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升,汤光仁,黄丽梅
(1. 浙江省松阳县农机管理站,浙江 松阳 323400;2. 松阳县种子管理站)
由于水稻新品种的大量涌现,在品种选择余地大大增加的同时,也给新品种引进推广工作带来了难度,笔者在多年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加快水稻新品种引进推广进度的几点经验,简介如下。
1.1.1 资料的收集 新品种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各级品种审定机构公布品种的基本信息、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审定意见以及各地品种示范推广总结资料和有关该品种的示范推广报道。由于各地引进某些品种的进度不一,有些本地没引进的品种外地已经推广,因此,外地同行发表在会议交流、专业刊物上和总结资料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通过报纸、刊物、网络,也可以得到一些品种示范效果的资料。
1.2.1 资料的筛选 各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品种审定公告是最权威的资料。由于每个新品种在审定过程中都经过多点区试和生产试验,其数据可靠性强,表述规范、严谨,是新品种推广工作中指导性最强的资料。各地的品种示范推广总结资料有一定的专业性,往往会对品种特征特性有所总结,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由于不同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引用时需进行分析判断,不可盲目照搬。
资料筛选时应注意客观分析各种可能的因素,当不同来源的资料内容发生矛盾时,应以更权威、更可靠的资料为准,以纬度、海拔和气候条件相近地区的资料为准。
1.2.1 判断新品种适宜推广区域 品种适宜推广区域是新品种引进的关键环节。由于品种审定的权威性,在规定区域外的推广不具备合法性,因此在引进时必须严格遵守,在审定意见中所列的范围内推广,或者经过合法的手续后再推广。同时应避免在病虫害高发区域推广高感品种。此外,应根据本地对品种类型的需求选择对应新品种,如在松阳县需要早熟水稻品种,就应引进天优998、岳优9113等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当地需要米质较优的品种,则应考虑推广丰两优香一号、中浙优1号、Y两优一号等。
1.2.2 分析新品种的类型 审定公告上的品种特征特性介绍是了解品种的最重要资料。如Y两优一号审定公告的特征特性介绍为: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5 d,比对照Ⅱ优838长0.3 d。株型紧凑,叶片直挺稍内卷,熟期转色好,每667 m2有效穗数16.7万穗,株高120.7 cm,穗长26.3 cm,每穗总粒数163.9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6.6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9%,长宽比3.2,垩白粒率33%,垩白度4.7%,胶稠度54 mm,直链淀粉含量16.0%。
由以上特征特性介绍可推知该品种是籼型两系杂交水稻,作一季中稻时为中熟品种,穗型中等,着粒较疏散,为穗粒兼顾型。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掌握了这些信息,就能知道引种推广时的大致方向。
1.2.3 研究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 只有掌握了品种特征特性,才能把握新品种栽培的关键技术。换句话说,不知道品种的特征特性,就无法发挥新品种的优势,品种更新换代就失去了一部分的意义。因此,在引进新品种的时候应首先认真研读品种介绍,了解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综合栽培技术的介绍,制定相应的配套技术。比如根据上节介绍的Y两优一号,“每667 m2有效穗数16.7万穗,株高120.7 cm,穗长26.3 cm,每穗总粒数163.9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6.6 g。”我们就可以知道Y两优一号这个品种穗型属于中等水平,在栽培上应考虑穗粒兼顾。既要保证单位面积的穗数,又要重视培育大穗和提高结实率。“每667 m2有效穗数16.7万穗”可视为目标穗数,应在达到目标穗数时及时采取搁田措施,避免无效分蘖的大量产生。后期可适当施穗肥尤其是增施钾肥,以提高结实率。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比对,往往能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对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推广潜力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将试验和多点试种结合起来,以加快推广进度。对试验品种应有一定的选择,如同类品种不宜超过10个,否则试验的准确性会有所降低。多点试种应注意试种地点和农户的选择,应考虑到品种推广的方向性。如中高海拔地区的单季稻,宜选择生育期较短、感光性不强的品种,同时应注意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试种地点的光温肥水条件应与品种特征特性相符,并选择技术水平高、勤于管理的种植户,以便将品种配套技术落实到位。
示范田的品种一般都是单打一,其优点是集中连片,易于管理,外观齐整。但如果能加入其他试种品种,有时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效果。笔者曾在甬优9号示范田中安排甬优11、甬优15的对比田,在中浙优1号示范田中安排Y两优一号对比田,既考查了新品种的表现,又让示范田农户更早看到了新品种,这些措施无疑比单纯的试种效果更好。
一般而言,引进新品种大都在已通过审定的品种中选择,经过几年引种试验才能进入推广阶段,而此时新品种又涌现出来。再加上信息不灵、引种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新品种引进推广滞后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近十余年来,笔者所在单位积极与一些企业和育种单位联系,提前引进甬优11、甬优15等新组合进行试种,这样,待品种参加审定时已经积累了几年的试验和试种经验,加快了新品种推广的步伐。与此同时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可为他们今后的育种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也体会到,一个新品种从引进到推广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和规定操作,不可盲目地删繁就简,笔者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将品种引进与推广过程有机结合,旨在使推广过程更为紧凑、高效。
[1]王书玉.浅谈沿黄地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J].种业导刊, 2005(6):19-20.
[2]叶昌发,汤光仁,余立华,等.浙南山区杂交水稻引进推广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179.
[3]崔日成,李玉花,任贞姬,等.和龙市水稻新品种引进与推广分析[J].延边农业科技,2010(1):39-43.
[4]周汉钦,陈建酉.广东国外水稻种质资源的引进和评价利用[J].北方水稻,2007(6):19-21.
[5]张效忠,苏泽胜.安徽省引进的国外水稻品种资源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1998(3):17-19.
[6]许敏,李求文.水稻新质源不育系K17A的引进及利用[J].杂交水稻,199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