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珍荣 王 颖 吉家文 袁存柱
(1.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2.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社会体育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创办以来,办学院校已增加到180余所,并由最初的单科体育院校开办发展成单科体育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共同开办。然而,与办学院校迅速增加的繁荣景象相比,各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却仍处于讨论和探索阶段。课程设置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核心,解决好课程设置问题是时下我们面临的当务之急。
课程设计以专业课为中心,淡化了社会体育专业特点。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根据专业课程需要,采用 “倒推式”逻辑设置课,按照课程科目逐步深入细化组织课程,注重专业自身的系统性、整体性。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 “二二分层”的做法较为普遍,不利于专业能力提高,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造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尴尬局面:专业不专,而理论基础又不扎实。
部分课程设置拘泥于理论,缺乏职业需求基础和市场需求导向。课程内容的安排,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固守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常常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造成学时浪费。在建构课程体系时,过多地看重社会体育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反而导致“有些课程似乎是一样的”、“上了很多理论课,其实还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出现。
忽视学科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利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前期对几所已办社会体育专业的学院编写的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科与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学生难以从不同学科,不同的课程出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一些课程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即时体现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反映社会体育工作的新动向。正如我院部分学生见习后感叹 “感觉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真不是那么回事”。有些课程的内容已经和社会体育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了,这也是目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实践课程学时比例普遍偏低,就业竞争力不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我们不难看出,“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这些具体的界定都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而目前大多数院校出于各种目的在实践课学时的比例上都尽可能地缩减,这种实践课程学时比例偏低必然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
社会体育专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地方特色提出了一个客观的现实要求。而事实上,大多数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大同小异,很少有结合学院所在地的自然资源、社会体育资源设置相应的课程。从社会体育专业本身的特点和学院的发展定位来看,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地方特色是社会体育专业能够得以良性发展、服务当地社会体育的一个必然趋势。
在修订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遵循 “根据市场需要逆向修订培养计划”的基本思路。在课程体系的改革方面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加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人文素养和现代科学知识等基础素质;2)突出专业主干课 (或核心课)和专业特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将授予学生本专业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特色课,专修课及专业方向课等,使学生在专业的纵向上加深,培养宽厚的专业素质;3)拓宽选修课程。为培养宽口径和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应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开设综合课,跨专业选修课及边缘交叉课等,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兴趣与特长拓宽知识领域。4)强化实践课程。实践课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将实践课纳入专业课程的建设之中。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定位在院校所在地区。例如,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90%都在北京市及周边地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和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性特点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从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也有近70%的留在海南,甚至一部分就业不是很稳定的毕业生也选择留在海南。因此,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考:在办学过程中,探索一套具有海南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可以充分利用院校所在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也必将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课程体系的地方特色不仅能体现社会体育专业的社会性特点,而且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口径,更好地服务社会。
在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课程学时比例的基础上,社会体育专业将进一步走出去办学,与社区、经营性体育场所及社体中心联合办学。我们将我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使学校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学习和了解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找出理论知识的欠缺,然后回到课堂再次学习理论知识。这样反复穿梭与实践和课堂之间,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成就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拓就业领域。
提高实践课时比例需要面对的主要困难有:经费问题、影响学校教务工作统筹。对于经费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社会联合办学的思路,与一些学校、企业、俱乐部等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据我们前期的调研结果来看,很多俱乐部是很需要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去他们那里实习、工作的。俱乐部既可以缓解人手不足的矛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种双赢的合作形式完全可以解决经费问题。
首先要加强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及相关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删减一些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的课程,增加一些反映社会体育工作的新动向和社会需求的课程。对于一些内容上重复的课程可以删减或者重新设置。比如,某些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的《体育经济学》和 《体育产业经济学》在内容上相差不大,造成了不必要的人、财、时浪费。而有些课程之间横向联系较少,不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
目前,在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界定的比较模糊,这一方面不利于课程体系的构建。有些课程设置同就业方向看似有联系,实则与就业实际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明确就业方向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例如,有些学生利用节假日主动到一些健身俱乐部打工,以锻炼自己,这就是明确就业方向带来的一个利好的现象。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明确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让学生学习的课程与社会实践联系得更紧密,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通过前期调研的一些了解,我们发现,很多学院受学校教学设施及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等条件限制,缺乏新兴健身项目介绍等课程。而这些新兴的、顺应市场需求的课程正是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基础。比如,体育旅游、潜水等课程的开设,这些都是符合海南地方特色的课程。然而,这些由于在职的教师知识老化,对这些新兴的课程接触太少,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可以尝试对本院相近专业的教师进行短期或长期相结合的培训办法。或者直接从其他专业院校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同时在师资队伍力量壮大的基础上增设一些市场需求较大的课程。这不仅对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符合我校“提升办学内涵”的目标。
在鼓励跨学科教学培养方案问题上,学校要有超前意识和大局观。院系之间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必然会占用其他相关院系师资和教学资源,学校应根据各院系具体学习要求,制定较为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例如,基于现阶段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的人才需求较大的市场现实,在开设类似课程的同时,完全可以同学校的管理学院进行资源的整合、利用。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上,海南师范大学综合性院校的丰富资源可以成为其他专业性院校的有力支持。
[1]李正荣.武汉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3):103~105
[1]李壮志,等.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J].教育与职业,2007,(8):150~151
[2]刘善云,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1):1531~1533
[3]冯晓丽.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4,(1):34~36
[4]舒云久.陶冶.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0(5):101~103
[5]杨遒军,等.构建社会体育专业 (本科)的课程体系 [J].体育科学1998,(4):10~13
[6]马维平,许晓音.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体育学刊,2005,(4):71~73
[7]项立敏,刘晓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77~1679
[8]吕刚.试析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华东师大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D].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7,(6):50~52
[9]程晖,胡锦业.天水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4):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