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玉兰
(浙江省团校教务部,浙江 杭州 3100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
吕玉兰
(浙江省团校教务部,浙江 杭州 310012)
基于就业压力而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缺少科学系统的理念,又因教学内容脱离现实和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虽然受到高度重视,却流于形式,甚至有使学生陷入职业主义的负面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系统的眼光来审视存在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应建立在培养学生健全心智和宽广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通过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通识教育等手段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理想;现实
最近几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语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甚至成为社会一个关注的焦点。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高校冒了出来。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在这种繁荣发展的背后,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毫无疑问,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兴起,是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背后的哲学是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但实际上,职业规划的立足点在于了解自身,背后的哲学是理性主义,即人应该首先认识自己,才能了解这个社会。在美国,规定儿童从6岁开始,就要培养职业意识,但这种职业规划,并不是让学生选择将来职业,而是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早在1960年代,美国高校就开始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系统地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从美国职业规划课程的整体结构来看,其内容翔实,结构严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实施这样的课程体系,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到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就业的“临时抱佛脚”现象,能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时代的职业规划周期,实现从学习生活到工作生涯的过渡,打下终生受益的职业发展基础。[2]更为重要的是,美国许多大学,尤其是在一些注重本科教育质量的文理学院和研究型大学,职业规划课程远远超越了“就业”的范畴,目的是在学生自我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反观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意识淡薄,起步也很晚。中小学没有相关的职业规划设置,在传统的考试理性下,这个时段的学生疲于考试竞争,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是以学生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为目标,职业规划的意识是相当缺乏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陡然在大学生中引入职业规划,或多或少都来得比较晚。一方面,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理性的认识,认为有和没有一个样,作用不大。即使是在课堂上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也只是把这一课程当成拿学分的手段,谈不上运用实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善自身。[3]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很大程度上,它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功利,陷入职业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当大学的主要精力围绕着“就业率”运转,大学就偏离了其文化组织的本质属性,当大学生的目光只聚集于未来的就业,也就迷失了到大学的真正目的。
美国的大学虽然也非常重视职业规划,但始终把通识教育放在首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宽广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然而,在我国,通识教育如果有的话,也更多是一种形式。在缺乏培养全人的理念下,功利主义极浓厚的职业规划,势必会把学生培养成“单面的人”,这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尽管许多高校开了职业生涯课,意在帮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几年一波又一波的“考公务员热”、“考研热”、“考证热”滚滚而来,经久不衰。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46万人,一些热门岗位,甚至达到了4000:1。[4]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也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51.2万人。[5]显然,并不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适合当公务员或考研,严峻的就业压力无疑是一个主要原因,但从更深层次上讲,是我们这个社会阶层的固化、不公正以及对官文化和高学历的崇拜。在这个越来越固化的社会,向上流通的渠道日益减少,各种“官二代”、“富二代”、“农二代”、“穷二代”,既是我们社会贫富不均的体现,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固化的体现。因而,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学生而言,除了削尖脑袋挤进公务员的门,或者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之外,就别无他法。你很难说这不是“理性”的选择。
面对当前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学生们追随潮流,无可厚非,更何况职业规划课程设置的现实目的之一,就在于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将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找到一份好工作,这与上述所有这些“热”都是殊途同归的。这反过来又说明了现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无奈。即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知道自己将来更适合做什么,但又不得不以外部宏观的社会环境为先时,这种痛苦可想而知。同时,也不可忽视我们大学本身保守的壁垒。面对急剧的社会转型,许多大学还习惯于某种路径依赖,面对外部环境压力,缺乏有效的作为。“大学生朝气蓬勃,充满幻想地走入大学,但是一入校就被禁锢在一个系、一个专业、一个班级内,上课记笔记,考试前复印笔记、背笔记,可以说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整体的被动环境中”[6],这容易导致学生被动的适应和不自觉的盲从,自主选择的缺乏导致学生发展目标的偏离与发展行为的被动。另外,学生的家长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孩子的选择。家长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的事例,甚至家长替孩子找工作,已经司空见惯。社会上,“我爸是李刚”式的炫耀,一定意义上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个人的努力与奋斗,可能先要让步于那些非能力因素。面对这种情形,我们的职业规划课程又要作哪些反思,又会遇到哪些挑战呢?
现在很多高校把“就业率”当作一项重要的事务来抓。为了在短时间培养成大量的职业规划课教师,不惜用重金聘请培训公司的职业规划师来进行授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项经费用以支持这门课程的开设,可谓煞费苦心。然而,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以下两个尴尬的事实[3]。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应融合多种学科(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而且应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是在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偏重于教科书式的理论说教,以灌输为主。课程讲授的内容和案例往往与现实情况脱节,不能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往往只把它当作一个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
第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要接受若干年的专业学习和培训,整合多种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而且在通过正规的职业资格认证后,才能上岗执教。然而,我国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少,很多在高校中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是“杂牌军”,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招生与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兼任。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有些只是临时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由于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与理解也有较大局限性,工作胜任度比较低。更为严重的是,授课者大多囿于大学围墙内,很少与社会接触,对社会各种职业岗位的知情度和理解力比较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尽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日益增加(至少表面上如此),现有的高校职业规划师的知识水平、经验和专业技能却无法与之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职业规划课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对于学生的帮助极其有限。
不得不承认,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是一种事后之聪明,一种无奈之举措。它既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又缺乏对现实社会的深层次了解,这让它一开始就成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要否定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多一些理性和冷静,可以让我们用更加客观、系统的眼光来审视存在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要让职业规划课程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一个完善的、横跨人一生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这是不少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然,人的一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学校教育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按照杜威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这要求我们重视研究儿童的天性与倾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自己。这显然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的配合与理解,需要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支撑。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必须有一个系统的设计,从认识自己到认识社会,从认识职业到选择职业,要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方面有一个系统的考量。
(二)系统地改革目前的课程设置
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密切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由于未来的工作直接关乎学生的身份地位、自我认可度、生活满意感和生活质量,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理应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7]然而现实情形是,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和学生的就业没有太大的关系,学生不太感兴趣;二是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外部变化的节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大学必须自觉自为,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导,以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压力和社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把职业规划课程纳入改革之后的课程体系中,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规范职业生涯教师的准入制度
显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步入讲台,对学生讲授这门课程。一支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生涯辅导师资力量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工程的基本保证。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现有的辅导员、行政人员以及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职业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师等相关培训,并严格把关培训合格的出口,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鉴于目前专业的职业规范教师大量欠缺,笔者认为,除了一些操作性内容(例如职业兴趣倾向心理测试)可由教师带领完成之外,可网上下载优秀的视频,让学生一起观看。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少部分相关领域的专家,充实职业生涯教师的力量。但从长远来看,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是长远目标。
(四)丰富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方式
在美国大学,其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包括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团体训练(workshops)、网上支持(web-supporting)和阅读指导(reading guidance)。丰富的教学方式克服了传统讲授法的枯燥和抽象,营造出浓厚的集体氛围,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也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2]鉴于我国职业规划课程单调与枯燥的现状,如何结合实际情况,丰富教学方式,极有意义。这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对职业规划课程的兴趣,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必要技能,同时,还能消除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畏惧感和迷惑感,提高主动设计职业发展规划的自觉意识。
(五)加强通识教育
在就业压力下,高校全方位地引入职业规划课程,负面作用不容小觑。其中一个后果是加剧了目前高校存在的职业主义倾向。如何化解这种倾向,需要在职业教育中融入通识教育。这样,学生一方面发展了心智、优化了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不至于陷入职业主义的泥潭。[8]至于怎样开设,则需要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总之,只有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才有其立足之地。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生存基础建立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课程设置与劳动力市场联系紧密、完善的通识教育,以及合格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基础之上。如果缺乏这个大基础,职业规划课程的意义必然无法尽力彰显。
[1]马莲,赵维庆.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现状与需求探析——以威海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24-26.
[2]蔡敏.解析美国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J].比较教育研究,2010(1):25-28.
[3]喻瑶,王苓.高校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0(2):103-104.
[4]杨华云.国家公务员考试超146万人报名 招录比达93:1[EB/OL].(2009-10-27).http://www.examda.com/gwy/difang/gjdw/20091027/094229387.html.
[5]沪江考研.2011考研人数达151.2万考研热为何创新高[EB/OL].[2011-02-12]http://cet.hjenglish.com/subject/xsj/page/122771/.
[6]佩德罗·泰克希拉等.理想还是现实——高等教育中的市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0.
[7]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70.
[8]刘爱生.英国高等教育引入消费主义的背景、影响和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1(1):64-68.
Career Development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Reality and Improvement
LV Yu-lan
(Zhejiang League School,Hangzhou 310012,China)
The career development course has been launched for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the employment pressure,ye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systematic concept,a failure to understand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and the shortage of qualified teachers,this course has been superficial and even negative for college students despite the importance that has been attached to,which requires systematic perspectives in examining the current problems.The paper argues that this course should be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sound mor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broad knowledge to help students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and the society.The paper also advocates that this course can be brought into full play by reforming the teaching setup and content,building qualified teaching team,chang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enhancing the 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career development;ideal;reality
G642.3
A
1008-8318(2011)03-091-04
2011-03-10
吕玉兰(1964-),女,浙江永康人,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