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蕙芳,汤 智
(1.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浙江宁波315012;2.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浙江杭州310032)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加速转型期,对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职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都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不同的是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而公共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改革和发展明显滞后于专业课程:观念落后、内容陈旧、实践性差,既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如何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对公共课程进行创新性的开发和提升,将公共课打造为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发展平台,提升为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桥梁已是当务之急。
高职公共课程,一般理解为在高职教育中高职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教育,旨在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是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常设的公共课程一般包括政治、法律、外语、体育、数学和计算机等课程。从课程教育的目的来说,公共课程是为了消除专业学习所产生的知识窄化现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表达能力、高尚健康的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具有广博的见识、恢宏的气度、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从课程设置的对象来说,公共课程是高职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与未来从事的职业无直接联系的课程;从课程实施的内容来说,公共课程是与专业知识、技能联系不十分紧密的能脱离专业教育内容而独立存在的课程。简而言之,高职公共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与专业联系不十分紧密、旨在培养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相适应的基础文化和人文素质的科目及教学的综合[2]。
由于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相对松散,实践操作难度大,短期内对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又难见成效,高职院校一般都不重视公共课程的教学,甚至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公共课程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因此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公共课程要为专业技能的学习服务,其内容的选择以有用、够用、实用为准。这种对高职教育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除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之外,其它文化道德修养等方面素质相对薄弱,不利于今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际上,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公共课程担负着促进学生技能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重任,是高职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公共课程不仅仅只是出于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公共课程还具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社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个性发展等功能。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需要通过必要的、通用的、核心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为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公共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系统地开设相应课程。
因应前述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未能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公共课程进行对应分析;二是公共课程开设随意、零散,不成体系;三是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安排上没有与专业课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公共课程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科学、系统的整体。
重建高职公共课程体系就要针对社会需求,在顶层设计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公共课程“学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学什么”就是指开设哪些公共课程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有益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怎么教”就是在公共课程具体的组织实施上,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使之成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并重的培养平台。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职业能力非常宽泛,一般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等等[3]。也有学者认为,职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种能力[4],这三种能力通俗的讲就是“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专业能力决定着学生职业的起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则更多的决定着其在今后职业的发展和提升空间。这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不是单纯靠专业课程的学习就能完成的,还需开设诸如文史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外语类课程、就业与创业课程等公共课程,用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取代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和技能本位思想,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上,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在对职业能力本位的理解上,要特别注意可能出现的偏差:一是过于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培养,忽视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二是过于强调岗位适应性,忽视了职业拓展与提升能力;三是过于强调职业定向性,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就会出现以下后果:实践课时越多越好的价值取向,造成理论课程越来越少,不足以支撑基础素质的养成;以工作过程或任务组成教学模块,造成理论知识支离破碎,起不到培养智能的作用;文化基础课程可有可无,造成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缺失。
所谓“必需、够用”原则,简言之就是针对岗位工作和今后发展的需要来从严设置公共课程科目及内容,不以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为目标,而以学生知识的获得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重在切实可用。按照“必需、够用”原则来设置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有一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先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必需的、多少知识是够用的?这个答案的确定至少要明确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就是要分析高职学生不同于一般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倾向,因材施教;二是岗位对技能的要求,就是对高职学生今后所从事职业需要的主要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三是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就是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发展实际来组织公共课程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高职院校公共课程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按照职业特点和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5]。现有的公共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被优化整合,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公共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将被分解而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来。比如可以将公共课程应用文写作中的市场调查报告、广告文案、意向书合同等内容将融入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中,融入到具体的学习和工作情境中。
这种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融合式公共课程体系,以提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根本目标,通过对职业特点和工作过程的分析解构,建立起若干个公共课程学习单元(或模块):可以是知识或能力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或情境模拟单元。通过学习单元将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从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要求,达到在课程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目的。不过还需注意的是,公共课程本身具有严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解构重组不一定符合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普遍规律,并且能与工作情境进行直接融合的知识相对较少,尤其是一些道德修养等人文类公共课程,其注重的是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潜移默化。考虑到公共课程的量大面广,并且不同公共课程与职业技能结合的程度不同,在构建实施融合式公共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
高职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模式目前大多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6],这种模式在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了实践推广和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基本上都是以专业课程为对象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在公共课程体系上的应用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相对较少。这种通过项目载体促进理论和实践更紧密结合的课程组织和教学模式能有效的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更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专业课程自身内容与生产实践和工作实际的结合较为紧密,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组织模式相对容易,而大多数公共课程,尤其是文史哲类公共基础课程,其知识的形成通常经过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理论体系根深蒂固,课程教学在知识的分解整合方面难度较大。
基于项目的公共课教学模式,需要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和学科的性质重新进行课程的单元设计与整体设计,确定能力目标、项目设计、项目训练、项目考核等方面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提高任课教师的理念转变和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许多公共课教师在项目的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改变了教学思路,执教能力与课堂掌控能力显著提高,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素质在社会生活背景下的项目活动课程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总体上来说,基于项目的公共课程组织模式较好地体现了职业能力发展的理念,是将公共课程更好地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课程开发思路上和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较多的考虑了职业导向和实践功能,有助于高职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对技能和素质的学习和提高。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从区域经济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在课程设置上以培养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能力为主要目标,形成了基于“四个结合”的“素质、能力、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其具体内涵是:(1)在培养目标上,实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相结合。(2)在培养方案上,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修养、情感、个性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相结合。(3)在培养途径上,实现课内外、学期内外、校内外相结合。(4)在培养规格上,实现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三个基本方面:(1)以素质为本。既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又重视全方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修养、情感、个性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才观的基本要求。(2)以能力为本。坚持“学以致用”,面向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问题的岗位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以发展为本。站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在重视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配合“四个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学院对原有的公共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所有的公共课程分为必修公共课程和校本公共课程两大类。其中,必修公共课程指每个专业都必须开设的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发展素质教育和形势与政策共7门。校本公共课程指由学院自主开发的、体现“现代商帮人才培养”办学特色的公共课程,具体包括:宁波商帮精神、人文修养、理财实务、创业计划书编写实践、网店运行实践、中小企业经营沙盘实训、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10—13学分。
在对全院公共课程优势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学校选择了《网店运行实践》、《中小企业经营沙盘实训》、《创业计划书编写实践》、《理财实务》、《宁波帮文化》等5门特色校本公共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以5门公共课程作为学校学生现代商业商务意识培养和商业商务实践能力锻炼的公共基础平台,按照“培养意识、提高素质、掌握知识、锻炼能力”人才培养思路来建设公共课程体系,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与实践,建设成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我校现代商帮人才特色的,在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有影响的特色公共课程体系。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在尊重公共课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专业课改革的需要,大力推进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文化课程改革与建设,积极探索公共课程组织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例如《大学英语》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分层实施,即按“普及英语”、“专业英语”和“提高英语”等三个层次,每个专业安排4—6学分的大学英语普及课程和2—4学分的专业英语(对英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可自行安排适当的学分)。在此基础上,学校面向对大学英语有特殊兴趣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学生在提高班所获学分可抵任意选修课学分和创新创业活动学分。《体育》、《计算机》、《网店运行实践》等课程中推行“集中讲授+分散(自行)训练”的教学组织模式,即由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对基本知识、技能的讲授工作,由学生根据本人时间到指定场所进行自行训练(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训练时间达到学时要求者即可参加课程考试,合格者获得学分,不合格者可继续参加训练与考试,直到通过考试。《应用文写作》、《中小企业经营沙盘实训》、《理财实务》、《创业计划书编写实践》等课程中推行“集中讲授+集中训练”的教学组织模式,其中,中小企业经营沙盘实训安排3天时间,在ERP实训室集中进行教学与训练,其他课程安排2.5天集中教学时间。这些课程前面的2天或4天时间用于集中教学与训练,后面0.5天用于考核。
高职公共课程担负着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的重任,是高职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高职院校公共课程改革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意义深远但又任务艰巨,需要在组织模式和教学条件等诸多因素上进行前瞻而又务实的改革和创新。高职公共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注重职业发展,把公共课程的内容更多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来,进行基于项目的公共课程组织与教学改革。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发展、能力发展和长远发展,优化公共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真正发挥公共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既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所在,也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4-85.
[2]张圣勤.高职公共课程的内涵与作用[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14-19.
[3]黄文典.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探微[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2-35.
[4]周龙军.构建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59-61.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5-72.
[6]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22):46-50.
[7]陈向平.高职公共课程改革走出困境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9):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