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的东线,是利用京杭大运河的故道将水从长江下游调往天津和北京。
大运河串起了一系列明星般的古城。除了文化名城,大运河更汇聚了中华文化顶尖级的东西:衣被天下的丝绸、名闻遐迩的陶瓷、香飘万里的茶叶……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亦都诞生于运河沿线。
运河两岸的自然景观也十分精彩,仅说出一些湖泊的名字,就足以令人向往了:扬州的瘦西湖、宝应的高邮湖、淮安的洪泽湖、宿迁的骆马湖、济宁附近的南四湖、梁山旁的东平湖。运河两岸湖光潋滟,桃红柳绿,菜花金黄,船行其中,如入画屏。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主题。在古代,大运河的主题是漕运,即把江南的粮食调往京城,只是在清末,漕运改为海运,运河的主题才转为防洪排水。
那为什么北京缺水呢?因为北京承担的“中心”功能太多。政治中心理所当然,其他中心则未必合适。交通中心,铁路、公路、航空的中心;金融中心(为与上海争金融中心建有金融一条街)、旅游中心、国际会议中心、体育中心(大型的国际比赛只能在北京)、高等教育中心、出版业中心……
我刚刚看到一本书,名字叫《水乡北京》,书中以大量的历史文献、图片和实地考察证明了北京曾经是一个河湖纵横、清泉四溢、湿地遍布、禽鸟翔集的水乡。
北京的水哪去了呢?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兴起了大修水库的浪潮,至90年代,已建水库8万多座。北京的周围就建有20多座水库。我们知道水库一般都建在河流的上游或中游。这些水库对防洪和灌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建水库时,人们设想得很好:洪水季节拦截洪水,枯水季节用库存的水补给河水,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水库一旦建成,就有了它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就异化为下游公共利益的对立面,水库不代表流域的利益,只代表水库拥有者的利益。比如在枯水期,水库不会放水接济干渴的下游河流,而是为了蓄水发电,拦截本已少得可怜的河水,造成下游断流无水。
同样的道理,我们用中线工程调汉江的水来华北,无非是把汉江流域良好的水环境转移到华北,是以汉江的牺牲为代价的。
也许终于有一天,我们需要拆除一些水库,来恢复华北平原的水环境,让那些生活在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马颖河、漳河、南运河等60多条河边,却从没见过河水的人们看到他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厮守的河流曾经怎样碧波荡漾,欢腾地奔向海洋。