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武术概念的嬗变来看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

2011-08-15 00:54赵海军
军事体育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国术技击传统武术

赵海军

(华南师范大学民族体质与健康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1 当代武术概念的嬗变过程

1.1 武术概念的探索阶段

1931年张之江在中央国术馆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国术乃是应当整理的科学,是最合体育运动的原则,是人们最需要的自卫武器,是可以达到身心兼修、体魄雄武的希望[1]。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涉及到国术的论述。“国术,原我国民族固有之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功能,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当时对武术的表述用 “国术”代替,认为是一种实用的身体活动方式,其功能是二元的,既可以防身自卫还可以锻炼身体。但是,重要的一点,该定义没有揭示武术的本质属性。

随后在1943年 《中央国术馆成立十五周年纪念宣言》中提到:所谓民族传统体育者,即我国固有之武术也……不独在运动上具有相当之价值,且对于自卫上有显著之功效[2]。这种认识简单地把武术理解为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自卫的功能,但也没有谈及武术的本质属性。

在武术本质属性上,张之江认为:吾解析国术之功效,可以分为体育与技击两方面,属保健者曰体育,属于技击者,则真如乎体育范围之外。……由是言之,谓国术中包含有体育之效用则可,谓国术为体育之一种,则未当也”[3]。

1.2 武术概念的形成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7年的 “关于武术性质问题的讨论”,业界人士认为武术是民族形式体育的内容之一,它具有健身、技击、艺术的成分,它能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培养思想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这一概念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烙印,认为武术是民族体育项目,技击是其多元功能之一。

随后武术项目进入国内高等学府,成为现代体育项目之一。1961年出版的高校教材 《武术》中定义为 “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有关的锻炼方法所组成的民族形式体育。它具有强筋壮骨,增进健康,锻炼意志等作用;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该定义突出了武术的健身功能的同时,有意地将技击这一武术本质的属性排斥在外。

1978年出版的教材 《武术》中定义为 “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相互变换的规律变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套路。它是一种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该定义对武术内容、特征、表现形式和具体功能进行了形象描述,但还是没有揭示武术的本质属性。

随后的1983年出版的教材 《武术》中定义为“武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遵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此定义是在1978年版的定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武术搏斗对抗项目。

这一时期对于武术概念的认识,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左的思想影响,曾经出现过有意回避了武术的技击本质属性,逐步将武术的形式统一为套路和搏斗两大形式。

1.3 武术概念的完善阶段

1988年武术概念被表述为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与之前的概念相比,这个概念肯定了武术的技击本质。

在199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武术》中认为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此定义首次加入了 “功法”这一运动形式,使武术的运动形式包含了作为传统武术重要的功法练习。

为了与普通院校的体育教材有所区别,在1997年出版的体育院校专业教材 《武术理论基础》中认为 “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此定义突出了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过分强调了武术术道并重的内外修炼特点,有意忽视了技击的本质特性。

由于武术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对武术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精确描述的过程。国内也有学者将武术分为广义和狭义,由此而提出不同的概念。广义武术概念:武术,亦称 ‘武艺'、‘功夫',旧称 ‘国术',是以技击为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狭义武术概念:武术又称武术运动,是在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形式[4]。这个定义将武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武术,分属于不同的上位概念,方便了定义的表述。

2 武术的本质属性再探讨

2.1 古代武术的技击本质

客观地讲,现代武术的主体性质是体育。但是,历史上的武术长期以来却是作为一种技击术而发展的。不同个体、不同部落之间因利益纷争常发生争斗和战争,这是早期武术产生的主要原因。个体私斗和群体战争促使武术长期以来主要沿民间武术和军事武术两条线发展。长期以来,无论是军事武术,还是民间武术,都作为一种技击术而存在、发展。

古代武术最基本的功能是用于技击[5],几乎一切与武术有关的研究活动都以提高攻防能力为目的,即使是高度程式化的套路也不例外。各个拳种流派相继形成了以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打、实战为主要环节的技术体系,套路作为各个拳种的训练体系中的一个中间环节,也是为了服务技击实战。

2.2 20世纪武术的本质属性探讨

随着火器的发展,武术的军事价值日趋减弱。20世纪前半叶,武术的健身功效渐渐得到认识而步入体育行列。民国后开始重视武术的精神教育价值,提倡以尚武精神激发国民斗志,这促使武术开始复苏。受西方自然体育观影响,武术逐渐向健身和竞技运动的方向演进。当时不少人 “一变致用之志,而以武术为卫生之方”,更多地从强健体魄、防病祛邪的角度来认识武术的特殊作用,力图说明武术与近代体育的一致性[6]。

新中国成立后,对武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针对套路运动的舞蹈化趋势,吴高明指出:“武术是健身和学习技击的东西,……如果武术失去了 ‘技击',它就不成为武术,而变成纯粹的体操或者舞蹈动作”[7]。马辉也提出,“不能把套路与技击孤立起来”[8]。徐哲东和向一等人陆续在 《新体育》和 《体育文丛》上也发表看法,一致认为不能过分强调武术中的 “舞”,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技击”[9,10]。

经过讨论,国内武术工作者意见趋于一致,即在性质上,技击是武术固有的运动特征;在形式上,“击”和 “舞”不是孤立的。然而,这一讨论却受到当时 “左”倾思想的干扰。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体委提出了武术技术发展 “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方向。至此,以 “高、难、美、新”为主要特色的竞技武术飞速发展起来,并一度发展成为中国武术的主流。由于过分地淡化了技击特点,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建国后武术被正式列入体育范畴,但是,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得到重视的仅仅是武术的艺术表现价值,这促使武术中惟一允许发展的套路形式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演进,逐渐由攻防技击为基础质变为表现难美性体育项目[11]。

改革开放后,重视武术的技击特点及恢复武术对抗形式比赛成为讨论最多的问题。“我们历来主张,武术姓 ‘武',不姓 ‘舞'。我们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专业和业余武术工作者的共同主张”[12]。武术长期以来脱离技击特点的发展倾向引起了武术界的不满,促使人们开始探寻传统武术,并使得武术对抗项目得以恢复。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武术的世界推广及进入奥运会目标的确立,竞技武术套路又开始向表现难美性项目方向靠拢。受此影响,其艺术化进程又进一步加剧。现在的竞技武术套路已经发展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表现难美性体育项目。

2.3 武术技击本质的回归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化发展倾向,再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大讨论。认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的学者认为:“虽然近现代武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从历史看,决不能因此就否认技击性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这个逻辑前提;攻防技击乃武术的本质或灵魂,套路的编排应以攻防动作为基本特征”[13]。“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于其它体育运动的鲜明特点,是武术得以发展的基石,也是武术动人心魄的魅力所在”[14]。“武术的主要精神是尚武,主要作用及目的是实战搏击;攻防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点,更是中国传统武术的灵魂,这与海外人士所说的功夫一词在概念上是一致的,即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兼具养生及表演作用”[15]。“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是打的艺术,以取胜为目的”[16]。陈照斌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应 “突出武术套路魂的攻防技击特点,我们不能采取表面上承认,感情上回避,事实上否认,如此将最终导致对武术本质特点的否定[17]。

尽管国内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技击并不是武术的唯一本质属性[18,19],甚至认为 “倡导 ‘技击'理念是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倒退”,从而否定“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20]。诚然,武术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种人体文化和精神再现,具有教化的功能。但绝不能因此而淡化、忽视技击的本质特性。历史上,传统武术的发展是围绕“武”的价值存在而延伸,健身与修行是通过以提高技击能力为主体价值取向的习武过程来得以实现的[21]。之所以对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提出质疑,是因为混淆了本质、文化特色、价值功能的具体含义。武术的一些文化特色和价值功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非武术 “本来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不属于本质的范畴[22]。

3 现代竞技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随着1959年第一部 《武术竞赛规则》的颁布以及后来规定套路的推行,以展现武术动作艺术性为主要特色的竞技长拳类套路开始形成。但是,这一时期的改革为了创新,提出了武术技术 “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的发展方向,过多地吸收了体操和舞蹈的动作。此后,以 “高、难、美、新”为主要特色的竞技武术飞速发展起来,并一度成为中国武术的发展主流。

在吸纳了西方竞技体育的训练体系,竞技武术成为现代体育运动中的新事物。它打破了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将套路、功法割裂开来。相对传统武术来说,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是背离了传统武术追求自然及天人合一的境界,转而向挑战人体体能极限、追求优异体育比赛成绩的方向发展。

由于丢弃了武术 “技击”这一本质特性,随着竞技武术的不断发展,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出现,其衰落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尤其是为了使武术能够跻身奥运,又过多地追求 “规范”和 “难度”,过分地重视演练的艺术表现,而忽视了其固有的文化内涵。 “以 ‘长拳'为核心的 ‘竞技武术'体系,实际上是用某一两种民间通俗拳法的风格一统中华武坛,使武术进一步体操化、舞蹈化,以至杂耍化”[23]。奥运目标的确定,竞技武术在 “高、难、美、新”的路上越走越窄,越来越背离了武术发展的主线,游离于武术本位之外。

目前,异化的竞技武术 (套路和散手)逐渐成为中国武术的主流,逐渐失去传统武术所包含的技击理论、文化内涵和训练体系。古代军事家认为“比较武艺,务要照实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涂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24]。传统武术在形成过程中,是对技击经验和技击方法的总结,是对武术招式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实战技击的探索,是以提高和实现技术动作、攻防能力为根本出发点。

在现代竞技武术发展出现了 “瓶颈”的时刻,武术工作者尤其是武术管理层应该反思武术的发展出路究竟在哪里。我们不应该将竞技武术作为中国武术的主流发展,更不应该因提倡它而压制其他丰富多彩的武术形式的发展。武术技击的发展仅停留在现代散手项目上,而应挖掘中国武术更深层次的技击精华,将传统武术中蕴涵的更高层次的技击理论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1]中央国术馆.张之江先生国术言论集.中央国术馆三周年纪念大会宣言 [M].南京:大陆印书馆,民国二十年(1931):2

[2]周伟良.中国武术史 (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之江.武术与体育,教与学 (月刊).正中出版社,1937.转引自谭华.70年前的一场中国体育发展道路之争 [J].体育文化导刊,2005,(7):62~65

[4]李印东,等.武术概念阐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259~262

[5]温力.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121(2):13~17

[6]中国近代体育史 [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37

[7]吴高明.武术是锻炼身体的方法 [J].新体育,1957,(4):16~18

[8]马辉.武术的性质和它当前的任务 [J].新体育,1957,(6):40~41

[9]徐哲东.略论武术的性质 [J].新体育,1957,(13):32~34

[10]向一.武术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问题~兼评蔡龙云先生的观点,如何继续开展武术运动[J].体育文丛,1957,(7):45

[11]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 [J].体育科学,2005,25(7):53~58

[12]沈寿.漫谈武术改革 [A].武术专辑1[C].武汉:武汉体育学院,1982:17~22

[13]田桂菊.从武术的本质特征论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 [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9,25(1):17~19

[14]李桦.对武术套路中创新动作的研究 [J].武术科学,2004,1(6):43~44

[15]徐向东.从武术的本质特点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4):121~123

[16]马敏跃,邹国建.对竞技武术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4,(7):42~43

[17]陈照斌.试论武术体育性与本质性的统一 [J].体育科技,1994,15(4):427

[18]蔡仲林,汤立许.对武术概念的再认识 [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2(1):77~79

[19]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 [J].体育科学,2005,25(8):88~95

[20]王岗.对 “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的另类思考 [J].武术科学,2007,5(11)

[21]周伟良.简论武术技术特征的历史演化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50~252

[22]杨建营,唐文兵.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 [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420~422

[23]马明达.论剑丛书[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

[24]戚继光.纪效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6:56

猜你喜欢
国术技击传统武术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国术考试的具体制度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南京国民政府国术推行工作述略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