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专家会商预测,2011年小麦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面积约0.67亿公顷次(10亿亩次)。为做好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小麦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小麦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占防治面积的15%以上,其中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防控示范区实现全覆盖;扩大生态治理示范与推广面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针对“两病三虫”重点发生区域,抓住关键时期、关键技术,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种子包衣、生态治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做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治理和暴发性、突发性病虫应急防治,确保全年防控目标的实现。
不同区域重点防控对象:华北、黄淮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为主,局部地区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麦蚜为主,兼顾麦蜘蛛。西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麦蜘蛛,兼顾吸浆虫。西南麦区重点针对条锈病、麦蚜和麦蜘蛛,兼顾赤霉病。
小麦不同生育期重点防控对象:苗期至拔节期重点查治条锈病和麦蜘蛛,挑治麦蚜;穗期华北麦区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长江流域和黄淮麦区重点预防赤霉病和防治麦蚜,西南麦区以防治条锈病和麦蚜为主,预防赤霉病,西北麦区以防治条锈病、吸浆虫和麦蚜为主。
小麦条锈病:采取分区治理,重点抓住播前、秋苗和春季三个关键时期,推行生态治理、药剂拌种、抗性品种、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综合技术措施。越夏区重点推广退麦改种、铲除自生麦苗、适期晚播、多样性控害等生态治理技术。冬繁区重点做好抗性品种推广,选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拌种;秋苗和早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策略,封锁发病中心;春季采取点片防治与普治相结合,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或烯唑醇类药剂按要求的剂量喷雾已发病田,并及时查漏补喷,重病田和感病品种上要视病情进行二次喷药防治。春季流行区穗期结合蚜虫防治,采取“一喷三防”,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或烯唑醇类药剂喷雾防治。
小麦赤霉病:托布津、抗锈药的部呈抽穗扬花期喷药预防为主。密切关注天气趋势,西南麦区和黄淮麦区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遇三天以上连阴雨日,抢晴喷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等喷雾,施药3 h内如遇降雨,还需抢晴补喷一次。长江流域麦区如果出现连阴雨天气,小麦生育期不整齐、扬花期持续7 d以上,第一次用药后隔5~7 d还需再用药一次,确保防治效果。
麦蚜:各麦区以穗蚜为主,西南麦区兼顾挑治苗蚜。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头、益害比大于1∶500时,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等药剂按要求剂量喷雾防治。麦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麦区不宜单一使用药剂,可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麦蜘蛛:西北麦区于返青至拔节期,西南麦区于苗期、早春拔节期,华北麦区于返青至抽穗期防治。可采取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振动麦株等农业防治措施。当平均33 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按要求的剂量喷雾防治,把握好首次用药时间并喷匀打透。
吸浆虫:蛹期与成虫期防治相结合。蛹期防治:对每10 cm×10 cm×20 cm土地范围内虫量达2头以上麦田,当幼虫上升到土表化蛹后,选用毒死蜱、甲基异柳磷等按要求的剂量拌细土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或用毒死蜱、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拌细土,均匀撒施于土表,药后浇水可提高药效。成虫期防治:当成虫羽化初期10网复次捕到成虫10~25头,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选用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乐果等按剂量喷雾;也可用敌敌畏拌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均匀撒于田间熏蒸。
播前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药剂、统一技术、统一拌种”,拌种器与人工拌种相结合,群众拌种与专业拌种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药剂拌种技术。
专业化防治组织带药侦查病情,针对小麦条锈病发病中心和发病田块实施“发现一点、防治一片”。
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形势,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统一组织喷药预防赤霉病。
当多种病虫害同时发生时,突出主要病虫、重点田块,在灌浆期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混用防治病虫和预防干热风为害,以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