧床时间一般7~10d为宜。患肢充分保暖,保持外展中立位,并垫高20~25°,以减轻静脉瘀血,从而减轻患肢肿胀,缓解疼痛。
3.4.1 测量肢体周径 每日定时定位测量肢体周径,一般选膝关节上下各10cm处测量并记录。严格观察肢体有无股青肿、股白肿出现,一旦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3.4.2 PE发生 患者如果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及咳血等症状,立即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等活动。报告医生,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
DVT形成早期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肢体肿胀,急性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患肢禁止热敷、按摩,以免血栓脱落。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下垫宽大软枕,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疼痛较重时,可给予镇痛药。急性期过后可穿等级弹力袜,促进浅静脉回流。
输入高渗液体或刺激性药物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一旦出现外渗外漏时,一定要更换部位输液。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及硬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对局部进行处理。对长期静脉注射的患者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如用力伸足屈跖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以收缩股四头肌等。陈廖斌等[1]报道约50%的 DVT发生于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患者术后回病房麻醉尚未消失时,责任护士即可实施被动肢体按摩及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6h后可指导患者进行伸足屈踝等动作。术后第2天可进行腓肠肌、股四头肌收缩练习,4~5次/d,并间歇配以被动挤压,范围由小到大,力度逐渐增加。术后第3天开始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机)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从小幅度30°开始,日渐增加幅度但不超过90°,坚持锻炼12周,同时注意上肢活动及体位变换、深呼吸等,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只能保守治疗的骨科病症现在也可以手术治疗,而DVT形成最常发生在手术后,尤以髋关节手术最多见。经典的Virchow理论[3]认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及血管壁的损伤是造成本病的公认三大要素,而由血栓引发的肺栓塞(PE)病死率很高[4]。据有关文献报道[5],下肢(特别是髋部)大手术患者小腿DVT的发生率为40%~80%,而致命性PE的发生率为1%~5%。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于中医“股肿”、“脉痹”、“淤血”、“淤血流注”、“肿胀”等范畴,是由于血液凝结于脉,其病有关者,是血、脉、凝、肿运行不畅;《血证论》则认为“淤血流注,四肢疼痛肿胀,宜化去淤血,消利肿胀,淤血消散,则痛肿自除”;而肺栓塞所致的咳血、胸痛、呼吸困难、暴脱等证,是人体由于心、肺、肾、肝、脉道阻塞而致的内脏气血逆乱,各脏腑气血功能不能畅达,而致多脏器的损伤。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发生于老年患者,DSH术后预防DVT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机结合则能取长补短,对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妥善的护理措施,主动及时地观察患者,准确地评估病情,全面系统地为患者制订最佳的护理计划,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1]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 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华骨科杂志,2001(2):146.
[2] 刘海菊,魏丛秀,郭萍,等. 科下肢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 当代护士,2009(3):26-27.
[3] 曹洪,李伟,谢祥仁,等.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概况[J]. 医学综述,2008,14(2):275-278.
[4] Heit JA.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J]. Clin Chest Med,2003,24(1):1-12.
[5] Liew NC,Moissinac K,Gul Y. Postoperativ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Asia:a critical appraisal of it s incidence[J]. Asian J Surg,2003,26(3):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